
Sign up to save your podcasts
Or
商品是文明最强大的武器。强大文明往往伴随着强大的商品。瓷器就是古代中国最负盛名“超级商品”。
据说改革开放之初,中国需要生产8亿件衬衫,才能换得一架波音飞机。古代的瓷器就相当于中国的波音飞机, 为中国创造了难以计量的财富。而就文化形式的构成而言,它甚至远比波音飞机要更为强大。1000多年来,瓷器作为奢侈品、艺术品、高科技产品和普通日用品,深刻影响了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所覆盖的广大人群——从产业、审美到生活方式,并且构建了世界对“东方”的美好遐想。
所以我们说,瓷器如何被制造、被交易,价值如何被不同地区,不同社会阶层的人所认知的故事,有着超越制造者原本意图的含义。正是这样的物品,作为原材料缜密地构成了我们的历史。
本期节目,我们邀请到万一空间与桃花源艺术空间的创始人,同时也是非常资深的高古瓷收藏家熊猫,以高古瓷为切入点,为大家介绍瓷器这件历久弥新的“超级商品”是如何诞生。
内容包括
03:43 关于瓷器、高古瓷、青瓷和白瓷的一些定义
07:47 曹操墓里的白瓷为什么“不算数”?
12:30 唐三彩是釉陶最后的辉煌
15:46 厚度仅一毫米:隋白瓷出道即颠峰
17:31 隋代天才科学家以瓷仿琉璃
28:21 唐代的金银器与瓷:从波斯萨珊到法门寺
38:14 瓷器外销:从黑石号沉船到埃及的官字款定窑
40:58 瓷器是宋的最强LOGO:盘点“五大名窑”
44:50 最负盛名的宋瓷美学,远非“极简”能概括
50:37 波斯和马来的中国瓷及日本的“唐物崇拜”
56:51 景德镇的崛起和元以后的瓷
曹操墓和墓中出土的“类白瓷”
曹操高陵位于河南省安阳县安丰乡西高穴村,在曹操王都邺北城西12公里处。据《三国志》记载,220年曹操卒于洛阳,灵柩葬在邺城的西门豹祠以西丘陵中。2009年12月27日,国家文物局最终认定,经考古发掘位于河南省安阳市安丰乡西高穴村南的高陵墓主为曹操。
曹操墓出土了3件青瓷罐,均为四系,分三型。A型:胎质粗糙,色偏红;釉色偏白,有玻璃质感,较薄,施半釉。B型:胎体细腻,白色;青釉泛黄,施半釉,釉层薄而不均。
曹操墓中出土的所谓白瓷罐在外观上与白瓷相似,部分也达检测标准,但无规模化生产。因此一般不认定其为早期白瓷,只能当做青瓷烧造过程中的特例和孤例看待。
张盛墓和墓中出土的早期白瓷
张盛,据出土墓志记载:张盛,字永兴,南阳白水(今河南省南阳)人。张盛家中世代为官,本人也在官场仕途中颇有名气。隋立国后,他从县令一级的官吏,一步步升至征虏将军、中散大夫。
1959年5月,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发掘队在安阳豫北纱厂附近,发掘了隋开皇十五年(公元595年)张盛之墓,墓为南北向,砖筑单室。该墓的随葬品丰富,共192件,特别是陶俑、瓷器和一些生活用具的模型,都很完整。
张盛墓中出土的白瓷是目前学术界较为公认的中国早期白瓷的范例。
苏统师墓出土的“透影白瓷杯”
苏统师, 史传无载 , 墓志仅提供其为 “京兆郡武功县”人 , 这与史籍所记武功为苏氏郡望相合。有学者曾结合中原地区隋墓形制、规模 、内部设施及随葬品等对隋代墓葬等级进行过初步研究 , 苏统师墓应属于第二等级的中型墓, 惟随葬品数量偏少。研究者认为这一等级的墓主多属于三品以下 、七品以上的中高级官吏 。
苏统师墓放置于棺内保存完整的 5件白瓷器做工精细, 胎质细腻, 釉色纯净透明。其中的透影白瓷杯,如冰似玉,最薄处仅为1毫米,体现了隋代烧造瓷器的精湛工艺。
琉璃
琉璃出现于公元前16世纪或15世纪的两河流域,其后埃及也开始生产,到古罗马帝国时期,琉璃业的生产已十分繁荣。琉璃器皿曾是西亚文化的典型代表,在煤还没有被广泛使用之前,几乎可以与珠宝、钻石等价。相比之下,古代中国人并不擅长制造琉璃。虽然我国早在3100多年前的西周时期就已经掌握了琉璃制造技术,但由于原材料和生产水平的限制,中国的琉璃制作发展非常滞后,也始终未能成为古人生活中的常用品。
图为法门寺地宫出土的琉璃器。
唐代金银器
要代表盛唐富丽雍容、海纳百川的文化形象,最适合的器具并非瓷器,而是充满异域风情的金银器。法门寺出土的金银器与何家村遗宝就是其中的精品。
法门寺金银器:1987年在中国陕西扶风法门寺塔基地宫中发现,共121件。其中唐懿宗供奉60多件,唐僖宗供奉10多件。过去国内发现的金银器物主身份不明或偏低,而地宫中物账胪列清晰,二帝所赐器物均可勘对分明,确属皇帝所有的唐代金银器。
何家村遗宝:是西安市碑林区何家村出土的一批唐代金银器,何家村遗宝共1000多件,分别埋藏在2个大陶瓮和1个银罐之中。其中各式精美的金银器做工精细,造型美轮美奂,艺术价值极高,多为唐皇室的日常用品。
上图依次为:法门寺鎏金镂空飞鸿球路纹银笼子,法门寺莲蕾纽摩羯纹三足架银盐台,何家村鸳鸯莲瓣纹金碗,何家村伎乐纹八棱金杯
邢窑白釉摩羯海棠杯
凭借丝绸之路,唐与西域诸国,以至印度、波斯开展了广泛的物质文化交流。唐代制造器物上所遗留的浓郁的域外特征,就是这段重要中外交流历史的见证。
上图所示的邢窑白釉摩羯海棠杯,原型来自波斯萨珊的多曲长杯。中原工匠在波斯金银器的造型基础上,使用陶瓷进行改良创新,烧造出被称为海棠杯的新器形。此外,杯中的摩羯图纹最早来自古印度,后被佛教吸收,最终在唐朝成为世俗所喜闻乐见的吉祥图案。
图为萨珊波斯多曲银杯和邢窑白釉摩羯海棠杯
黑石号沉船
黑石号是1998年德国打捞公司在印尼勿里洞岛海域一块黑色大礁岩附近发现了一艘唐朝时期的一艘沉船,又名为“BatuHitam”。
该船只的结构为阿拉伯的缝合商船,装载着经由东南亚运往西亚、北非的中国货物,仅中国瓷器就达到67000多件。出水的文物包括长沙窑、越窑、邢窑、巩县窑瓷器,还包括金银器和铜镜;其中3件完好无损的唐代青花瓷盘尤为引人注目。因为出水长沙窑瓷碗上带有唐代宝历二年(826年)铭文。
上图依次为:黑石号沉船,黑石号白釉绿彩带把瓶,黑石号白釉绿彩盘
福斯塔特遗址出土的唐代陶瓷片
位于今埃及的福斯塔特是9-14世纪伊斯兰世界最大的工商贸易城市。该遗址大量出土东亚陶瓷器,展现中国和伊斯兰世界早期频繁的贸易交流。
其中发现唐至五代时期的中国陶瓷有40余片,包括邢窑白瓷、越窑青瓷、长沙窑青釉铁绘器和巩义窑白釉绿彩陶器等。同类型的唐代陶瓷片也见于江苏扬州唐城遗址。说明东亚和伊斯兰世界的贸易存在于9世纪的扬州和福斯塔特这两大商业重镇。 此外,仿越窑青瓷的绿釉器在福斯塔特遗址也有发现,证明9世纪的伊斯兰世界就开始尝试仿造中国陶瓷。
汝窑
宋代五大名窑之一。因窑址位于宋时河南汝州境内而得名。
汝窑是中国制瓷的著名瓷种,温婉隽永、巧致雅绝,在陶瓷史上享有崇高地位,受到历代文人墨客乃至于宫廷内府的极尽推崇。天青色的汝窑瓷器甚至被一些人认为是中式美学的巅峰,和最能代表汉族文化的符号性的器物。
图为北宋汝窑天青釉洗
定窑白釉模印仿生莲花型盘
与浓烈张扬的唐代器物形成鲜明对比,宋代瓷器显得含蓄素雅。这种美学观念的背后,是宋人返璞归真、道法自然的哲学观。
图中的莲花型盘烧造于北宋早期,采用了仿生造型,带有浓厚的自然主义气质;但同时,白得超乎寻常的釉面,也展现了宋代制瓷业在技术能力上所取得的惊人突破。
一种普遍的误解是把宋式美学和极简主义划等号。但事实上,宋式美学的简约,来自于一种学者化思维,即对自然世界的抽象和提纯。 而且同时,宋代也有着丰富活跃的市民文化。雅而有烟火气,俗而内涵,才是宋代美学高明之处。
“南海一号”沉船和宋代南海贸易
“南海一号”是一艘沉没于南海阳江海域附近的南宋远洋贸易商船,2007年12月28日整体打捞出水并存放在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船载文物以瓷器为大宗,主要有江西景德镇青白瓷器、浙江龙泉青釉和青黄釉瓷器、福建德化青白瓷器、闽清义窑青白瓷器、磁灶窑黑釉和绿釉瓷器等。从“南海一号”出水瓷器的数量、种类可见,福建窑口的产品以大量呈现,龙泉窑、景德镇窑也不在少数,揭示了宋代南海贸易的繁盛景况。
《诸蕃志》记载,登流眉国(即现在的马来西亚马来半岛)在获得来自中国的陶瓷制品前,“饮食以葵叶为碗,不施匙筋,掬而食之。” 由此可以想见,陶瓷作为先进的日用品,对周边国家的生活当时带去了何种冲击。
图为“南海一号”打捞作业现场和期间出土的龙泉窑青釉刻划花卉纹碗
日本的“唐物崇拜”
日本自隋唐起,时常派遣使团学习中国文化。使团中设有专门官员“交易唐物使”,负责采购中国的物资。如今我们还能在东大寺正仓院,看到许多唐代流传而去的书籍、香料、乐器、棋盘、药品、测量工具等物品。
此后,唐物的概念不断扩大,以至于其他时期,如宋、元、明,只要是来自中国的东西,也可以叫唐物;甚至日本制造的,带有中国风格的东西,都叫唐物。
在这期间,镰仓时代日本僧侣渡海赴宋求法,在浙江天目山将建窑茶碗等物带回日本,这些地位很高的茶盏被称为“唐物天目”。自镰仓、室町时代起,唐物受到将军与武士的重视,宋、元、明三朝的茶器更是历代权贵与收藏家所热衷的佳品,对于唐物的追逐也就随之愈发热烈。
图为曜变天目盏。
新安沉船
新安沉船是20世纪70年代在朝鲜半岛西南部新安海域发现的一艘中国元代沉船。推测是从庆元市舶司港口(即今浙江宁波)出发,准备前往目的地日本博多(即今福冈)的商船。
新安沉船中发掘出了两万多件青瓷和白瓷,两千多件金属制品、石制品和紫檀木,以及800万件重达28吨的中国铜钱。
从出水木牌来看,船货中不仅有“东福寺”的“公物”,货主还有僧侣、半官半私的“纲司”代理人、民间商人等。显然新安沉船的货物具公私兼有的贸易性质。日本学者认为,新安沉船运载的船货,极有可能与1319年失火的京都东福寺为筹集重建寺院的急需补给有关,同时也为筥崎宫及与东福寺有连带关系的钓寂庵筹集必需品,还可满足此时武士门第贵族宅邸日益流行的显示权势和财富之风的需求。沉船所出大量既为寺院香花供养、茶礼所需,又适合贵族府邸清供、茶会的花瓶、香炉、烛台、文房及茶盏、茶碾、汤瓶等,也证实了这一点。
从“美第奇瓷器”到德国梅森
自元代以来,瓷器贸易进一步扩大,在欧洲掀起风潮。从宫廷到豪商,以至于后来的中产家庭,都对瓷器趋之若鹜。其中也不乏仿造的尝试。
但彼时欧洲人还不了解烧制瓷器的秘诀,尝试了诸如在陶器的外包裹玻璃,或以贝壳、鱼肉、蛋白为原材料烧制等千奇百怪的方法。
早期有代表性的作品是16世纪佛罗伦萨著名的美第奇家族所制造的瓷器。“美第奇瓷”在造型、釉色方面几可乱真。但由于以粘土和玻璃为原料,导致不够坚固耐用,细节也有许多瑕疵。
直到18世纪,在神圣罗马帝国选帝侯、波兰国王奥古斯都二世的委派下,炼金术士贝特格破解了烧造瓷器的秘密,成功烧制出一种白而透明的瓷。以此为基础,“梅森”(Meissen)瓷器厂得以建立。今天Meissen瓷仍是全球知名的高端瓷器品牌。
图为16世纪烧造的美第奇瓷和18世纪烧造的梅森瓷
5
2929 ratings
商品是文明最强大的武器。强大文明往往伴随着强大的商品。瓷器就是古代中国最负盛名“超级商品”。
据说改革开放之初,中国需要生产8亿件衬衫,才能换得一架波音飞机。古代的瓷器就相当于中国的波音飞机, 为中国创造了难以计量的财富。而就文化形式的构成而言,它甚至远比波音飞机要更为强大。1000多年来,瓷器作为奢侈品、艺术品、高科技产品和普通日用品,深刻影响了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所覆盖的广大人群——从产业、审美到生活方式,并且构建了世界对“东方”的美好遐想。
所以我们说,瓷器如何被制造、被交易,价值如何被不同地区,不同社会阶层的人所认知的故事,有着超越制造者原本意图的含义。正是这样的物品,作为原材料缜密地构成了我们的历史。
本期节目,我们邀请到万一空间与桃花源艺术空间的创始人,同时也是非常资深的高古瓷收藏家熊猫,以高古瓷为切入点,为大家介绍瓷器这件历久弥新的“超级商品”是如何诞生。
内容包括
03:43 关于瓷器、高古瓷、青瓷和白瓷的一些定义
07:47 曹操墓里的白瓷为什么“不算数”?
12:30 唐三彩是釉陶最后的辉煌
15:46 厚度仅一毫米:隋白瓷出道即颠峰
17:31 隋代天才科学家以瓷仿琉璃
28:21 唐代的金银器与瓷:从波斯萨珊到法门寺
38:14 瓷器外销:从黑石号沉船到埃及的官字款定窑
40:58 瓷器是宋的最强LOGO:盘点“五大名窑”
44:50 最负盛名的宋瓷美学,远非“极简”能概括
50:37 波斯和马来的中国瓷及日本的“唐物崇拜”
56:51 景德镇的崛起和元以后的瓷
曹操墓和墓中出土的“类白瓷”
曹操高陵位于河南省安阳县安丰乡西高穴村,在曹操王都邺北城西12公里处。据《三国志》记载,220年曹操卒于洛阳,灵柩葬在邺城的西门豹祠以西丘陵中。2009年12月27日,国家文物局最终认定,经考古发掘位于河南省安阳市安丰乡西高穴村南的高陵墓主为曹操。
曹操墓出土了3件青瓷罐,均为四系,分三型。A型:胎质粗糙,色偏红;釉色偏白,有玻璃质感,较薄,施半釉。B型:胎体细腻,白色;青釉泛黄,施半釉,釉层薄而不均。
曹操墓中出土的所谓白瓷罐在外观上与白瓷相似,部分也达检测标准,但无规模化生产。因此一般不认定其为早期白瓷,只能当做青瓷烧造过程中的特例和孤例看待。
张盛墓和墓中出土的早期白瓷
张盛,据出土墓志记载:张盛,字永兴,南阳白水(今河南省南阳)人。张盛家中世代为官,本人也在官场仕途中颇有名气。隋立国后,他从县令一级的官吏,一步步升至征虏将军、中散大夫。
1959年5月,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发掘队在安阳豫北纱厂附近,发掘了隋开皇十五年(公元595年)张盛之墓,墓为南北向,砖筑单室。该墓的随葬品丰富,共192件,特别是陶俑、瓷器和一些生活用具的模型,都很完整。
张盛墓中出土的白瓷是目前学术界较为公认的中国早期白瓷的范例。
苏统师墓出土的“透影白瓷杯”
苏统师, 史传无载 , 墓志仅提供其为 “京兆郡武功县”人 , 这与史籍所记武功为苏氏郡望相合。有学者曾结合中原地区隋墓形制、规模 、内部设施及随葬品等对隋代墓葬等级进行过初步研究 , 苏统师墓应属于第二等级的中型墓, 惟随葬品数量偏少。研究者认为这一等级的墓主多属于三品以下 、七品以上的中高级官吏 。
苏统师墓放置于棺内保存完整的 5件白瓷器做工精细, 胎质细腻, 釉色纯净透明。其中的透影白瓷杯,如冰似玉,最薄处仅为1毫米,体现了隋代烧造瓷器的精湛工艺。
琉璃
琉璃出现于公元前16世纪或15世纪的两河流域,其后埃及也开始生产,到古罗马帝国时期,琉璃业的生产已十分繁荣。琉璃器皿曾是西亚文化的典型代表,在煤还没有被广泛使用之前,几乎可以与珠宝、钻石等价。相比之下,古代中国人并不擅长制造琉璃。虽然我国早在3100多年前的西周时期就已经掌握了琉璃制造技术,但由于原材料和生产水平的限制,中国的琉璃制作发展非常滞后,也始终未能成为古人生活中的常用品。
图为法门寺地宫出土的琉璃器。
唐代金银器
要代表盛唐富丽雍容、海纳百川的文化形象,最适合的器具并非瓷器,而是充满异域风情的金银器。法门寺出土的金银器与何家村遗宝就是其中的精品。
法门寺金银器:1987年在中国陕西扶风法门寺塔基地宫中发现,共121件。其中唐懿宗供奉60多件,唐僖宗供奉10多件。过去国内发现的金银器物主身份不明或偏低,而地宫中物账胪列清晰,二帝所赐器物均可勘对分明,确属皇帝所有的唐代金银器。
何家村遗宝:是西安市碑林区何家村出土的一批唐代金银器,何家村遗宝共1000多件,分别埋藏在2个大陶瓮和1个银罐之中。其中各式精美的金银器做工精细,造型美轮美奂,艺术价值极高,多为唐皇室的日常用品。
上图依次为:法门寺鎏金镂空飞鸿球路纹银笼子,法门寺莲蕾纽摩羯纹三足架银盐台,何家村鸳鸯莲瓣纹金碗,何家村伎乐纹八棱金杯
邢窑白釉摩羯海棠杯
凭借丝绸之路,唐与西域诸国,以至印度、波斯开展了广泛的物质文化交流。唐代制造器物上所遗留的浓郁的域外特征,就是这段重要中外交流历史的见证。
上图所示的邢窑白釉摩羯海棠杯,原型来自波斯萨珊的多曲长杯。中原工匠在波斯金银器的造型基础上,使用陶瓷进行改良创新,烧造出被称为海棠杯的新器形。此外,杯中的摩羯图纹最早来自古印度,后被佛教吸收,最终在唐朝成为世俗所喜闻乐见的吉祥图案。
图为萨珊波斯多曲银杯和邢窑白釉摩羯海棠杯
黑石号沉船
黑石号是1998年德国打捞公司在印尼勿里洞岛海域一块黑色大礁岩附近发现了一艘唐朝时期的一艘沉船,又名为“BatuHitam”。
该船只的结构为阿拉伯的缝合商船,装载着经由东南亚运往西亚、北非的中国货物,仅中国瓷器就达到67000多件。出水的文物包括长沙窑、越窑、邢窑、巩县窑瓷器,还包括金银器和铜镜;其中3件完好无损的唐代青花瓷盘尤为引人注目。因为出水长沙窑瓷碗上带有唐代宝历二年(826年)铭文。
上图依次为:黑石号沉船,黑石号白釉绿彩带把瓶,黑石号白釉绿彩盘
福斯塔特遗址出土的唐代陶瓷片
位于今埃及的福斯塔特是9-14世纪伊斯兰世界最大的工商贸易城市。该遗址大量出土东亚陶瓷器,展现中国和伊斯兰世界早期频繁的贸易交流。
其中发现唐至五代时期的中国陶瓷有40余片,包括邢窑白瓷、越窑青瓷、长沙窑青釉铁绘器和巩义窑白釉绿彩陶器等。同类型的唐代陶瓷片也见于江苏扬州唐城遗址。说明东亚和伊斯兰世界的贸易存在于9世纪的扬州和福斯塔特这两大商业重镇。 此外,仿越窑青瓷的绿釉器在福斯塔特遗址也有发现,证明9世纪的伊斯兰世界就开始尝试仿造中国陶瓷。
汝窑
宋代五大名窑之一。因窑址位于宋时河南汝州境内而得名。
汝窑是中国制瓷的著名瓷种,温婉隽永、巧致雅绝,在陶瓷史上享有崇高地位,受到历代文人墨客乃至于宫廷内府的极尽推崇。天青色的汝窑瓷器甚至被一些人认为是中式美学的巅峰,和最能代表汉族文化的符号性的器物。
图为北宋汝窑天青釉洗
定窑白釉模印仿生莲花型盘
与浓烈张扬的唐代器物形成鲜明对比,宋代瓷器显得含蓄素雅。这种美学观念的背后,是宋人返璞归真、道法自然的哲学观。
图中的莲花型盘烧造于北宋早期,采用了仿生造型,带有浓厚的自然主义气质;但同时,白得超乎寻常的釉面,也展现了宋代制瓷业在技术能力上所取得的惊人突破。
一种普遍的误解是把宋式美学和极简主义划等号。但事实上,宋式美学的简约,来自于一种学者化思维,即对自然世界的抽象和提纯。 而且同时,宋代也有着丰富活跃的市民文化。雅而有烟火气,俗而内涵,才是宋代美学高明之处。
“南海一号”沉船和宋代南海贸易
“南海一号”是一艘沉没于南海阳江海域附近的南宋远洋贸易商船,2007年12月28日整体打捞出水并存放在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船载文物以瓷器为大宗,主要有江西景德镇青白瓷器、浙江龙泉青釉和青黄釉瓷器、福建德化青白瓷器、闽清义窑青白瓷器、磁灶窑黑釉和绿釉瓷器等。从“南海一号”出水瓷器的数量、种类可见,福建窑口的产品以大量呈现,龙泉窑、景德镇窑也不在少数,揭示了宋代南海贸易的繁盛景况。
《诸蕃志》记载,登流眉国(即现在的马来西亚马来半岛)在获得来自中国的陶瓷制品前,“饮食以葵叶为碗,不施匙筋,掬而食之。” 由此可以想见,陶瓷作为先进的日用品,对周边国家的生活当时带去了何种冲击。
图为“南海一号”打捞作业现场和期间出土的龙泉窑青釉刻划花卉纹碗
日本的“唐物崇拜”
日本自隋唐起,时常派遣使团学习中国文化。使团中设有专门官员“交易唐物使”,负责采购中国的物资。如今我们还能在东大寺正仓院,看到许多唐代流传而去的书籍、香料、乐器、棋盘、药品、测量工具等物品。
此后,唐物的概念不断扩大,以至于其他时期,如宋、元、明,只要是来自中国的东西,也可以叫唐物;甚至日本制造的,带有中国风格的东西,都叫唐物。
在这期间,镰仓时代日本僧侣渡海赴宋求法,在浙江天目山将建窑茶碗等物带回日本,这些地位很高的茶盏被称为“唐物天目”。自镰仓、室町时代起,唐物受到将军与武士的重视,宋、元、明三朝的茶器更是历代权贵与收藏家所热衷的佳品,对于唐物的追逐也就随之愈发热烈。
图为曜变天目盏。
新安沉船
新安沉船是20世纪70年代在朝鲜半岛西南部新安海域发现的一艘中国元代沉船。推测是从庆元市舶司港口(即今浙江宁波)出发,准备前往目的地日本博多(即今福冈)的商船。
新安沉船中发掘出了两万多件青瓷和白瓷,两千多件金属制品、石制品和紫檀木,以及800万件重达28吨的中国铜钱。
从出水木牌来看,船货中不仅有“东福寺”的“公物”,货主还有僧侣、半官半私的“纲司”代理人、民间商人等。显然新安沉船的货物具公私兼有的贸易性质。日本学者认为,新安沉船运载的船货,极有可能与1319年失火的京都东福寺为筹集重建寺院的急需补给有关,同时也为筥崎宫及与东福寺有连带关系的钓寂庵筹集必需品,还可满足此时武士门第贵族宅邸日益流行的显示权势和财富之风的需求。沉船所出大量既为寺院香花供养、茶礼所需,又适合贵族府邸清供、茶会的花瓶、香炉、烛台、文房及茶盏、茶碾、汤瓶等,也证实了这一点。
从“美第奇瓷器”到德国梅森
自元代以来,瓷器贸易进一步扩大,在欧洲掀起风潮。从宫廷到豪商,以至于后来的中产家庭,都对瓷器趋之若鹜。其中也不乏仿造的尝试。
但彼时欧洲人还不了解烧制瓷器的秘诀,尝试了诸如在陶器的外包裹玻璃,或以贝壳、鱼肉、蛋白为原材料烧制等千奇百怪的方法。
早期有代表性的作品是16世纪佛罗伦萨著名的美第奇家族所制造的瓷器。“美第奇瓷”在造型、釉色方面几可乱真。但由于以粘土和玻璃为原料,导致不够坚固耐用,细节也有许多瑕疵。
直到18世纪,在神圣罗马帝国选帝侯、波兰国王奥古斯都二世的委派下,炼金术士贝特格破解了烧造瓷器的秘密,成功烧制出一种白而透明的瓷。以此为基础,“梅森”(Meissen)瓷器厂得以建立。今天Meissen瓷仍是全球知名的高端瓷器品牌。
图为16世纪烧造的美第奇瓷和18世纪烧造的梅森瓷
437 Listeners
317 Listeners
150 Listeners
446 Listeners
198 Listeners
35 Listeners
74 Listeners
130 Listeners
208 Listeners
47 Listeners
186 Listeners
42 Listeners
13 Listeners
267 Listeners
188 Listen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