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ign up to save your podcasts
Or
上世纪80年代以来,超过8亿中国人摆脱了贫困。几亿人从农村搬进了城市,数以千万计的人成为家里的第一个大学生。对于不少人来说,那是一个充满上升通道的时代。但近几年,随着经济放缓,这种向上流动的通道越来越窄。
我们向听众征集了“对阶层固化感到焦虑”的故事。上一期节目里,我们听到了两位中年人分享了他们的人生如何随着经济形势起伏而苦苦挣扎。
这一期节目里的三位讲述者都是90后,Boris在工作6年之后攒钱去香港念研究生,他想摆脱第一学历的遗憾,却发现要面对比本科毕业时更艰难的就业环境;在日本念博士的梁同学自称社会流动里的极端个案;毕业于211大学的Josh和许多年轻人一样,对专业、工作和未来都感到迷茫。
他们的故事是怎么样的?曾经笃行的“教育改变命运”的小镇做题家们,如何在成长过程中重新理解了这句话?他们怎么看待自己的处境?如何重新定义“努力”与“希望”?我们也不得不思考,如果一代年轻人都对未来失去希望,社会会走向何方?
另外,这一次征集的来信几乎全部来自男性听众。未来,我们期待能听到更多女性的声音。
文字版:https://bit.ly/bmb-157-text
时间轴:
02:09 Boris的自我介绍:2016年毕业,工作6年后赴港读研
02:27 两次毕业所面临的求职环境对比
07:31 海投了339份简历,响应率13%
08:13 面试中遇到荒诞问题:学历歧视、家庭背景盘问
09:11 求职期长达9个月,金钱信心遭受双重打击
11:31 Boris作为下岗工人子女,大学勤工俭学
13:28 妈妈为了省下3块钱,取消了学校短信通知
18:59 向上走的动力:亲人言语刺激、自尊心、对职业教育的失望
23:24 自认吃到了性别红利和经济红利,对未来悲观
27:45 梁同学: “如果你想知道小镇做题家的极限在哪里”
28:02 出生于西部国企家庭,从小学到大学,感受到逐渐强烈的阶级落差
32:52 进入大学,最大的挑战是“不知道做什么”
35:22 感受到明显的不公平,但很为自己取得的成绩感到自豪
36:58 做家教、发传单、“有什么做什么”,大学毕业,自己攒钱去日本
39:54 拿到哥伦比亚大学offer,被高昂学费吓退,选择留在日本
41:25 自认为是社会流动中的极端个案,和小学同学几乎不再联系
42:46 自学日语、极低消费,过苦行僧式的生活
44:09 未来选择留在日本
46:24 Josh:南方农村出生,父母是农民工,童年开始参与家庭劳动
48:01 上大学后的失落:功利氛围,不喜欢专业
48:53 第一份工作只做了半年,辞职考研
50:42 父亲试图花钱托关系为他找工作
52:05 花费2万元报名再就业培训班
54:13 重新找工作,因“高压”很快再离职
01:02:16 从学生时代开始感受差距,高中同学早早接触外网、学习编程
01:03:22 做公务员、做生意、进大公司,无论做什么都很难再翻身
01:05:54 Josh对未来的想象:未来不愿意结婚生子
相关链接:
EP-156 在阶层固化中挣扎的人们(上)
EP-115 中国高校就业数据如何造假?
Hosted on Acast. See acast.com/privacy for more information.
4.8
10721,072 ratings
上世纪80年代以来,超过8亿中国人摆脱了贫困。几亿人从农村搬进了城市,数以千万计的人成为家里的第一个大学生。对于不少人来说,那是一个充满上升通道的时代。但近几年,随着经济放缓,这种向上流动的通道越来越窄。
我们向听众征集了“对阶层固化感到焦虑”的故事。上一期节目里,我们听到了两位中年人分享了他们的人生如何随着经济形势起伏而苦苦挣扎。
这一期节目里的三位讲述者都是90后,Boris在工作6年之后攒钱去香港念研究生,他想摆脱第一学历的遗憾,却发现要面对比本科毕业时更艰难的就业环境;在日本念博士的梁同学自称社会流动里的极端个案;毕业于211大学的Josh和许多年轻人一样,对专业、工作和未来都感到迷茫。
他们的故事是怎么样的?曾经笃行的“教育改变命运”的小镇做题家们,如何在成长过程中重新理解了这句话?他们怎么看待自己的处境?如何重新定义“努力”与“希望”?我们也不得不思考,如果一代年轻人都对未来失去希望,社会会走向何方?
另外,这一次征集的来信几乎全部来自男性听众。未来,我们期待能听到更多女性的声音。
文字版:https://bit.ly/bmb-157-text
时间轴:
02:09 Boris的自我介绍:2016年毕业,工作6年后赴港读研
02:27 两次毕业所面临的求职环境对比
07:31 海投了339份简历,响应率13%
08:13 面试中遇到荒诞问题:学历歧视、家庭背景盘问
09:11 求职期长达9个月,金钱信心遭受双重打击
11:31 Boris作为下岗工人子女,大学勤工俭学
13:28 妈妈为了省下3块钱,取消了学校短信通知
18:59 向上走的动力:亲人言语刺激、自尊心、对职业教育的失望
23:24 自认吃到了性别红利和经济红利,对未来悲观
27:45 梁同学: “如果你想知道小镇做题家的极限在哪里”
28:02 出生于西部国企家庭,从小学到大学,感受到逐渐强烈的阶级落差
32:52 进入大学,最大的挑战是“不知道做什么”
35:22 感受到明显的不公平,但很为自己取得的成绩感到自豪
36:58 做家教、发传单、“有什么做什么”,大学毕业,自己攒钱去日本
39:54 拿到哥伦比亚大学offer,被高昂学费吓退,选择留在日本
41:25 自认为是社会流动中的极端个案,和小学同学几乎不再联系
42:46 自学日语、极低消费,过苦行僧式的生活
44:09 未来选择留在日本
46:24 Josh:南方农村出生,父母是农民工,童年开始参与家庭劳动
48:01 上大学后的失落:功利氛围,不喜欢专业
48:53 第一份工作只做了半年,辞职考研
50:42 父亲试图花钱托关系为他找工作
52:05 花费2万元报名再就业培训班
54:13 重新找工作,因“高压”很快再离职
01:02:16 从学生时代开始感受差距,高中同学早早接触外网、学习编程
01:03:22 做公务员、做生意、进大公司,无论做什么都很难再翻身
01:05:54 Josh对未来的想象:未来不愿意结婚生子
相关链接:
EP-156 在阶层固化中挣扎的人们(上)
EP-115 中国高校就业数据如何造假?
Hosted on Acast. See acast.com/privacy for more information.
104 Listeners
320 Listeners
23 Listeners
255 Listeners
456 Listeners
184 Listeners
1,020 Listeners
207 Listeners
35 Listeners
88 Listeners
49 Listeners
151 Listeners
472 Listeners
45 Listeners
19 Listen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