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ign up to save your podcasts
Or
這一集天下文化Podcast中,郝哥介紹的書是《擺脫羞愧的練習》,作者是戴文・普萊斯。這本書的核心在於教導我們如何面對並擺脫所謂「系統性羞愧」——一種來自社會價值觀的壓力,讓人內化成對自己的否定與自我厭惡。郝哥從一開始就引出書中令人共鳴的主題:「別讓標籤定義你,人生由你決定」,並對照自己曾經分享過的另一本書《正念之身》,強調這些書都有一個共通點:幫助我們認識真正的自己,脫離外界價值對內在的干擾。
節目中,郝哥談到書中開頭提出的幾個問題,像是「你是否曾因變胖感到羞愧」、「是否覺得不夠環保會被批判」、「是否總覺得接受幫助就等於失敗」等等。他自己幾乎全打勾,也點出這正是系統性羞愧的症狀。系統性羞愧不是個人問題,而是一種結構性的社會壓力。書中定義它為:由社會價值觀組成的自我厭惡感。這種羞愧會導致情緒創傷、憂鬱、孤立與絕望。
作者將系統性羞愧分為三類:個人層次的「我不好」、人際層次的「他人不好」、以及總體社會層次的「人類不好」。而這三者背後的共通邏輯,是我們根據一種既定的社會成見來判斷對錯與價值。這些成見並不是絕對正確的道德,而是長久被灌輸後,讓人無形中自我設限、自我批判。郝哥也補充了「我們是世界的一部分」這個觀念:雖然個人看似渺小,卻也是世界全部的其中之一;當你開始擺脫羞愧,從自我肯定出發,就能產生「影響權」——這影響不只是個人的力量,更可能擴散至他人與整個社會。
在探討系統性羞愧的起源時,郝哥引用了《人類大歷史》的概念——我們活在一個想像的共同體裡。許多規範與標準,其實是人為設定出來的控制機制。例如我們現在習慣靠右走,是因為車子出現後,需要有交通規範;但如果退回沒有車的時代,人們本來就是走在馬路中間的。這樣的例子提醒我們,很多被視為「理所當然」的社會規則,其實是被建構出來的控制方式,目的是讓大家變得一致、好管理,這也就是羞愧的系統性來源。
他進一步舉出抽煙的案例說明系統性羞愧如何由產業操弄。1940年代女性大量吸煙,是因為當時香煙被塑造成女性解放的象徵;但當一位女性因為長期吸煙而罹癌提告煙草公司時,煙草公司卻以「這是個人選擇」為由卸責。這種把集體問題丟回個人身上的邏輯,與現今許多產業(甚至家庭、公司)將錯誤歸咎於個人一樣,是系統性羞愧的一種體現。
而書中也分析了五種造成羞愧的主流價值觀:完美主義、個人主義、消費主義、財富智商,以及個人責任。這些看似正向的觀念,實際上也可能讓我們對自己產生不必要的要求與壓力。例如完美主義會讓人陷入無止境的自我懷疑,就像郝哥分享自己錄音過程中,為了追求完美,一句話反覆錄了兩個小時,最後反而失去原本自然的風格。Lizzo這位美國胖女歌手的案例也被提出,她被不同價值觀的人同時推崇與批判,反映出「完美」根本是因人而異的標準,根本沒有單一答案。
個人主義則是把一切問題都內化成個人責任,反而變成一種卸責的機制;如果我們總是以「我就是這樣的人」來合理化自己的行為或情緒,便無法真正面對問題,也無法前進。郝哥借用《與成功有約》的概念說明,真正的力量來自於「主動積極」,當我們停止關注他人對我們的定義,而選擇從自我影響開始,我們才能真正跳脫羞愧的枷鎖,並影響他人與環境。
整體而言,這集Podcast不只是在說一本書,更是一場對現代人心理狀態的深刻剖析。透過書中的理論與案例,我們可以理解,許多讓我們感到羞愧、自卑、焦慮的來源,並不是我們的錯,而是整個社會結構與價值觀的投射。我們能做的,是有意識地練習與這些價值觀保持距離,重新定義什麼是「對的」、什麼是「好的自己」,從而找回內心的自由與真實的自我。
4.8
3333 ratings
這一集天下文化Podcast中,郝哥介紹的書是《擺脫羞愧的練習》,作者是戴文・普萊斯。這本書的核心在於教導我們如何面對並擺脫所謂「系統性羞愧」——一種來自社會價值觀的壓力,讓人內化成對自己的否定與自我厭惡。郝哥從一開始就引出書中令人共鳴的主題:「別讓標籤定義你,人生由你決定」,並對照自己曾經分享過的另一本書《正念之身》,強調這些書都有一個共通點:幫助我們認識真正的自己,脫離外界價值對內在的干擾。
節目中,郝哥談到書中開頭提出的幾個問題,像是「你是否曾因變胖感到羞愧」、「是否覺得不夠環保會被批判」、「是否總覺得接受幫助就等於失敗」等等。他自己幾乎全打勾,也點出這正是系統性羞愧的症狀。系統性羞愧不是個人問題,而是一種結構性的社會壓力。書中定義它為:由社會價值觀組成的自我厭惡感。這種羞愧會導致情緒創傷、憂鬱、孤立與絕望。
作者將系統性羞愧分為三類:個人層次的「我不好」、人際層次的「他人不好」、以及總體社會層次的「人類不好」。而這三者背後的共通邏輯,是我們根據一種既定的社會成見來判斷對錯與價值。這些成見並不是絕對正確的道德,而是長久被灌輸後,讓人無形中自我設限、自我批判。郝哥也補充了「我們是世界的一部分」這個觀念:雖然個人看似渺小,卻也是世界全部的其中之一;當你開始擺脫羞愧,從自我肯定出發,就能產生「影響權」——這影響不只是個人的力量,更可能擴散至他人與整個社會。
在探討系統性羞愧的起源時,郝哥引用了《人類大歷史》的概念——我們活在一個想像的共同體裡。許多規範與標準,其實是人為設定出來的控制機制。例如我們現在習慣靠右走,是因為車子出現後,需要有交通規範;但如果退回沒有車的時代,人們本來就是走在馬路中間的。這樣的例子提醒我們,很多被視為「理所當然」的社會規則,其實是被建構出來的控制方式,目的是讓大家變得一致、好管理,這也就是羞愧的系統性來源。
他進一步舉出抽煙的案例說明系統性羞愧如何由產業操弄。1940年代女性大量吸煙,是因為當時香煙被塑造成女性解放的象徵;但當一位女性因為長期吸煙而罹癌提告煙草公司時,煙草公司卻以「這是個人選擇」為由卸責。這種把集體問題丟回個人身上的邏輯,與現今許多產業(甚至家庭、公司)將錯誤歸咎於個人一樣,是系統性羞愧的一種體現。
而書中也分析了五種造成羞愧的主流價值觀:完美主義、個人主義、消費主義、財富智商,以及個人責任。這些看似正向的觀念,實際上也可能讓我們對自己產生不必要的要求與壓力。例如完美主義會讓人陷入無止境的自我懷疑,就像郝哥分享自己錄音過程中,為了追求完美,一句話反覆錄了兩個小時,最後反而失去原本自然的風格。Lizzo這位美國胖女歌手的案例也被提出,她被不同價值觀的人同時推崇與批判,反映出「完美」根本是因人而異的標準,根本沒有單一答案。
個人主義則是把一切問題都內化成個人責任,反而變成一種卸責的機制;如果我們總是以「我就是這樣的人」來合理化自己的行為或情緒,便無法真正面對問題,也無法前進。郝哥借用《與成功有約》的概念說明,真正的力量來自於「主動積極」,當我們停止關注他人對我們的定義,而選擇從自我影響開始,我們才能真正跳脫羞愧的枷鎖,並影響他人與環境。
整體而言,這集Podcast不只是在說一本書,更是一場對現代人心理狀態的深刻剖析。透過書中的理論與案例,我們可以理解,許多讓我們感到羞愧、自卑、焦慮的來源,並不是我們的錯,而是整個社會結構與價值觀的投射。我們能做的,是有意識地練習與這些價值觀保持距離,重新定義什麼是「對的」、什麼是「好的自己」,從而找回內心的自由與真實的自我。
250 Listeners
177 Listeners
137 Listeners
178 Listeners
35 Listeners
42 Listeners
20 Listeners
452 Listeners
11 Listeners
407 Listeners
30 Listeners
10 Listeners
19 Listeners
3 Listeners
21 Listen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