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ign up to save your podcasts
Or
一般而言,精神疾病會遺傳,但不一定會發病,
這跟 所謂的 Bio psycho social model是有關的,
讓我們收聽本集節目。
00:01:14
精神疾病遺傳性的探討與 Biopsychosocial 模型
本章節探討了精神疾病是否會遺傳這個常見問題,並介紹了 Biopsychosocial 模型,該模型認為身心疾病與生物(遺傳)、心理素質和社會環境三個因素有關。通過一個神經科學家研究自身家族史的例子,說明即使有遺傳傾向,後天的良好環境(如充滿愛的家庭、健康的社會關係)也能夠降低發病風險。該神經科學家發現其家族成員普遍存在憂鬱症、焦慮症和思覺失調症等問題,且大腦杏仁核和海馬迴偏小,但他本人並未發病,原因在於他擁有足夠好的母親和家庭,以及健康的社會支持系統。
00:05:07
基因遺傳與身心疾病的關係
本章節進一步闡述了基因遺傳與身心疾病之間的關係,並指出焦慮症和憂鬱症等較輕微的身心疾病與後天環境的影響更大,而思覺失調症和躁鬱症等則與遺傳有較大關係。以思覺失調症為例,父母一方患病,子女的發病機率為 8% 到 12%,父母雙方患病,子女的發病機率為 40% 到 50%。即使有遺傳基因,後天因素仍然可以發揮重要作用。因此,即使知道家族有相關病史,也不應過於緊張,而應更加注重身心健康。
00:07:24
基因如何影響身心健康及藥物作用
本章節探討了基因如何影響身心健康,指出憂鬱症可能涉及數十種基因的交互作用,而非單一基因的影響。基因主要通過影響神經傳導物質的分泌來影響身心健康,例如憂鬱症患者體內的血清素通常較低。同時也提到,即使基因存在問題,後天的運動和良好生活習慣也能夠彌補。此外,還簡要介紹了身心科藥物的作用機制,即通過平衡神經傳導物質來改善症狀。
00:09:55
表觀遺傳學與心理因素對身心健康的影響
本章節討論了基因如何影響大腦發育功能,例如注意力不集中可能與先天因素有關,而嚴重的自閉症孩童的神經迴路也可能與常人不同。此外,還提到了表觀遺傳學,即後天壓力或創傷會改變 DNA 的表現,導致身心疾病的發生。例如,童年遭受虐待或忽略的孩子長大後更容易患上輕度憂鬱症。最後,章節也提及心理因素,如抗壓能力不足,也會導致焦慮或憂鬱。
00:12:27
培養抗壓能力的重要性
本章節強調了從小培養抗壓能力的重要性,指出過度保護的孩子在面對社會壓力時容易產生心理問題。適度的壓力有助於孩子更好地成長。章節還提到,壓力過大會影響睡眠和記憶力,形成惡性循環。因此,父母應注意給予孩子適度的壓力,並創造一個充滿愛的環境,以降低孩子患上身心疾病的風險。
00:14:50
現代社會壓力與尋求幫助的重要性
本章節指出,現代社會壓力巨大,容易導致身心疾病。相較於古代人,現代人面臨更多的人際、工作和精神壓力。因此,如果感到心情低落或壓力過大,是正常的。章節建議及時尋求幫助,可以找心理師諮商或看身心科醫生。憂鬱症和焦慮症是可以治癒的,只要及早發現並積極面對。對於有焦慮狀況的孩子,父母應及早協助他們面對問題,並處理背後的原因。總之,身心疾病會遺傳,但不必害怕,只要後天有良好的環境和支持,孩子就不容易生病。
4.8
55 ratings
一般而言,精神疾病會遺傳,但不一定會發病,
這跟 所謂的 Bio psycho social model是有關的,
讓我們收聽本集節目。
00:01:14
精神疾病遺傳性的探討與 Biopsychosocial 模型
本章節探討了精神疾病是否會遺傳這個常見問題,並介紹了 Biopsychosocial 模型,該模型認為身心疾病與生物(遺傳)、心理素質和社會環境三個因素有關。通過一個神經科學家研究自身家族史的例子,說明即使有遺傳傾向,後天的良好環境(如充滿愛的家庭、健康的社會關係)也能夠降低發病風險。該神經科學家發現其家族成員普遍存在憂鬱症、焦慮症和思覺失調症等問題,且大腦杏仁核和海馬迴偏小,但他本人並未發病,原因在於他擁有足夠好的母親和家庭,以及健康的社會支持系統。
00:05:07
基因遺傳與身心疾病的關係
本章節進一步闡述了基因遺傳與身心疾病之間的關係,並指出焦慮症和憂鬱症等較輕微的身心疾病與後天環境的影響更大,而思覺失調症和躁鬱症等則與遺傳有較大關係。以思覺失調症為例,父母一方患病,子女的發病機率為 8% 到 12%,父母雙方患病,子女的發病機率為 40% 到 50%。即使有遺傳基因,後天因素仍然可以發揮重要作用。因此,即使知道家族有相關病史,也不應過於緊張,而應更加注重身心健康。
00:07:24
基因如何影響身心健康及藥物作用
本章節探討了基因如何影響身心健康,指出憂鬱症可能涉及數十種基因的交互作用,而非單一基因的影響。基因主要通過影響神經傳導物質的分泌來影響身心健康,例如憂鬱症患者體內的血清素通常較低。同時也提到,即使基因存在問題,後天的運動和良好生活習慣也能夠彌補。此外,還簡要介紹了身心科藥物的作用機制,即通過平衡神經傳導物質來改善症狀。
00:09:55
表觀遺傳學與心理因素對身心健康的影響
本章節討論了基因如何影響大腦發育功能,例如注意力不集中可能與先天因素有關,而嚴重的自閉症孩童的神經迴路也可能與常人不同。此外,還提到了表觀遺傳學,即後天壓力或創傷會改變 DNA 的表現,導致身心疾病的發生。例如,童年遭受虐待或忽略的孩子長大後更容易患上輕度憂鬱症。最後,章節也提及心理因素,如抗壓能力不足,也會導致焦慮或憂鬱。
00:12:27
培養抗壓能力的重要性
本章節強調了從小培養抗壓能力的重要性,指出過度保護的孩子在面對社會壓力時容易產生心理問題。適度的壓力有助於孩子更好地成長。章節還提到,壓力過大會影響睡眠和記憶力,形成惡性循環。因此,父母應注意給予孩子適度的壓力,並創造一個充滿愛的環境,以降低孩子患上身心疾病的風險。
00:14:50
現代社會壓力與尋求幫助的重要性
本章節指出,現代社會壓力巨大,容易導致身心疾病。相較於古代人,現代人面臨更多的人際、工作和精神壓力。因此,如果感到心情低落或壓力過大,是正常的。章節建議及時尋求幫助,可以找心理師諮商或看身心科醫生。憂鬱症和焦慮症是可以治癒的,只要及早發現並積極面對。對於有焦慮狀況的孩子,父母應及早協助他們面對問題,並處理背後的原因。總之,身心疾病會遺傳,但不必害怕,只要後天有良好的環境和支持,孩子就不容易生病。
123 Listeners
35 Listeners
126 Listeners
156 Listeners
9 Listeners
67 Listeners
406 Listeners
28 Listeners
79 Listeners
32 Listeners
16 Listeners
4 Listeners
18 Listeners
46 Listeners
25 Listen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