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英文不是很好的聽眾可以忍耐一下,我有試著做翻譯,還有整理下面的關鍵字。
但我相信這一集,如果耐心聽完,會很有啟發。
Peter 駱頴佳幫助我們找到一個解釋疲累或是邊緣感重要原因,那就是我們在整個消費文化中不斷生產和消費而被癱瘓了。
遺憾地說,有時候教會沒有幫助我們重新找到力量,反而進一步使我們更累(過多的活動,而沒有真實的連結)。
他也幫助我們開啟關情感/欲望的思考。情感不只是要「宣洩」,而是一種一種抵抗、道德、甚至是救贖的力量。
*補充一篇試讀
倦怠社會下的情感暴力:正向思考如何殺人https://shop.campus.org.tw/cm/ebooks/EVAL/20190708/201908Eval1.htm
*另外還有一篇專訪
以理論,捕捉無形的「情感短路」:專訪《情感資本主義》作者駱頴佳 | 忤尚 | 虛詞 p-articles (p-articles.com)
**阿毛的神學英文
Theologian, Theology 神學家, 神學
Marginal Position/Marginalization 邊緣位置,邊緣人
Missionary 宣教士
Contemplation 默想
The Other 他者
Redeem emotion from Capitalism 從資本主義中救贖情感
Emotion as means of redemption 情感是救贖的面向之一
libidinal economy 力必多經濟。原出於佛洛伊德,可以被理解為:情感被消費經濟所利用而驅動,人成為追求快感的縱欲身體,並撐起這消費經濟。使得我們疲憊,無法參與他人、公民社會。
Emotion Site/SPACE 情感/情動空間:一個實體的空間,在其中人與人能夠真實的連結,情感可以成為彼此醫治的力量,創造出與他者連結的情感共同體。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