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ign up to save your podcasts
Or


【本期福利!关注“两个美学+”公众号并后台留言 “微信群”,即可进群参与交流,关注公众号并后台留言:“海”,即可获取完整版音乐专辑~~~】
从“小皇帝”到“熊孩子”,再到如今的“孩儿哥”“孩儿姐”,儿童的社会形象经历了从被宠溺到被厌弃的转变。我们对孩子的厌恶情绪,正从家长的疲惫与无力,延伸成对儿童群体本身的排斥。厌童,似乎已经成为一种社会现象。
在性别文化的语境下,这种情绪在女性中尤为显著。对母职角色的抗拒、对性别期待的疏离,成为现代女性厌童心理的重要成因之一。与此同时,中国的教育观念以及公共与私人空间边界感的缺乏,也让“孩子”这样的群体成为社会冲突的焦点。
厌童现象的出现,本质上揭示了当前社会公共性意识的不足。当社会从熟人结构走向现代公共空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愈加复杂,却缺少相应的共处规则与社会教育。社交媒体的放大效应进一步激化了这种矛盾,让理性让位于情绪,让公共讨论变成集体的宣泄。
厌童,从来都不只是关于孩子。它反映的是社会对公共性的忽视, 今天,两位老师将厌童现象出发,聊聊背后的教育根源、性别议题与公共空间问题,思考我们如何在现代社会中重新建立公共性的边界与共识。
封面:毕卓斯坦《海》
片头:毕卓斯坦《海》01 The Sea I
片尾:毕卓斯坦《海》03 The Sea III
欢迎关注两个美学+公众号
扫码加小助手进群可参与交流互动
By 美学公社【本期福利!关注“两个美学+”公众号并后台留言 “微信群”,即可进群参与交流,关注公众号并后台留言:“海”,即可获取完整版音乐专辑~~~】
从“小皇帝”到“熊孩子”,再到如今的“孩儿哥”“孩儿姐”,儿童的社会形象经历了从被宠溺到被厌弃的转变。我们对孩子的厌恶情绪,正从家长的疲惫与无力,延伸成对儿童群体本身的排斥。厌童,似乎已经成为一种社会现象。
在性别文化的语境下,这种情绪在女性中尤为显著。对母职角色的抗拒、对性别期待的疏离,成为现代女性厌童心理的重要成因之一。与此同时,中国的教育观念以及公共与私人空间边界感的缺乏,也让“孩子”这样的群体成为社会冲突的焦点。
厌童现象的出现,本质上揭示了当前社会公共性意识的不足。当社会从熟人结构走向现代公共空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愈加复杂,却缺少相应的共处规则与社会教育。社交媒体的放大效应进一步激化了这种矛盾,让理性让位于情绪,让公共讨论变成集体的宣泄。
厌童,从来都不只是关于孩子。它反映的是社会对公共性的忽视, 今天,两位老师将厌童现象出发,聊聊背后的教育根源、性别议题与公共空间问题,思考我们如何在现代社会中重新建立公共性的边界与共识。
封面:毕卓斯坦《海》
片头:毕卓斯坦《海》01 The Sea I
片尾:毕卓斯坦《海》03 The Sea III
欢迎关注两个美学+公众号
扫码加小助手进群可参与交流互动

325 Listeners

454 Listeners

472 Listeners

206 Listeners

130 Listeners

4 Listeners

5 Listeners

43 Listeners

0 Listeners

0 Listeners

1 Listeners

2 Listeners

0 Listeners

0 Listeners

369 Listeners

1 Listeners

293 Listeners

0 Listeners

58 Listeners

330 Listeners

162 Listeners

305 Listeners

251 Listeners

29 Listeners

25 Listeners

0 Listeners

0 Listeners

0 Listen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