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墙裂坛策划已久但一直没实现的第一次读书会。刘院长推荐了许倬云先生《中西文明的对照》;我用一个周末啃完,赞叹不已,许先生的情怀和高度几天后还在脑细胞里回音不绝。
最近聊了太多的钱、币、债、和不确定的未来,肉眼可见自己和周围人的心性越来越烦躁。每到此时,我会想起我妈的一句名言“鱼要关心水质”——四周开始变得浑浊时,证明自己习以为常的思考空间需要沉淀。
许先生这本书就像池塘里洒下的一把聚合氯化铝。
· 本期BGM ·
GoGo Penguin - Kamaloka
· 墙裂坛主播 ·
刘晓春 银行家,上海新金融研究院副院长
肖小跑 特许金融分析师,墙裂坛主理人、《羊群的共识》作者
· 本期内容 ·
01
为什么要读它,跟我有什么关系?
1、所有人都能感觉到,仅仅几年,中国和世界、尤其是跟西方的关系就经历了一个温度迅速改变的过程。这种“变温”影响每一个人——不管身处国内还是海外。
2、为什么这本书这么重要?小跑换个角度,用外国人写的一本书来说明:Luke Patey的《How China Loses: The Pushback against Chinese Global Ambitions》(中国如何失败:对中国全球野心的反击)
不满媒体的夸大,作者深入非洲、南美、东南亚腹地,想弄明白过去20年世界对中国观感的变化。曾经正面积极的观感,却在几年内明显变化——甚至包括被认为“中国后院”的东南亚国家,开始怀疑中国的贸易、投资和军事影响力。这背后的原因究竟是什么?
1)是美国吗?
No。美国并没有那么大的影响力,团结各地区反对中国不是现实。很多时候,中国和其他国家之间的关系和美国并无关。每个国家都有不同的原因,比如欧洲更多是竞争,和对贸易的不确定;亚洲是安全——这是一个“分布式的反应”。
2)是经济争端吗?
“Economic bully”是近几年一个出现频率很高的词。“Bully”这个词本用来形容啦A梦中的胖虎行为,多用在美国身上。但很多国家对中国开始有了用“钱和经济”来“威胁自己的经济安全,经济生态”、“一切可以用钱摆平”的观感。从苏丹到澳大利亚,再到东南亚后院,都开始有不满的声音。
但作者认为是西方媒体夸大了中国的影响力:争端的目标行业实际上是很小的。拿澳大利亚举例,媒体宣称铁矿石、龙虾、燕麦争端会有高达250亿美元受到威胁:但一年之后,受影响的只有几十亿不到。原因很简单——中国为什么要用贸易来伤害自己?这和美国的经济制裁非常不一样,那才是致命的。
再看欧洲的数据。欧洲媒体近几年有个高频词“Dependency myth”(对中国的经济依赖),源自“欧洲经济下行,中国市场是出路“的观点。
但是欧洲和中国每天有近20亿欧元贸易额,但还有300多亿美元的贸易量是在欧洲内部,自己和自己完成的。欧洲的特点是多样化。
3)那是文化和意识形态原因?或者是现代媒体放大了冲突?
看看媒体的用词:“targeted”(拿枪怼着),“threaten”(威胁),“ambition”(野心),“taken over”(取代)——都非常具有攻击性。
西方在试图理解中国,尤其是政治政策的时候,几乎一定动辄和苏联、俄罗斯比较——但我们和俄罗斯依然是两种文明。
“战狼”已经成了研究中国的国外学者必知词——他们也感觉我们的主导narrative,开始明显变强硬。
所以,问题还是出在文明,文化,和意识形态。这也许侧面反映出了另一个问题:中国现在对世界最大的影响还是贸易和投资,并不是文化文明。
3、尼克松曾说:我们也许制造了一个弗兰肯斯坦(毁灭自己创造着的怪物)。
4、基辛格曾说:(中国是否想成为世界中心?)这就是挑战,(弄明白这个问题)是我们的任务。我们并不擅长,因为我们不了解他们的历史和文化。我认为他们的基本思维是以中国为中心的。但是它所带来的影响确实世界性的。因此,中国的挑战比苏联的更加敏感和微妙。苏联的问题大多是战略性的。而这是个文化问题:两个思维不一样的文明能否找到共存的方法,创造世界秩序?
5、美国政策规划主任克里恩·斯金纳(Kiron Skinner)有争议的分析:“与中国的战斗,是”与一个完全不同的文明(civilization)和意识形态(ideology)的战斗,美国以前从未有过这样的战斗。第一次,我们将有一个强大的竞争对手,而不是白人(这里用了“Caucasian”,高加索人)。北京的政权不是西方哲学和历史的产物。冷战是“西方家庭(western family)内部的斗争”,而即将与中国发生的冲突是“我们将首次拥有一个强大的,外面的,
这就是为什么读许倬云先生这本书这么重要:以上的观点都有明显的“善恶二分法”逻辑。理解文化才是关键,是我们面临的很多问题最根本的原因。但这可能不是意识形态、和沟通不顺那么简单。
02
读完后自己最大的感受?
1、第一个感触:文明不是直线发展
文明不是直线发展的,中国和西方都有高峰低谷,就像市场技术指标一样。“两个大文化系统起起伏伏终究各走各的道路,16世纪以后海洋航道开通,东西方能够直接接触了,于是这两个大文化系统之间的互动也就决定了此后两个文化分别开展的方向”。
这样接着想就更有意思了:下面会是什么节奏呢?
如果从16世纪之后开始:欧洲走完了从盛到衰,从谷底要重新开辟新途径的时候,中国则完全相反,汉唐两次盛世之后出现了下降的趋势,近500年的接触中,中国的衰事恰好碰到了欧洲的盛世。到了现在,欧洲正在衰退期,有走向衰亡的可能。中国呢?“积蓄了200年的委屈和沮丧,积累了反弹的动机,可能就会转化为在其的强大动力,将来的情况可能节奏就又倒过来了。”
2、第二个感触:根儿上的分叉
中西文明的对照,这个“西”是指什么?往前数,西班牙,荷兰,西班牙,英国,法国,二战崛起的德国,然后是俄罗斯和美国——不管轮到哪个崛起,我们其实一直跟这些文明都有巨大的差异。为什么西方在不断轮转,而我们只是内部的分分合合;两边虽然都在变化,但是永远有一个冲突的关系?
3、第三个感触:许先生精彩的“非主流观点”——试图把另外一种可能性告诉你。
希腊是民主的开端?实际上它根本就不民主,和斯巴达寡头差不多。
“希腊城邦在今天被当做民主政治的原型,其实真实面貌并非如此,希腊半岛上的城邦是征服民族建立的堡垒,征服者的战士们据守堡垒,他们的奴隶居住在城外,是被征服的土著族群;城邦的公民,是战斗部落的战士,凭借军事民主制集合为战斗体;有权参政的公民最多只有1/5而已,妇女儿童都不能投票”——真正的公民其实人数非常少,其实和斯巴达一样是一个变相的寡头政治而已。
“军事民主制是战斗部落群发出来发展出来的选举领袖的机制,这一机制是战士们共同决定战斗群的事物,其中没有什么深文大义也谈不上尊重人权”。
“希腊文化终究还是一个伍勇的文化,是侵略和扩张的文化,希腊人的移动性极强,每个城邦都尽量向外面殖民联系的向心力是利益在扩张的过程中,他们不断奴役其他种族的人民战争的俘虏,便成为奴隶,在这一点上历史常常过度赞美了希腊的文明程度,我们一定要注意希腊文明是构建在压迫和侵略的基础上,80%的服役人口支撑了一个20%的人口统治群,才有如此优美的希腊,文明仔细想想这样的文明,说不上公道”。
4、第四个感触:中西文明区别的根源——食肉动物与食草动物?永远进击的巨人v.s安居乐业的田园?肌肉说话v.s人际关系和德性说话?
西方肌肉服人:欧洲的传统是战斗群统治土著居民战斗群,一定要保持长期的战斗精神,战争掠夺和战令,使欧洲社会有强大的进取心和积极性,但是农业社会缺乏这一诱因,没有发展出同样的浩武精神,也没有经常迁移和掠夺的传统。
欧洲精神正如后来日耳曼传说的浮士德:博名求利,不惜把自己出卖给魔鬼,取得能力,建功立业当然浮士德,最后向上帝忏悔,获得救赎。浮士德精神的前半段恰好是欧洲文明的基本特色,求更快更多更好更大永远进取,动力非凡,但不懂得节制,从而对其他人造成了伤害。
中国文明完全不一样:
大禹治水:由于这种工作必须建立在互助合作之上,因此也必须有相当程度的组织才能够使数千人数万人分工协作完成这个任务。“当时是因为生活的需要,所以必须发展出一个新的组织形态,发展出超越小区域的组织,在这种大型的组织之下,也就必须有一定的社会价值观念和配套的途径。因为大这么大型的工作,必须有协商和协商以后的服从通过共同取得的协议大家必须合作无件长期的合作,将数十万人的大地区凝结成相当坚实的新单位,超越了村落和部落,这就成了国家的原型,有了原型的国家,公和私之间才会存在对立和互补的两种价值,公和私是对立又互成的观点。”
西周的兴起:只是一个附属小国,却神奇般的打败了击败了商王国,如此奇迹必须找到一个解释:1)要么解释为周人是上天的选民,上天垂顾周人,就像以色列人一样自命为上帝的选民;2)要么解释为周王被上天垂青:新的王者承受天命,建设新的秩序。辩论的结果是选择的第2条路。中国从此有了:历代的王朝都用天子的名号奉天承运,中国也一直自居,为天下而不是列国之一。天人合一。
还必须解释:为什么前朝的统治者就不能得到天命?因为周人的先王比商王更符合道德,周人是朴实虔诚的民族,不像商人不惜人命。所以周人是用道德观念来解释政权的合法性,天命无常,唯德是亲,从此成为中国组织国家队领袖的期待。马基雅维利时代才提出了类似的“德性”观点。
5、第五个感触:最大的矛盾点——“二元对立 v.s. 二元互补”
周易:二元互补的辩证关系,一切事物无不在变化之中,唯有变化是不变的。几千年来中国人的思维。这种思想落实在人间事物上,是主导人间关系的大原则,确立人和人之间相处的尺度与尺寸,孔子将中国后世几千年来的思想脉络,一个人间与社会的学问:这是中国和西方制度方向上最大的差异。
西方的思想传统的来源比较复杂:两河流域埃及和犹太。两河流域:整个地形一边是沙漠,一边是高山,一边是高原,一边是波斯湾。一边是干,一边是湿,一边是甜水,一边是咸水。有牧人,有农夫;核心的城邦的国家,在外面的雅利安人。对比也出现在他们的很多神话中,最后归结为神和魔的对抗:这种两分的对比方式和中国的二元互补,二元演化的思维方式非常不一样。一刀切,切两段,一段跟另一段经常冲突,无法融合,这种两分对抗的心态在西方思想中长期存在。
对比中国和西方的传统,就可以看到:
1)中国文化关注的是人间的次序,人生在世的意义,而西方关注的是超越自然和人心的理性
2)中国思想的二元观甚至多元并存的,观念都会综合变成辩证式的演化成为光谱上的延续,而西方的二元对立则是两元分化是永远的对抗,中间一般缺少折中的余地
3)中国的心态是追求和谐与宇宙之中,欧洲的心态则是从对抗中求得胜利
从古至今中西文化有过不少的纠缠和交流,但这些基本的差异却无时无刻不断涌现,面对变化的时候,这些差异影响了各自响应和变化的方式,两者交流的时候,这些差异也常常决定了,难以。但是地球只有一个,我们必须想办法共存。
6、为什么中国总会大一统?
为什么总会统一?许倬云先生从文化入手:罗马帝国用武力征服,是松散邦联。秦汉帝国相较罗马帝国更具统一性和融合功能。原因是:
1)地理:中国北部各地区之间,并没有难以跨越的自然障碍;从中原-->东南-->西南-->南方,只要有道路,陆地交通就无法切断。这个特色是欧洲扩张缺乏的。罗马帝国时代,欧洲核心意大利半岛,只有向北是陆路,其他都是海路。海陆的特点是没有永久的联系,两个港口之间一旦没有船来往,就没有联系了。所以罗马帝国需要依赖军队驻守,四处征伐,得胜后就要派一只军队长期驻守。
那么问题就来了:人口不断被掏空,所以要不断容纳外来“蛮族”来弥补人口问题。西罗马出问题,东罗马不会来救——这是缺乏统一性和融合功能的证明。
2)政治体制:地理环境使文化容易凝聚:“天下国家”体制能维持两千年,世界少有(中央分部办事,全国分层管理,皇权代表主权,文官政府代表职权;内廷外廷分开)。所以在我们的潜意识中:“统一”是常态,文化一致性也是常态;“分裂”是不正常的。这一点欧洲西方正好相反。
在欧洲,罗马帝国没有如此大规模政治共同体的管理经验,没有管理理论——马基雅维利时代才出现。全靠分而治之,靠武力打服镇守。
7、异构性:为什么近代会落后?
欧洲各地的文化呈现很大的差异性,很难形成中国这样同构性很高的庞大而复杂的文化系统。这种差异在接下来的中西发展轨迹中始终存在。中华文明以其统一性、稳定性、融合性的特征,结合成为一个稳定的庞大系统,带来了古代的辉煌与领先世界。
但是,这种稳定,也导致了惰性,以致缺少其他代替的选择,以适应不时出现的“失调”危机,从而,也带来了近代中国的落后。 “欧洲内部长期的族群林立,却保留了欧洲文化的多样性,不至于像中国一样,形成一个过度同构的单一文化。中国的模式,可能相对减轻了内部的冲突,老百姓一般会有比较长期的和平日子。但是,同构性过高的社会,缺少许多可能的选择,面临危局时,缺乏弹性的调节。欧洲内部的多姿多彩,使得欧洲的历史发展出“隔舱”的保护功能。在有内外挑战的时候,各种异质性的特色,使他们可以从许多选项中找出恰当的适应方式。”
1)从文化上:开始变得僵化。从宋朝开始:儒家学者致力于解释经典;2)从经济上:没有可持续积累的资本。
对比中国:欧洲宗教革命后民族国家兴起:
8、许倬云先生强大的、极富感染力的人文主义情怀:“全人类走过的路都应是我走的路”——只要我们能有如此胸怀,就一定是个永远存在的伟大文明。
— End —
主笔&主播 | 刘晓春 肖小跑
总运营 | 陆丽娜
微信公众号:墙裂坛
坛友群:请添加坛子微信(BKsufe),请注明:坛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