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ign up to save your podcasts
Or
本期大侠:约翰·库奇
讲者简介:约翰•库奇,苹果公司前教育副总裁、iTunes U创始人。
内容来源:2019年7月18日,约翰 •库奇先生在长江商学院与湛庐文化联合主办的“长江大讲堂”上,进行了精彩分享。笔记侠作为合作方,经主办方审阅授权发布。
人工智能已经掀起了一场学习革命,而我们还在使用过时的、非数字时代的学习方式。
100年前的工业革命让教育从个性化走向了标准化,目标是让广大学生接受标准教育,把他们培养成工业革命当中合格的蓝领工人。而这种教育机制一直延续至今。
库奇认为:用过去的方法教育现在的学生,就是在剥夺他们的未来。
那么,我们如何通过技术解锁教育,实现学习的升级呢?接下来。来听听库奇如何看待这个问题。
我遇见乔布斯的时候29岁,很年轻。
我的大学里拥有一个五百万美元的计算机,而乔布斯给我展示的是两千五百万美元的整个计算机机房。
乔布斯也在不断挑战我的思维。
当时我们做市场调研,测试大众去使用苹果电脑会有什么样的反应,大部分人是不愿意的,他们觉得根本就不需要这样的计算机。
福特说过一句话:如果问人们需要什么的话,他们说需要更快的马,而不是车。
乔布斯希望我能够制造一台人人能够用的电脑,而不是只有几个人用的电脑。这是在1978-1983年之间,乔布斯说,我们相信一个人可以改变世界,因此我们要和这种改变的人站在一块儿。
我早期在苹果的经验就是:你可以改变世界。
我觉得,我的孩子或者年轻人走出大学后,遇到的一个共同的挑战是:他的老板会让他去制造一些课本上没有的东西。
当时我很害怕,因为我的教育没有让我学会去应对一个毫无根基的挑战。
在1985年-1997年,我们当时做了12年的教育研究,叫做明日苹果课堂。
我们想要了解,究竟技术会如何影响教育。
这12年得到了一个很简单的答案:如果是学生有电脑的话,他们肯定会自学,而且会更愿意去主动地参与任何教育活动。这都来自于技术的赋能。
每个孩子都是有天赋的,都有自己的天才之处,只是我们没有花时间帮他们去探索,去真正地培育。
在2002年,我又回到了苹果,当时乔布斯要我做教育方面的副主席,直接负责教育。当时苹果的收入是58亿美元,教育是10亿美元,当苹果收入达到200亿美元时,教育收入还是不多。
我觉得,我的苹果经历就像是针对所有教育理念的全新实验。
K12学校遇到的挑战是:我们怎么才能真正让新一代学生充分使用现有的教育资源,提高技术在学习中的使用率,改变课堂学习的体验。
现在的小学生,从小就在iPad这一类的产品中长大,他们的生态系统就是整个苹果的手机、应用商店,他们的生活是在苹果店里下载任何软件和应用,这也是他们的学习生态系统和教育生态系统。
那么如何吸引新一代的学生和年轻人呢?
1912年,全美教育委员会的一位教育家说过:我们不应该让任何人或者任何孩子,真正按照之前人类哲学和科学思维学习,因为我们不是造就一些现有的作家、历史学家,我们要做的更多是创新。
同时,我们也做了人脑实验,观察人们在看电视和课堂中的脑电波变动,在看电视和在课堂上,孩子脑电波最平稳,没有任何波动,好比当老师教书的时候,很多学生会睡着。
那么如何让这些睡觉的孩子活跃起来呢?
有人说:大家不应该花钱上学,那样得到的只是我们在网上能找到的现成答案,我们应该换一种思维方式,要付钱学习没有现成答案、可以探索的问题。
这也是未来的大挑战,这也是为什么很多美国学校现在没有办法吸引学生的原因。
在不同的城市中,我们做了5年级学生的个性化学习的评分,也做了实时监管,发现很多学生每周有超过40小时的阅读、学习、写作业,我相信这样的学校基本都教不好学生。
从一个科学的角度来说,教育体系正在走向失败,而我们没有尝试解决这个问题,这也是我写这本书的原因。对于父母来说,他们需要让他们的孩子准备好应对这些挑战。
在美国航空航天署做了一个关于创意性的调查,看到只有2%的成年人具有创意,尽管98%的孩子都是有创造性的。
现在的学校变得越来越有协同性,单纯的死记硬背已经无法解决问题了,大家需要学会团队挑战。
我们看到,基于挑战的学习是一个非常好的学习思路。
我认为,学习不是舞台剧而是真人秀。学习的整个过程,不是在出演一部事先写好剧本的舞台剧,学生不是作为演员接受导演的指导,按照非常精确、一成不变的教科书完成自己的整个学习过程。相反,学习更像是真人秀,对于参与者来说有更大的挑战性。
挑战式学习比项目制学习(PBL)带来更好的学习成效。这两种学习模式的不同,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方面一、学习项目的设定。在项目制学习当中,导师经常指定学习者去完成一个项目;而挑战式学习,导师会让学习者自己设计自己的项目。
方面二、对于技术的使用方式。在项目制的学习当中,技术并不是不可缺少的,有时候根本不需要用到技术,即使用上了也只是用来简单收集信息;而在挑战式学习当中,技术会贯穿学习的整个过程,尤其是在沟通协作和提升参与程度方面,都会以各种方式使用到技术。
方面三、挑战式学习要求学习者直接针对影响他们工作和生活的实际问题去设立项目、设计方案并开展实施。
比如说苹果在进行招聘的时候,我们会关注人才在接受教育以后,有什么样的思维、视野。
比如说现在看到Uber、Airbnb、微信、Facebook、阿里巴巴以及最大的电影公司,他们都不是再做重资产的投资,而是投资基础设施。
我们的问题就是,未来世界上最大的学校是否会有教室?我们可以把基础设施的投资取消掉,把这些钱真正花在培养下一代的教师身上。
从我们的角度来说,现在80%的工作可能在未来都不存在了,可是我们现在培养人才的时候要做出改变,我们未来期待的是互联互通全球化和移动的未来。
本期编辑:嘉琪 审稿及主播:晴天
点击关注和订阅,实时接收最新干货。
3
22 ratings
本期大侠:约翰·库奇
讲者简介:约翰•库奇,苹果公司前教育副总裁、iTunes U创始人。
内容来源:2019年7月18日,约翰 •库奇先生在长江商学院与湛庐文化联合主办的“长江大讲堂”上,进行了精彩分享。笔记侠作为合作方,经主办方审阅授权发布。
人工智能已经掀起了一场学习革命,而我们还在使用过时的、非数字时代的学习方式。
100年前的工业革命让教育从个性化走向了标准化,目标是让广大学生接受标准教育,把他们培养成工业革命当中合格的蓝领工人。而这种教育机制一直延续至今。
库奇认为:用过去的方法教育现在的学生,就是在剥夺他们的未来。
那么,我们如何通过技术解锁教育,实现学习的升级呢?接下来。来听听库奇如何看待这个问题。
我遇见乔布斯的时候29岁,很年轻。
我的大学里拥有一个五百万美元的计算机,而乔布斯给我展示的是两千五百万美元的整个计算机机房。
乔布斯也在不断挑战我的思维。
当时我们做市场调研,测试大众去使用苹果电脑会有什么样的反应,大部分人是不愿意的,他们觉得根本就不需要这样的计算机。
福特说过一句话:如果问人们需要什么的话,他们说需要更快的马,而不是车。
乔布斯希望我能够制造一台人人能够用的电脑,而不是只有几个人用的电脑。这是在1978-1983年之间,乔布斯说,我们相信一个人可以改变世界,因此我们要和这种改变的人站在一块儿。
我早期在苹果的经验就是:你可以改变世界。
我觉得,我的孩子或者年轻人走出大学后,遇到的一个共同的挑战是:他的老板会让他去制造一些课本上没有的东西。
当时我很害怕,因为我的教育没有让我学会去应对一个毫无根基的挑战。
在1985年-1997年,我们当时做了12年的教育研究,叫做明日苹果课堂。
我们想要了解,究竟技术会如何影响教育。
这12年得到了一个很简单的答案:如果是学生有电脑的话,他们肯定会自学,而且会更愿意去主动地参与任何教育活动。这都来自于技术的赋能。
每个孩子都是有天赋的,都有自己的天才之处,只是我们没有花时间帮他们去探索,去真正地培育。
在2002年,我又回到了苹果,当时乔布斯要我做教育方面的副主席,直接负责教育。当时苹果的收入是58亿美元,教育是10亿美元,当苹果收入达到200亿美元时,教育收入还是不多。
我觉得,我的苹果经历就像是针对所有教育理念的全新实验。
K12学校遇到的挑战是:我们怎么才能真正让新一代学生充分使用现有的教育资源,提高技术在学习中的使用率,改变课堂学习的体验。
现在的小学生,从小就在iPad这一类的产品中长大,他们的生态系统就是整个苹果的手机、应用商店,他们的生活是在苹果店里下载任何软件和应用,这也是他们的学习生态系统和教育生态系统。
那么如何吸引新一代的学生和年轻人呢?
1912年,全美教育委员会的一位教育家说过:我们不应该让任何人或者任何孩子,真正按照之前人类哲学和科学思维学习,因为我们不是造就一些现有的作家、历史学家,我们要做的更多是创新。
同时,我们也做了人脑实验,观察人们在看电视和课堂中的脑电波变动,在看电视和在课堂上,孩子脑电波最平稳,没有任何波动,好比当老师教书的时候,很多学生会睡着。
那么如何让这些睡觉的孩子活跃起来呢?
有人说:大家不应该花钱上学,那样得到的只是我们在网上能找到的现成答案,我们应该换一种思维方式,要付钱学习没有现成答案、可以探索的问题。
这也是未来的大挑战,这也是为什么很多美国学校现在没有办法吸引学生的原因。
在不同的城市中,我们做了5年级学生的个性化学习的评分,也做了实时监管,发现很多学生每周有超过40小时的阅读、学习、写作业,我相信这样的学校基本都教不好学生。
从一个科学的角度来说,教育体系正在走向失败,而我们没有尝试解决这个问题,这也是我写这本书的原因。对于父母来说,他们需要让他们的孩子准备好应对这些挑战。
在美国航空航天署做了一个关于创意性的调查,看到只有2%的成年人具有创意,尽管98%的孩子都是有创造性的。
现在的学校变得越来越有协同性,单纯的死记硬背已经无法解决问题了,大家需要学会团队挑战。
我们看到,基于挑战的学习是一个非常好的学习思路。
我认为,学习不是舞台剧而是真人秀。学习的整个过程,不是在出演一部事先写好剧本的舞台剧,学生不是作为演员接受导演的指导,按照非常精确、一成不变的教科书完成自己的整个学习过程。相反,学习更像是真人秀,对于参与者来说有更大的挑战性。
挑战式学习比项目制学习(PBL)带来更好的学习成效。这两种学习模式的不同,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方面一、学习项目的设定。在项目制学习当中,导师经常指定学习者去完成一个项目;而挑战式学习,导师会让学习者自己设计自己的项目。
方面二、对于技术的使用方式。在项目制的学习当中,技术并不是不可缺少的,有时候根本不需要用到技术,即使用上了也只是用来简单收集信息;而在挑战式学习当中,技术会贯穿学习的整个过程,尤其是在沟通协作和提升参与程度方面,都会以各种方式使用到技术。
方面三、挑战式学习要求学习者直接针对影响他们工作和生活的实际问题去设立项目、设计方案并开展实施。
比如说苹果在进行招聘的时候,我们会关注人才在接受教育以后,有什么样的思维、视野。
比如说现在看到Uber、Airbnb、微信、Facebook、阿里巴巴以及最大的电影公司,他们都不是再做重资产的投资,而是投资基础设施。
我们的问题就是,未来世界上最大的学校是否会有教室?我们可以把基础设施的投资取消掉,把这些钱真正花在培养下一代的教师身上。
从我们的角度来说,现在80%的工作可能在未来都不存在了,可是我们现在培养人才的时候要做出改变,我们未来期待的是互联互通全球化和移动的未来。
本期编辑:嘉琪 审稿及主播:晴天
点击关注和订阅,实时接收最新干货。
3 Listeners
4 Listeners
1 Listeners
1 Listeners
2 Listeners
0 Listeners
0 Listeners
0 Listeners
0 Listeners
0 Listeners
1 Listeners
0 Listeners
1 Listeners
0 Listeners
0 Listeners
0 Listeners
17 Listeners
0 Listeners
433 Listeners
0 Listeners
2 Listeners
28 Listeners
351 Listeners
263 Listeners
263 Listeners
153 Listeners
15 Listeners
299 Listeners
3 Listeners
221 Listeners
275 Listeners
8 Listeners
24 Listeners
0 Listeners
4 Listen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