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gn up to save your podcastsEmail addressPasswordRegisterOrContinue with GoogleAlready have an account? Log in here.
「為台灣文學朗讀」廣播節目邀請文學作家,朗讀、述說最喜歡或影響最深的台灣文學。藉此文學朗讀,為生活繁忙無暇以書本來閱讀的現代人,開啟另一種接觸文學作品的管道。透過聲音傳達、保存經典文學名著及文學家本身的聲音。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 more
FAQs about 為臺灣文學朗讀:How many episodes does 為臺灣文學朗讀 have?The podcast currently has 219 episodes available.
December 01, 2022S3EP9【焦桐的飲食文學】棺材板 #台南美食 #地方小吃四十年後,我重訪「沙卡里巴」商場,它已搬遷到中正路,商場被新南國小新 建工程圍住,店家招牌努力地高豎,一付奮力突圍的表情。商場裡面有點昏暗,昔日的繁華已杳,似乎只剩下榮盛米糕、老牌炒鱔魚、阿財點心、赤崁點心店固守著我的記憶。 我點了一客棺材板,切開,裡面的稠湯流下,整個酥炸土司泡在湯中,滋味依 舊在。只是仿佛多了一點滄桑孤獨的況味。 棺材板原名「雞肝板」,用土司麵包炸成金黃色,挖空成酥盒,裡面的配料包括雞肝、雞肉、墨魚、豌豆、胡蘿蔔,煮熟後以牛奶勾芡,味道跟臺南大部分食物一樣偏甜。 還是窮高中生時就很愛吃,曾專程搭火車去臺南,直接就到沙卡里巴吃棺材 板,好像當時是長立方形蓋上一片炸土司,形狀更似棺材。然則這名字總是令人不安,有些店家為求吉利,遂易名為「官財板」。 花蓮的官財板另起爐灶,強調在地創意,司先沾蛋液再油炸,餡料融合烤肉、熱炒概念,捨棄傳統的濃稠高湯,內餡較乾爽,性質接近漢堡,也不提供刀叉,僅用紙袋裝著,可邊走邊吃。 棺材板可謂臺灣飲食國際化的先聲,無論是作為容器的土司、濃湯形式,或刀 叉器具,都屬西方元素,雞肝又令人聯想法國的鵝肝,不料加在一起卻變得臺味十足,其實這種濃湯並不適合使用刀叉來吃。 近代華人遭受幾百年的屈辱,進步、文明已成為集體渴望。棺材板留下西餐東漸脈絡,西方飲食文化衝擊的痕跡,烙印著求新求變的精神。如今是一種逐漸式微的小吃,性格又憨又拙。 #棺材板 #台南美食 #地方小吃 【每周四更新】 ----- Apple|Spotify|Google|KKBOX|Firstory|SoundOn 搜尋訂閱:焦桐談飲食文學 ----- ▍教育電臺 ▍官網:https://bit.ly/39ISswV ▍粉絲團:https://bit.ly/nerpodcastlink ▍線上收聽:https://bit.ly/3cyxBhE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more6minPlay
November 24, 2022S3EP8【焦桐的飲食文學】鳳梨苦瓜雞 #臺灣土雞城的標準湯品陽明山火山群溫泉種類多,餐廳亦相當密集,形成獨特的飲食風景線,如紗帽山一帶的土雞城,大抵每一家都供應有鳳梨苦瓜雞,我大學畢業後仍偶爾帶家人和朋友上山,最常去湖底路的溫泉餐廳,回味溫泉記憶。 鳳梨苦瓜雞的豆醬鳳梨用青果醃製:以粗鹽、麴豆、糖、甘草、米酒醃製。美味藏在細節中,麴豆須先用米酒或鹽水清洗過,以免發霉。麴豆品質直接影響漬鳳梨成敗,用劣質漬鳳梨和苦瓜同煮,宛如缺乏愛情的婚姻,充滿怨懟之氣。 此乃臺灣土雞城的標準湯品,漬鳳梨、苦瓜墩煮汆燙洗淨的雞肉,苦瓜久經漬鳳梨湯溫存,苦味輕淡,取而代之的是甘味,並釋放自身的蔬鮮。苦中帶甘,甘中藏酸,酸中蘊果,又有蔭醬的陳香;若再加上丁香魚乾入鍋同煮,形同山珍邀請海味,苦酸甜鹹諸味交響,最像人生的滋味。 就像卓別林的喜劇藝術,歡笑過後,又難掩淡淡的憂傷。我愛吃鳳梨,煮這湯習慣漬鳳梨、鮮鳳梨並用,有效豐富層次感。這湯品 最適宜和老朋友共享,有一種溫潤。 鳳梨苦瓜雞總是越煮越有味,此湯品可當火鍋享用,架在爐上邊吃邊煮,很快就讓所有人暖洋洋。尤其冬日裡吃,跟老酒、老朋友一樣動人。 【每周四更新】 ----- Apple|Spotify|Google|KKBOX|Firstory|SoundOn 搜尋訂閱:焦桐談飲食文學 ----- ▍教育電臺 ▍官網:https://bit.ly/39ISswV ▍粉絲團:https://bit.ly/nerpodcastlink ▍線上收聽:https://bit.ly/3cyxBhE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more6minPlay
November 17, 2022S3EP7【焦桐的飲食文學】佛跳牆 #雜匯美學佛跳牆堪稱福建的首席名肴,用料講究,工序繁複。主料有雞、鴨、羊肘、蹄尖、蹄筋等等約二十來種,輔料包括香菇、竹蟶、鵪鶉蛋等等達十餘種。 發展至今一百多年,佛跳牆材料迭有變化,豐儉隨人。雖僅一百多年,起源卻眾說紛紜,其中之一,傳說有個乞丐,將討來的殘羹冷炙,在某佛寺牆角升火燴煮,香味飄散,誘引寺廟內的和尚忍不住翻牆過來索食。 比較可信的是清光緒年間,一福州官錢局官員在家宴請福建按察使周蓮,主料為雞、鴨、豬等約為十多種,用紹興酒罈精心煨製而成。周蓮品嘗後讚不絕口,問及菜名,該官員說該菜取「吉祥如意、福壽雙全」之意,名「福壽全」。周蓮遣家廚鄭春發求教於官員內眷,並加以改進。 佛跳牆集山珍海味於一甕,象徵豐富圓滿。甕裏動輒超過二十種食物,它們都捐棄自己獨特的味道,融合在一起,如眾聲交響,相得益彰,展現雜燴美學之極致。 每一年除夕,我都會做一甕佛跳牆送到岳父母家,大概裏面包含了干貝、鮑魚等高檔貨,很自然地成為年夜飯的主角。除夕是親人團圓的夜晚,理應回到自己的父母家吃飯,結了婚不妨各自回娘家。我歡喜送妻女回娘家吃團圓飯,看一個大家族爭食我的作品,看老婆綻開的笑容。不謙虛地說,那甕佛跳牆真美味,雖則加了芋頭,湯並不顯得混濁,有效討好了團聚的親人。 【每周四更新】 ----- Apple|Spotify|Google|KKBOX|Firstory|SoundOn 搜尋訂閱:焦桐談飲食文學 ----- ▍教育電臺 ▍官網:https://bit.ly/39ISswV ▍粉絲團:https://bit.ly/nerpodcastlink ▍線上收聽:https://bit.ly/3cyxBhE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more6minPlay
November 10, 2022S3EP6【焦桐的飲食文學】魷魚螺肉蒜 #臺灣酒家菜大學剛畢業時結識了雕塑家侯金水,他喜歡上酒家尋歡作樂,幾次領我去北投痛飲,餐桌上總不乏一鍋「魷魚螺肉蒜」。侯金水總是指定那對走唱江湖的夫妻檔那卡西來表演,丈夫司樂,太太歌唱,那歌聲似乎飽嚐過人生的折磨,充滿了滄桑,充滿了風塵味。 後來我帶家人去陽明山、北投一帶泡溫泉,都會在溫泉餐館吃中飯,也是少不了一鍋魷魚螺肉蒜。 這是臺灣常見的年節湯品,是節慶、辦桌的佳餚,多出現在交際應酬的場所。此湯曾經是貧困年代的高檔菜餚,後來經濟起飛,追求食材的高昂時尚,魚翅、鮑魚成了講排場的新歡。 魷魚螺肉蒜是典型的臺灣酒家菜,主角為魷魚、螺肉和蒜苗,魷魚用乾貨,乾魷魚之味才雋永。螺肉選用罐頭製品,此湯成功關鍵在所選用的螺肉罐頭;乾魷魚以阿根廷公魷魚較佳。蒜苗以過年前後的青蒜最好。 魷魚螺肉蒜有一種風塵味,滾沸著尋歡作樂的氛圍,適合邊吃邊聽江蕙的臺語歌,亦適配飲高度數烈酒,吃喝之間油然升起江湖好漢的氣概。 此湯上桌,通常會架在小瓦斯爐上保溫續煮,煮的,魷魚不斷釋放出海味,越煮越有滋味,彷彿是一則隱喻。它集合了多種食材的香味,層次豐富,既有海味之鮮,又具陸味之腴,味道甘美而溫暖、厚實、悠遠。 【每周四更新】 ----- Apple|Spotify|Google|KKBOX|Firstory|SoundOn 搜尋訂閱:焦桐談飲食文學 ----- ▍教育電臺 ▍官網:https://bit.ly/39ISswV ▍粉絲團:https://bit.ly/nerpodcastlink ▍線上收聽:https://bit.ly/3cyxBhE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more6minPlay
November 03, 2022S3EP5【焦桐的飲食文學】酒家菜 #混血菜 #台菜酒家菜是特定時空下的一種混血菜,可謂臺菜結構中的重要基石。 太平洋戰爭結束前後,物資缺乏,臺灣尚未有像樣的餐館,親朋好友來訪, 若不想在家款待,多去酒家,酒家即是當時的高級餐館,菜色融合了閩南、廣東、日本料理,其中尤以福州菜為主調。 酒家大量使用罐頭,或佐餐或調味;此外,也經常使用乾貨,如香菇、魷魚。常見的酒家宴席菜包括冷盤類的烏魚子、九孔、軟絲、生魚片、粉肝、燒鵝;熱炒類的桂花魚翅、油條炒雙脆,湯品則有魚翅羹、魷魚螺肉蒜、蛤仔鮑魚、冬菜鴨、魚丸湯、豬肚紅棗;此外,還常見紅蟳米糕、紅糟肉、雞捲、金錢蝦餅、排骨酥.........。 在繁華的酒家飲酒,聽二胡聲鑽入寂寞的心靈,倍覺清冷。這是早期的臺灣酒家,有美食,有情色,也有文化內涵。江山樓之所以聲名遠播,一開始是接待一九二三年來臺的皇太子裕仁(後來的昭和天皇),當時擔任烹調者在一週前即須隔離,齋戒沐浴,食材則由總督府調進部精選。後來日本皇族來臺,都到江山樓用餐,從此鞏固其「皇室御用達」餐館的地位。 我大學畢業時結識一位雕塑家,他歡喜在北投酒家飲酒作樂,有幾次帶著我去 開眼界,我確實也見識到人間煙花,文人歌伎的風情。在溫泉鄉不免需那卡西助興,雕塑家總是雇請一對江湖走唱的夫妻,邊彈奏手風琴、吉他,邊唱歌、飲酒,歌聲常帶著凄楚。我一下子就被溫泉鄉風情迷住了,忽然覺得輕狂在綺羅堆裡的身體,彷彿有著柳永的幻影。 ----- Apple|Spotify|Google|KKBOX|Firstory|SoundOn 搜尋訂閱:焦桐談飲食文學 ----- ▍教育電臺 ▍官網:https://bit.ly/39ISswV ▍粉絲團:https://bit.ly/nerpodcastlink ▍線上收聽:https://bit.ly/3cyxBhE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more6minPlay
October 27, 2022S3EP4【焦桐的飲食文學】台式日本料理 #台灣特有味 #日料台客味生活中常常有一股內在驅力,驅使我去覓食日本料理,這種吃食慾望非常即興,每隔一段時間就嚴重思念著。 我鍾愛日本料理,愛它敬重天地、疼惜自然,它比世界各國的料理要尊重食材的原味,因而無論刀工、調味、烹煮都追求清淡。 清淡是一種舉重若輕的美學,日益影響當今的飲膳觀念。日本統治過臺灣半世 紀,料理上的某些習慣和手段,臺灣人選擇性地將它內化為飲食生活,甚至演變成混血臺菜。 台灣大街小巷都有平價日本料理,這種店不像懷石料理那麼昂貴,那樣行禮如儀;而是生猛有力,帶著濃濃的臺客味,無以名之,暫曰日臺式日本料理。它們的生魚片不會出現紫蘇葉,通常是舖整著白蘿蔔絲;也鮮少用新鮮的山葵研磨,而是以芥末醬取代,芥末醬混溶在醬油中,食客整片蘸滿,吃法很豪邁。 我想像貧窮的時代,貧窮有貧窮的變通,沿襲日久,日本料理在臺灣遂發展出 一種獨特的庶民性格–缺乏一絲不苟的態度,也毫無正統日本料理的拘謹、上菜節奏,餐具和菜餚的形式更顯隨便。這種店多有一種老紳士的氣息:可能受過日本教育,言談一絲不苟,自我意識到地位高人一等。 我在日本吃生魚片都很薄,薄得幾近透明,可台灣好像信奉碩大美學,生魚片 多切得很厚,桌上擺了一瓶龜甲萬醬油供食客取用,生魚片鮮度、甜度都可圈可點,可惜還是無紫蘇葉搭配。沒有紫蘇葉的生魚片,彷彿沒有愛情的青春。 【每周四更新】 ----- Apple|Spotify|Google|KKBOX|Firstory|SoundOn 搜尋訂閱:焦桐談飲食文學 ----- ▍教育電臺 ▍官網:https://bit.ly/39ISswV ▍粉絲團:https://bit.ly/nerpodcastlink ▍線上收聽:https://bit.ly/3cyxBhE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more6minPlay
October 20, 2022S3EP3【焦桐的飲食文學】米干--#桃園龍岡眷村的滇味料理 #臺灣獨特滇緬風味胡續冬在中央大學客座時,我曾帶他去龍岡吃中餐,走在人群雜沓的忠貞市場內,很容易錯過這家沒有招牌的米干店。 店面相當簡陋,食物種類很少,只賣米干、米粉和油麵。我們站著約十分鐘才勉強擠到座位。桌面似乎永遠來不及擦乾淨,殘存的油漬仿佛某種隱喻–倉皇離開的隱喻。 米干口味甚重,湯色很沈,湯內有薑絲、酸菜、蔥花、肉糜、油蔥酥。吃起來具彈勁,滑溜,有透明感,猜想製作時添加了地瓜粉或其它澱粉類。 米干是普洱人的日常早點,主要有豆漿米干和花生湯米干兩種,製作簡單,煮一鍋滾熱的豆漿或花生湯,舀入碗裡的米干,加上韭菜、豆芽、薑蒜湯、醬油、味精、麻油、油辣椒等佐料。 國共內戰後期,國民黨退守臺灣,一支國軍撤退到滇緬邊境,又逃到泰北成為孤軍。一九五三年,泰緬孤軍來到臺灣,就安置在龍岡一帶幾個眷村,他們帶來的演緬料理,如今成為全臺獨特的美食。 為了營生,這些飽嘗人生苦難的異鄉人在眷村周圍,以充沛的創意烹製想像家園的經驗之味。特殊背景觀造就了大量的米干店,形塑獨特的美食風景。這些米干店多也兼售豌豆粉、過橋米線、人薄片、乳扇、牛乾巴等滇緬一帶風味料理,也多圍繞著忠貞市場,互相取暖般,彼此之間挨得很近。 龍岡米干帶著一種戰爭的記憶,克難表情的美食,處處透露著因陋就簡的權宜性格。在昇平時代追憶戰亂,在那吃不飽、命不保的年代,輾轉流離之後,現在,一碗米干中出現荷包蛋,甚至豬肝、豬肉,是非常奢華的享受,是在矯正悲哀的過去。 【每周四更新】 ----- Apple|Spotify|Google|KKBOX|Firstory|SoundOn 搜尋訂閱:焦桐談飲食文學 ----- ▍教育電臺 ▍官網:https://bit.ly/39ISswV ▍粉絲團:https://bit.ly/nerpodcastlink ▍線上收聽:https://bit.ly/3cyxBhE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more6minPlay
October 13, 2022S3EP2【焦桐的飲食文學】蒙古烤肉--蒙古沒有「蒙古烤肉」,臺灣才有XD蒙古沒有「蒙古烤肉」,臺灣才有;正如福州並無「福州麵」,臺灣才有;四川也沒有「川味紅燒牛肉麵」,臺灣才有。 那是臺灣餐飲業者所發明,是他們的創意和想像力。 這種烤肉其實不算烤,而是炒。師傅用特製長筷在大鐵盤上爆炒各種肉品、蔬菜和十幾種佐料,白煙和香氣轟竄,眼看他的長筷快意橫掃,鐵盤上成熟的烤肉排隊般,準確無誤地落入盤中,姿態、技巧都有著武俠角色的身手。 臺灣的「蒙古烤肉」是相聲演員吳兆南所創。一甲子以前,吳兆南與幾個退休老兵在螢橋旁、同安街底,創立「烤肉香」,是臺灣蒙古烤肉的發源地。他手繪大烤盤,請工匠打造一個直徑約雙手張開長度的圓鐵盤,這項創舉濫觴了蒙古烤肉的烹具。 此外,也多元化肉品、配料和醬料,牛、羊、雞、豬、鹿、羊肉閱兵般陳列在菜檯上,供食客自取,再自選蔬菜,淋上醬油、麻油、大蒜、辣椒、檸檬汁、鳳梨等十餘種配料,從此開啟了「蒙古烤肉」元年。 吳兆南的相聲藝術已形成五、六0年代臺灣人的集體記憶,給肅殺的社會平添幽默感,用他的鄉音書寫臺灣相聲史。 蒙古烤肉是一種熱騰騰的隱喻,是臺灣外省族群的味覺家園 (home),是一個北京人在異鄉的烤肉想像,創造出子虛烏有的家園烤肉,裡面是離散(diaspora)故事。他所創造的蒙古烤肉,並非真實的北京烤肉,而是拼湊記憶之後,炮製出一種象徵的、重建的意義烤肉,一呈現時間錯疊的家園滋味。 【每周四更新】 ----- Apple|Spotify|Google|KKBOX|Firstory|SoundOn 搜尋訂閱:焦桐談飲食文學 ----- ▍教育電臺 ▍官網:https://bit.ly/39ISswV ▍粉絲團:https://bit.ly/nerpodcastlink ▍線上收聽:https://bit.ly/3cyxBhE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more6minPlay
October 06, 2022S3EP1【焦桐的飲食文學】川味紅燒牛肉麵--原本台灣是沒有牛肉麵的。 但在1949年歷史的偶然下,牛肉麵成了一種文化現象。(新一季美食文學上線囉~牛肉麵,尤其是川味紅燒牛肉麵,已成為台北的飲食鄉愁,召喚集體記憶,召喚我們的情感。 近年來在大陸及海外常見「台灣牛肉麵」招牌,此即紅燒牛肉麵,之所以成為台灣名食,乃歷史的偶然。台灣人從前並不吃牛肉,是隨國民政府來台的軍人引進的習慣。 賣牛肉麵是退伍後相對簡易的營生,軍隊裡的伙房老兵,退役後擺攤賣牛肉麵是很可理解的事。有一時期,台北市桃源街長不逾百米,竟出現一、二十家川味牛肉麵大王,形成了飲食的歷史風景。早期台灣人做生意很歡喜自稱大王,這個大王那個也大王,可惜這條名聞遐邇的牛肉麵街,如今只剩下「老王記牛肉麵大王」在營業,這大王無論滋味、經營形態、生意,都數十年如一日。 牛肉麵是一種庶民飲食文化,價廉物美,不僅全台灣到處吃得到,離島也有不少好麵。花蓮「江太太牛肉麵店」因蔣經國先生來過兩次而聞名,牆上掛著他和店東合照的照片,街坊鄰居又稱它為「總統牌牛肉麵」。 牛肉麵裡的牛肉塊大抵以牛腱、牛腩為主,如台北「鼎泰豐」、「林東芳」和台中的「若柳一筋」、豐原「滿庭芳」、花蓮「邵家」用牛腱;「牛爸爸」、「老董」和金門「老爹」用牛腩;較特別的是「大師兄原汁牛肉麵」用牛排,「牛董」用丁骨牛小排,「洪師父麵食棧」用兩種不同的牛肉。 中壢的紅燒牛肉麵也是遠近馳名。早年中壢是北部地區最大的禽畜市場的集中地,路邊攤所賣的牛雜價廉物美,名聞全台。最令人欣慰的是中壢有幾家牛肉麵店是二十四小時營業,像「永川」和「新明」。 【每周四更新】 ----- Apple|Spotify|Google|KKBOX|Firstory|SoundOn 搜尋訂閱:焦桐談飲食文學 ----- ▍教育電臺 ▍官網:https://bit.ly/39ISswV ▍粉絲團:https://bit.ly/nerpodcastlink ▍線上收聽:https://bit.ly/3cyxBhE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more6minPlay
August 04, 2022S2EP50【焦桐的飲食文學】珍珠奶茶--每一顆粉圓溜進嘴裡都像一次甜蜜的吻。(第二季結束)臺灣人在一九八○年代發明了珍珠奶茶:冰紅茶摻入牛奶、糖,再加上粉圓。 珍珠就是大顆的粉圓,乃黑糖漿、地瓜粉或木薯粉再製;傳統製法是地瓜粉和水拌勻,再搓揉成粒狀,然後以篩網篩出即成。後來發展出的同類產品還有「青蛙下蛋」、「波霸奶茶」;後者和香港豔星葉子媚的走紅有關,她以令人心律不整的巨乳外號「波霸」,這一性感語彙傳入臺灣後,好事者遂戲仿命名。 我愛看業者用雪克器搖茶,動作瀟灑帥氣,帶著表演性質,總覺得像一種舞蹈。 市售奶茶多含香料、增稠劑等添加物,也漸漸以人造奶精取代鮮乳,奶精含反式脂肪酸,奶味濃郁;那是一種娛樂食物(eatertainment)。娛樂食物多含高熱量、高脂肪、高鹽,這種東西很狡猾,從不呈現食物的原味。像習慣欺瞞的人不會講出真誠的話,當味覺被香料和增稠劑欺瞞慣了,就再也難以接受誠懇而美好的味道。 珍珠奶茶之發明,表現一種粉圓與奶茶的搭配美感優質的珍珠奶茶,上面總是一層綿密的奶泡,同時表現茶香和奶香,兩者又能快樂地平衡。它取悅味蕾如同一場優美的舞蹈。粉圓徜徉在茶湯中,吸吮入嘴,輕柔撫觸舌尖,滑動,像舌頭之外另一個舌頭。每一顆粉圓溜進嘴裡都像一次甜蜜的吻。 【每周四更新】 ----- Apple|Spotify|Google|KKBOX|Firstory|SoundOn 搜尋訂閱:焦桐談飲食文學 ----- ▍教育電臺 ▍官網:https://bit.ly/39ISswV ▍粉絲團:https://bit.ly/nerpodcastlink ▍線上收聽:https://bit.ly/3cyxBhE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more6minPlay
FAQs about 為臺灣文學朗讀:How many episodes does 為臺灣文學朗讀 have?The podcast currently has 219 episodes availab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