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gn up to save your podcastsEmail addressPasswordRegisterOrContinue with GoogleAlready have an account? Log in here.
「為台灣文學朗讀」廣播節目邀請文學作家,朗讀、述說最喜歡或影響最深的台灣文學。藉此文學朗讀,為生活繁忙無暇以書本來閱讀的現代人,開啟另一種接觸文學作品的管道。透過聲音傳達、保存經典文學名著及文學家本身的聲音。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 more
FAQs about 為臺灣文學朗讀:How many episodes does 為臺灣文學朗讀 have?The podcast currently has 219 episodes available.
May 19, 2022S2EP39:綠豆椪--泡一壺濃茶,吃綠豆椪,閱讀,聽音樂,學習生活的緩慢,感恩生命的美好。【每周四更新】 ----- Apple|Spotify|Google|KKBOX|Firstory|SoundOn 搜尋訂閱:焦桐談飲食文學 ----- ▍教育電臺 ▍官網:https://bit.ly/39ISswV ▍粉絲團:https://bit.ly/nerpodcastlink ▍線上收聽:https://bit.ly/3cyxBhE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more5minPlay
May 12, 2022S2EP38:文山包種茶--少女情竇初開,像文山包種茶那種氣息,輕發酵,清香,溫柔,純淨自然。包種、烏龍本為一家親,條型包種俗稱包種茶,球型包種俗稱烏龍茶,兩者的主要差別在最後一個製茶程序:團揉。像我這種被一些風霜折磨過的老頭,大約較歡喜喝炭焙稍重的茶,有記「奇種烏龍」以中焙火製作輕發酵的文山包種茶,表現臺灣烏龍和武夷岩茶的韻味,頗獲我心。 少女情竇初開,像文山包種茶那種氣息,輕發酵,清香,溫柔,純淨自然。茶韻像回憶,焦妻秀麗過世後我覺得她越來越美,越來越清香,恬淡,聰慧靈活如茶味。 結束廣州的療程,秀麗一方面在和信治癌中心醫院追蹤治療,一方面到鄰近我工作室的梅門練平甩功。她練完功,精神還好時會來探班,總是說想喝茶。長期化療的人抵抗力弱,我準備了一個白瓷茶杯給她專用,為她溫杯,注茶,聽她講話。 我總是為她泡文山包種茶。希望生活能像舒展的茶葉,輕淡播香;最好就是一心二葉的青心烏龍,茶菁幼枝連理,恩愛般的隱喻。 希望人長久。然則往事如水霧,如今如今,我仍為她留著那個白瓷茶杯,遺憾不能一起品茗了。 【每周四更新】 ----- Apple|Spotify|Google|KKBOX|Firstory|SoundOn 搜尋訂閱:焦桐談飲食文學 ----- ▍教育電臺 ▍官網:https://bit.ly/39ISswV ▍粉絲團:https://bit.ly/nerpodcastlink ▍線上收聽:https://bit.ly/3cyxBhE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more5minPlay
May 05, 2022S2EP37:木瓜牛奶--現打的須儘快喝完,否則會釋出苦味,彷彿帶著珍惜青春時光的象徵。大專聯考又落榜,我找了一份送報伕工作,每天清晨騎腳踏車從九如路騎到三多路加工出口區旁派報,再挨家挨戶送報,從三多路出發,經過四維路、五福路、六合路、七賢路、八德路,收工回到九如路。也許在烈日下,也許忽然遭遇一場暴雨,上衣總是濕透的。騎單車送報總不免憂傷怨尤,我那麼愛讀書卻無學校可收容;再考不上大學就得去服兵役,退役後呢?繼續送報?考試過一生? 一日近午時分,我快步奔上4樓送報,下樓乍遇一個凶惡的中年男子揮棍相向,邊打邊罵我搶了他的送報地盤;很懊惱當時習柔道、跆拳不精,挨了那麼多棍才踼中他要害。在街頭打了一架,是五福路上一杯透涼的木瓜牛奶,才冷靜了澎湃的怒火。 美味的關鍵在食材,必須用鮮奶,絕不可以奶精取代,並選用優質木瓜;各種材料的比例拿捏也影響口感。市售木瓜牛奶除了兩種主料,都會添加砂糖或煉乳、水、冰。木瓜進果汁機攪拌時需加碎冰,一方面有助風味,二方面降溫;因果汁機快速運轉時會升溫,不免破壞了水果的口感和維生素。 當牛奶遇見水果,往往能融合出美味,諸如西瓜牛奶、草莓牛奶、芒果牛奶、香蕉牛奶、酪梨牛奶、水蜜桃牛奶等等,可沒有任何水果能像木瓜邂逅牛奶般適配。木瓜、牛奶都美味,兩者在一起是恩愛的結合,濃情蜜意般,有相乘的效果。 它的味道鮮活了空氣,芳香從果汁機的翻攪聲中傳揚。新鮮的東西易變質,現打的木瓜牛奶須儘快喝完,否則會釋出苦味。彷彿帶著珍惜青春時光的象徵。 【每周四更新】 ----- Apple|Spotify|Google|KKBOX|Firstory|SoundOn 搜尋訂閱:焦桐談飲食文學 ----- ▍教育電臺 ▍官網:https://bit.ly/39ISswV ▍粉絲團:https://bit.ly/nerpodcastlink ▍線上收聽:https://bit.ly/3cyxBhE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more5minPlay
April 28, 2022S2EP36:燒酒雞--這道用米酒燒煮的雞膳,是臺灣人的冬令佳餚,陪伴家人好友度過寒冬。這道用米酒燒煮的雞膳,是臺灣人的冬令佳餚,家家戶戶最尋常簡單的補品,米酒,雞肉,老薑,可能還有雞內臟一起煮,煮好了整鍋端上桌,咸信能驅風袪寒,舒筋活血,陪伴家人好友度過寒冬,臺灣俗諺「補冬補嘴孔」。世態那麼寒冷,人人皆需要一鍋燒酒雞。 臺灣人跟米酒的感情深厚,尤其是紅標米酒,乃家庭廚房不能或缺的調味品。此酒是因瓶身的紅色酒標得名;那是全民的酒,重要的民生必需品,其特殊味道恐已深入臺灣人的味覺基因,後來不管出現什麼米酒都無法取代。米酒之為用大矣,它連接著許多臺灣舊慣習,除了飲用,還能除煞,祭祀,消毒。當初要加入WTO,迫使料理米酒的價格翻揚6倍,全臺搶購、囤積,公賣局一度施行米酒的配售制度,人們拿著戶口名簿排隊買酒,只有孕婦享有一次購買48瓶的特權。臺灣習俗,產婦不能喝水,只能以酒代替;一個產婦坐月子大約需用掉500瓶米酒。當時嚴重衝擊臺灣民生,尤其產婦,初生嬰兒所吸吮的母乳品質,肯定也下降許多。「紅標」米酒成為臺灣人的集體鄉愁。 燒酒雞是臺灣經濟起飛之後才流行的,在民生困頓的年代,酒是奢侈品,喝都捨不得喝了,一鍋雞膳動輒倒進兩三瓶米酒烹煮,又點火燒掉酒精,討債啊。那雞肉有了米酒浸潤而更顯得甘美,靈動;那酒水蒸發了大部分酒精,溶解了肉質香,奪去了我們的呼吸。 【每周四更新】 ----- Apple|Spotify|Google|KKBOX|Firstory|SoundOn 搜尋訂閱:焦桐談飲食文學 ----- ▍教育電臺 ▍官網:https://bit.ly/39ISswV ▍粉絲團:https://bit.ly/nerpodcastlink ▍線上收聽:https://bit.ly/3cyxBhE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more5minPlay
April 21, 2022S2EP35:鯊魚煙--用茶葉、紅糖、黑糖以手工燻製出人間的煙火味。鯊魚煙使用豆腐鯊(鯨鯊),由於肉質易於凝結,也常加工為魚丸、甜不辣。臺灣的海產店,豆腐鯊常用蒜苗以快火猛炒,煙炙是比較晚近的廚藝。 我推測鯊魚煙是北臺灣所發展出來的庶民美食,時間大抵在一百多年前;如今鄰近廟口、市場的小吃攤已隨處可見。這是獨特的臺灣味道,北臺灣又較中南部風行,原因是近海捕撈的鯊魚,主要卸魚地在南方澳漁港。 鯊魚肉很腥,少量的魚肉即散發濃重的腥味,會招來大量的魚群。過重的腥味使料理顯得困難,尤其回鍋後,腥臭味更烈。煙炙工藝有效矯正了鯊魚肉的腥味,防止腐敗,並提升特殊的風味。 煙燻是將已經熟處理的物料,再用煙燻製,以加重物料色澤,令它油亮,令它增添煙的芳香味,並益於保存。因此用來燃燒生煙的東西就決定了成品的風味,常用的包括茶葉、糖、花生殼、甘蔗、木屑、黃豆、米等等。傳統的煙燻工藝是鐵鍋內鋪墊甘蔗、茶葉等物,上置竹筴,再將煮過的鯊魚肉擺在竹筴上,覆蓋後加熱,逼使茶香蔗甜燻入魚肉,產生一種特殊的煙燻糖味。 一般賣鯊魚煙者多用冷凍鯊魚,「阿華鯊魚煙」老闆每天凌晨到市場嚴選新鮮鯊魚,用茶葉、紅糖、黑糖以手工燻製出人間的煙火味。此店幾乎提供鯊魚全餐,從魚身各部位到內臟,供食客選擇,我歡喜選擇幾種拼成一盤,不同的口感,形同享受鯊魚煙的變奏曲。 【每周四更新】 ----- Apple|Spotify|Google|KKBOX|Firstory|SoundOn 搜尋訂閱:焦桐談飲食文學 ----- ▍教育電臺 ▍官網:https://bit.ly/39ISswV ▍粉絲團:https://bit.ly/nerpodcastlink ▍線上收聽:https://bit.ly/3cyxBhE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more5minPlay
April 14, 2022S2EP34:肉羹--一碗白飯,一碗肉羹,簡單卻不寒傖,有效給出飽足感。我較欣賞的肉羹例不加魚漿,純粹的鮮豬肉製作;其實用來包裹豬肉的魚漿多乏善可陳,徒然壞了豬肉的滋味。 肉羹的作法多元,各店都有自己的獨門秘方,最常見的是豬肉醃漬後添加魚漿,與大白菜同煮,湯中再勾薄縴,像羅東「林場肉羹」、臺北北投「文吉肉羹」、舊時圓環「三元號」和「龍凰號」、東豐街「田原臺灣料理」、板橋黃石市場「王家肉羹」屬之。調味料以糖、烏醋、太白粉、白胡椒粉為主。即使添加魚漿也不宜多,「林場肉羹」即謹慎使用魚漿,僅在里肌肉片上添加些微的魚漿和地瓜粉,令肉羹有較佳的滑嫩感,和飽滿感。肉羹多用大鍋煮,像華西街「大鐤肉羹」是經營已達一甲子的老攤,湯底用大骨熬煮而成,湯中則不勾縴,以呈現羹湯之清澈和口感之清爽。筍絲在肉羹中扮演重要的角色,它能令羹湯清香。 臺灣有許多風味小吃適合搭配白飯,肉羹就是。一碗白飯,一碗肉羹,簡單卻不寒傖,有效給出飽足感。起初,羹湯裡用魚翅、鮑魚、干貝作材料;如今則以扁魚、香菇、白菜、竹筍為主要配角,皆切成絲;有人為繁複口感並增添形色,又加入髮菜、蛋花、蘿蔔、香菜,體貼的店家會在餐桌上供應烏醋和蒜泥。肉羹加入白飯裡,變成肉羹燴飯;加入米粉、麵,變為肉羹米粉、肉羹麵,菜餚忽然變主食,是臺灣料理富於變化的典型。 【每周四更新】 ----- Apple|Spotify|Google|KKBOX|Firstory|SoundOn 搜尋訂閱:焦桐談飲食文學 ----- ▍教育電臺 ▍官網:https://bit.ly/39ISswV ▍粉絲團:https://bit.ly/nerpodcastlink ▍線上收聽:https://bit.ly/3cyxBhE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more5minPlay
April 07, 2022S2EP33:客家菜包--所有好吃的菜包皆遵循古法製作,都帶著木訥質樸的表情...客家菜包就是粄,以糯米為主料,加水磨成漿,再脫水成米糰,用以製作成各種口味的點心。客家菜包與一般菜包最大的差異在外皮──不用麵粉製皮,而採糯米。發展至今,外皮種類越來越多,諸如綠色的艾草粄、紫色的山藥粄、黃色的南瓜粄、地瓜粄。白色的原味菜包多用新鮮蘿蔔絲,其它菜包則多採乾蘿蔔絲。 最普遍的仍是以圓糯米磨漿,壓乾,拌勻的白外皮,皮薄餡多是美味的方程式。從前,客家庄過年才吃菜包,除夕夜每人吃一個。 臺灣所發展出的客家菜包,南部叫「豬籠粄」,北部曰「菜包」,以中壢一帶聞名,二十年來已成了中壢的名產。尤其是「劉媽媽菜包店」和「三角店客家菜包」,兩店毗鄰,都頗具規模,種類甚夥,其餡料除了招牌蘿蔔絲,還包括高麗菜乾、酸菜、竹筍、芋頭,都飽滿多汁,最了不起的是兩店都24小時營業。客家菜包店的營業時間都很早,清晨即賣,往往未到中午就售罄。 週末清晨,我們總是驅車到大溪,跟「溪洲樓」的李老先生學習吐納功,在湖邊,陽光特別亮,將草地鍍上金黃色,抬頭深呼吸,天空極藍極潔淨。練完功,李伯伯有時囑咐阿倡煮薑絲魚頭湯給我們喝。除了薑絲魚頭湯,阿倡偶爾另燒了清蒸吳郭魚、避風塘吳郭魚,搭配地瓜稀飯吃,大清早練功,神清氣爽,又能吃到溪洲樓的鮮魚,心情如剛出蒸籠的菜包。 所有好吃的菜包皆遵循古法製作,都帶著木訥質樸的表情,正正經經磨米製皮,嚴選材料再仔細爆香,絕不胡亂添加化學調味料。東勢國小旁的「黃媽媽菜包店」亦是老老實實的性格,照本份認真製作:內餡用鄉下飼養的黑毛豬,和油蔥、蝦米、香菇、蒜爆香,再結合蘿蔔絲。吃這些好菜包,突然間有所領悟,洞悉一切。 【每周四更新】 ----- Apple|Spotify|Google|KKBOX|Firstory|SoundOn 搜尋訂閱:焦桐談飲食文學 ----- ▍教育電臺 ▍官網:https://bit.ly/39ISswV ▍粉絲團:https://bit.ly/nerpodcastlink ▍線上收聽:https://bit.ly/3cyxBhE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more5minPlay
March 31, 2022S2EP32:鱔魚麵--農曆五月到七月,是鱔魚繁殖的季節,肥鱔開始召喚老饕。農曆五月到七月,是鱔魚繁殖的季節,肥鱔開始召喚老饕。 鱔魚意麵乃南臺灣的風味小吃,尤其是臺南,可能是鱔魚意麵密度最高的城市,如「老牌鱔魚意麵」、「真味鱔魚意麵」轟傳江湖久矣。外地人來臺南,要品嚐古早味,若無把握,不妨按「阿」字輩尋索,像「阿美飯店」、「阿霞飯店」;連小吃也是,諸如開元路的「阿銘鱔魚意麵」、公園路的「阿輝炒鱔魚」、西門路的「阿鐵鱔魚意麵」、民族路的「阿江鱔魚擔」…… 很多店不會處理鱔魚,致鱔肉沾著泥膻味。好廚師需用心了解食材,包括它的生長環境、季節,和料理特性。鱔魚這主角,需在清水中養一兩天,去其泥味;而且需現宰的才鮮甜。大蒜、洋蔥是重要的配角,下料不能太保守;其次才是高麗菜、胡蘿蔔絲和蔥段的點綴。 猛火爆炒在求鱔魚的口感,令它清脆滑潤而彈牙,臺南沙卡里巴「老牌鱔魚麵」標榜27秒快炒,意思是從鱔魚下鍋到炒好起鍋僅需27秒,以維鱔魚的口感。每次看掌勺者大火快炒,油煙轟竄,我有時會連想到臺灣早期移民的暴烈性格。 從前我家在高雄市,家門前有一小吃攤聚集的夜市,我常在這裡吃鱔魚麵,頗感受地利之便。這個小夜市越來越熱鬧,吆喝聲豁拳聲不絕於耳,可恨常有人喝了啤酒就在我家旁邊的防火巷小便,日積月累,尿騷味彌漫,滲透進家裡。高一那年,有天晚上,又聽見窗外的小便聲,忍無可忍,遂衝出去理論,沒想到挨了拳頭,我摀著被打歪的鼻樑,來不及止血,拿了一把刀再度衝出家門,卻不見了那群醉漢。 我一度想幹掉仇家的尖刀有點像宰鱔魚的刀,不可能面對四面八方擁槍的老大,只差堪對付被釘在砧板上的無助鱔魚。由於鱔魚好動,皮又滑溜,得迅速出刀,準確拿捏落刀的深度,順勢剖肚,去脊骨。這是鱔魚攤常見的宰鱔場景。 【每周四更新】 ----- Apple|Spotify|Google|KKBOX|Firstory|SoundOn 搜尋訂閱:焦桐談飲食文學 ----- ▍教育電臺 ▍官網:https://bit.ly/39ISswV ▍粉絲團:https://bit.ly/nerpodcastlink ▍線上收聽:https://bit.ly/3cyxBhE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more5minPlay
March 24, 2022S2EP31:鹹粥--鹹粥是理想的早餐,更是臺灣人了不起的創意產業。臺式鹹粥的內容南北不同,大抵是北肉南魚,即北部用豬骨熬湯,南部則用魚骨。北部以豬肉為輔料,是為肉粥,商家常兼賣紅燒肉或炸蝦、炸蚵、炸豆腐;南部用魚肉作輔料,是為魚粥,顧客常搭配油條吃,如臺南的「阿憨鹹粥」為虱目魚粥,片薄的虱目魚肉十分鮮美;「阿堂鹹粥」則多了土魠魚(鰆魚)粥,土魠魚先煎熟,再剝碎加入粥裡。兩者又皆以鮮蚵作為配角。 南部魚粥的內容豐富,遠勝於北部的肉粥,自然也較貴。每次想到鹹粥,不免因為自己居住臺北市而自卑感陡生,甚至覺得生活乏味。幸虧臺北市還有邱氏夫婦在南機場社區賣虱目魚粥,邱先生老家在臺南,有長期合作的魚塭,每日專程運來新鮮魚貨,我們才有福氣大清早吃到美味細緻的魚粥。 南部魚粥的湯底乃魚骨熬製,極其鮮美。製作時多習慣將湯加入煮熟的飯中,形象接近泡飯,成品通常加一點芹菜末和油蔥提味。然則也不全然,澎湖「阿嬤鹹粥」雖屬魚粥,卻帶著廣東粥的姿態,最特別的是此店的魚肉依時令變化,如春夏用嘉誌魚、秋天用竹午魚、冬日用土魠魚,表現強烈的風土色彩,配料還可加選油條或荷包蛋。 北部的肉粥以豬大骨熬煮高湯,再用浸泡過的生米和高湯一起煮,米要煮透呈半透明狀卻顆粒清楚,這是火候關鍵,趁湯底未變成米漿即撈起米粒,避免煮至糜爛,名曰半粥。迥異於廣東粥的濃稠。 鹹粥是理想的早餐,更是臺灣人了不起的創意產業,應妥善包裝,行銷全球。 【每周四更新】 ----- Apple|Spotify|Google|KKBOX|Firstory|SoundOn 搜尋訂閱:焦桐談飲食文學 ----- ▍教育電臺 ▍官網:https://bit.ly/39ISswV ▍粉絲團:https://bit.ly/nerpodcastlink ▍線上收聽:https://bit.ly/3cyxBhE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more5minPlay
March 17, 2022S2EP30:米糕--一天中午我連吃了兩碗後,反而升起焦躁的飢餓感...大學畢業時我賃居在南機場社區附近,常吃夜市「小德張」筒仔米糕配排骨酥湯,米糕軟腴,排骨酥湯濃郁。後來西藏路出現一家「呷七碗免錢」的米糕,小小一碗,份量輕得像懷石料理,一天中午我連吃了兩碗後,反而升起焦躁的飢餓感,遂對室友堯生、翠芬說吃七碗何難之有?在他們慫恿下,大聲宣布要吃七碗。 很多事跟政治一樣,只能做,不能說。壞就壞在我揚言要吃七碗米糕,老闆可能聞言即升高戰備,送來的第三碗米糕忽然變得沈甸甸地,明顯是用力壓實過,份量陡增,又澆了許多滷汁,我必須一直喝飲料才能解渴。本來美妙的懷石米糕忽然變臉,鹹得要命,且一碗比一碗沈重,不祥的感覺襲上心頭。來不及了,過河卒子只能接受挑戰,第六碗又比第五碗沈、鹹,不行了,我想要投降;到了第七碗,天啊,老闆加了半斤鹽在滷汁裡嗎? 我在意識模糊中,終於以無比堅定的意志克服七碗米糕。老闆並未立刻釋放我這個窮文青,他迅速添置了十幾個空碗疊高在我面前,拿起相機猛按快門。後來那張照片被放大,貼在店門口以廣招徠,照片很像懸賞通緝的罪犯,使我有好幾年不敢靠近那一帶。 米糕即油飯,差別是米糕有時未加作料拌炒;而裝在筒模裡炊熟的就是筒仔米糕,作法是筒模底先鋪墊一塊肉片或一層肉臊,或其它配料如滷蛋、筍乾、蚵乾、魷魚,再填進用香菇、肉絲、紅蔥酥、蝦米拌炒過的糯米,送入蒸籠炊熟,可謂米糕、油飯的精緻演出。臺灣的筒仔米糕從中部出發,尤以清水最出名,清水「王塔米糕店」是1933年王塔先生所創,鋁筒內的米糕有精製的五花肉、蚵乾、蝦米,那香味總是纏綿在嘴裡,難分難捨。 【每周四更新】 ----- Apple|Spotify|Google|KKBOX|Firstory|SoundOn 搜尋訂閱:焦桐談飲食文學 ----- ▍教育電臺 ▍官網:https://bit.ly/39ISswV ▍粉絲團:https://bit.ly/nerpodcastlink ▍線上收聽:https://bit.ly/3cyxBhE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more5minPlay
FAQs about 為臺灣文學朗讀:How many episodes does 為臺灣文學朗讀 have?The podcast currently has 219 episodes availab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