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gn up to save your podcastsEmail addressPasswordRegisterOrContinue with GoogleAlready have an account? Log in here.
「為台灣文學朗讀」廣播節目邀請文學作家,朗讀、述說最喜歡或影響最深的台灣文學。藉此文學朗讀,為生活繁忙無暇以書本來閱讀的現代人,開啟另一種接觸文學作品的管道。透過聲音傳達、保存經典文學名著及文學家本身的聲音。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 more
FAQs about 為臺灣文學朗讀:How many episodes does 為臺灣文學朗讀 have?The podcast currently has 219 episodes available.
March 10, 2022S2EP29:素美食--我提出「素美食」概念,乃是臺灣有很好的條件發展成素美食天堂。我提出「素美食」概念,乃是臺灣有很好的條件發展成素美食天堂。 臺灣是移民社會,實不宜悶著頭一天到晚強調本土意識,而應展現開放社會那種廣納百川的胸襟,有些素餐館向異國料理汲取靈感,成效卓著。 「水來青舍」在桃園縣觀音鄉,離我岳父母家和中央大學都很近,是我近來很歡喜去的餐館。青舍主人李文華、翁雪晴夫妻本來從事骨董生意,長期的藝品生涯薰陶出卓越的生活品味,他們匠心經營古色古香的素餐館:主建築是一棟建於清代嘉慶年間在黃山村落的古宅,他們買下來之後,一磚一瓦拆解,運回臺灣,再費三年時間組拼復原。此外還有許多骨董陳列在屋內,如各種骨董桌、椅,連櫃台的算盤都古意盎然,在在顯現樸實簡單之美。 往往是這樣,才剛靠近它,就覺得心情明亮:一道美麗的鄉間小徑穿過蓮塘,穿過一座清代的門樓,忽然出現竹林掩映的白牆古宅。其實我對骨董殊乏興趣,坐在這種歷史古蹟中品味美好的蔬食,光陰忽然顯得寧靜。如果有外國朋友來訪,帶到「食養山房」或「水來青舍」這樣的好所在肯定會很有面子,也令對方印象深刻。 臺灣社會正快速邁向老人化,茹素更符合老年人的健康需求,我們往前看二十年,不難看到一種老人經濟的前景。此外,臺灣素食餐館密度乃全球之最,素食人口超過兩百萬,足以支撐一定的素食經濟體系。如果能用心計較美味和餐館經營,必定吸引更多的肉食人口,產業發展的穩定成長可期。 吃素並非都在吃齋念佛,我不能苟同很多素食自助餐館隨便播放佛經佛樂,嚴重干擾顧客用餐;用餐空間也不宜掛太多佛像,因為來消費的人不乏異教徒。拜託讓我們清靜、安心地吃飯。 【每周四更新】 ----- Apple|Spotify|Google|KKBOX|Firstory|SoundOn 搜尋訂閱:焦桐談飲食文學 ----- ▍教育電臺 ▍官網:https://bit.ly/39ISswV ▍粉絲團:https://bit.ly/nerpodcastlink ▍線上收聽:https://bit.ly/3cyxBhE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more5minPlay
March 03, 2022S2EP28:太陽餅--在我們居住的球體上,還有比太陽餅或鳳梨酥更好的伴手禮?臺中市是太陽餅的故鄉。太陽餅在這裡發明,成為人們的禮品,如今已風行全世界。 我常想,臺鐵欲強化競爭力,不妨從飲食方面著力,讓每一個地方的月臺便當都有自己的特色,若臺中月臺的鐵路便當能附贈一塊太陽餅或鳳梨酥,肯定讓許多人原諒便當的內容。 在我們居住的球體上,還有比太陽餅或鳳梨酥更好的伴手禮? 「太陽堂」是全天下模仿的對象,然則真正的太陽餅老店僅此一家,別無分號。而且從來不宣傳,只靠口碑就名聞天下,它的太陽餅表皮加了豬油揉麵糰,內餡則是麥芽糖調製,入口卻不會黏牙。也在自由路開店的太陽餅業者表示:有太陽堂這樣的競爭對手存在,可以促進同業之間良性競爭,在服務、品質及研發方面各自努力。臺灣的路名向來帶著政治性,更缺乏芳香;既然太陽餅店林立,自由路不妨易名為太陽餅路。 現代人講究低糖低脂,好餅都不會甜得膩人。太陽餅是臺中人的成就,是臺灣人的驕傲,建議臺中市政府妥善規畫,每年固定擇期在自由路上辦太陽餅節,舉行各種賽事、品嚐活動,以嘉年華般的慶典,鼓舞糕餅業者和茶、咖啡商家,並再度繁榮舊市區。 【每周四更新】 ----- Apple|Spotify|Google|KKBOX|Firstory|SoundOn 搜尋訂閱:焦桐談飲食文學 ----- ▍教育電臺 ▍官網:https://bit.ly/39ISswV ▍粉絲團:https://bit.ly/nerpodcastlink ▍線上收聽:https://bit.ly/3cyxBhE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more5minPlay
February 24, 2022S2EP27:蜜香紅茶--每一次都品它意外地變化,像生命的轉折,有時鬱苦,有時欣喜。這幾年臺灣產製了不少傑出的蜜香紅茶,諸如臺東鹿野「阿榮自然農園」、花蓮瑞穗「嘉茗茶園」、三峽「天芳茶行」、南投「璞雋」等等。璞雋的蜜香紅茶喚「萬里紅」,茶樹生長於杉林溪,結合高山烏龍和紅茶的概念,標榜使用有機耕作、生物用藥,以誠懇的態度和土地交往。 蜜香紅茶和東方美人茶一樣依賴小綠葉蟬幫忙。小綠葉蟬吸吮過的茶嫩葉,幼芽的水分減少;經此一吻,茶菁成分產生了複雜變化,茶湯有淡雅的蜜香。茶農為了吸引小綠葉蟬,茶園絕不可噴灑農藥。我愛那夏日的深情之吻,潔淨,芳香迷人。 多年前全家人一起旅行日月潭,面對著湖光山色,像面對著人生的風雲煙波。我每天都想再沏一壺蜜香紅茶,即興如爵士樂,每一次都品它意外地變化,像生命的轉折,有時鬱苦,有時欣喜。 【每周四更新】 ----- Apple|Spotify|Google|KKBOX|Firstory|SoundOn 搜尋訂閱:焦桐談飲食文學 ----- ▍教育電臺 ▍官網:https://bit.ly/39ISswV ▍粉絲團:https://bit.ly/nerpodcastlink ▍線上收聽:https://bit.ly/3cyxBhE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more5minPlay
February 17, 2022S2EP26:三杯雞--九層塔是這道菜臨門一腳的調味料,也是三杯雞的臺灣風味。「三杯」的意思是烹製需醬油、麻油、米酒各一杯調味。為追求口味,實際操作可改變比例,臺灣名廚阿基師的作法是8匙米酒、4匙醬油、2匙糖,和少許麻油。三杯雞基本上不放鹽,鹽會讓蛋白質略微變硬。 此菜味濃下飯,作法很簡單,只要調味料的比例準確,先加熱空燒砂鍋;另起鍋用香油煸薑片,接著爆香蔥、大蒜、辣椒,再翻炒汆燙過的雞塊,待雞肉變色即可添加醬油、糖拌炒,倒入些許米酒和高湯,加上鍋蓋燜熟,令皮下脂肪分解,和麻油一起帶出香味;其間得掀開鍋蓋加以翻炒,令雞肉充分而均勻地吸收調味料,最後將燜煮好的雞肉倒入已加熱的砂鍋中,加入麻油、九層塔稍微翻炒即成。 糖色和醬色決定成品的色澤,因此可用麥芽糖取代沙糖。作法雖不難,仍有一些細節需要講究:如蒜頭勿切片,以免糊掉;麻油不要一開始就下鍋燒熱;此外,不宜加水。 九層塔是這道菜臨門一腳的調味料,也是三杯雞的臺灣風味。這種香草屬薄荷家族,原產於印度,我的外食經驗是在臺菜和越南餐館最常吃到。九層塔又叫「羅勒」(Basil),香氣彷彿介於檸檬葉、薄荷葉、丁香之間,又完全不同。臺灣人很有趣,在三杯雞的鍋子裡都叫它九層塔;當它出現在義大利麵裡,輒被喚成羅勒。 【每周四更新】 ----- Apple|Spotify|Google|KKBOX|Firstory|SoundOn 搜尋訂閱:焦桐談飲食文學 ----- ▍教育電臺 ▍官網:https://bit.ly/39ISswV ▍粉絲團:https://bit.ly/nerpodcastlink ▍線上收聽:https://bit.ly/3cyxBhE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more5minPlay
February 10, 2022S2EP25:虱目魚--在臺灣已形成一種文化,帶著親切感,乃一般家庭的尋常菜餚。十幾年前我開始每天清晨六點離家,焦妻覺得行徑可疑,不置信有人竟如此對虱目魚一往情深,風雨無阻地奔赴13公里外吃魚。「我跟你去」,有一天我出門前她忽然說。本來感動她犧牲睡眠,跟我去南機場早市吃飯,喝虱目魚湯;後來才知道她對朋友坦白:我還以為焦桐有早妻,臨時跟著去,發現那攤虱目魚真的很好吃。 虱目魚是臺灣最重要的養殖魚類之一,養殖面積最廣、產值最高,可謂南臺灣的家魚。虱目魚在臺灣已形成一種文化,帶著親切感,乃一般家庭的尋常菜餚,我的高中時期,早餐往往是一尾虱目魚煮麵線,元氣淋漓,是我生命中最有活力的時期。 臺灣人治虱目魚主要有兩途:一是乾煎,二是煮薑絲清湯。前者常見於臺菜館,後者多在路邊攤。虱目魚除了刺、腮和膽,全身皆是好材料,都能製成精緻佳餚。由於其尾部和背部多暗刺,對習慣吃魚排的人來講很不耐,魚背肉厚又有點澀口,因此常用來製作魚丸,或煮成魚粥。 虱目魚屬熱帶、亞熱帶水域魚類,很不耐寒冷,每年冬天寒流一來,常聽說虱目魚被凍死,每次看到這消息都心疼得要命。農曆六、七月間的虱目魚最肥,臺灣人會在中元普渡時用來祭拜好兄弟,可見不僅我們愛吃虱目魚,陰間也愛。 【每周四更新】 ----- Apple|Spotify|Google|KKBOX|Firstory|SoundOn 搜尋訂閱:焦桐談飲食文學 ----- ▍教育電臺 ▍官網:https://bit.ly/39ISswV ▍粉絲團:https://bit.ly/nerpodcastlink ▍線上收聽:https://bit.ly/3cyxBhE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more5minPlay
February 03, 2022S2EP24:西滷肉--追求多而繁複的美學手段,帶著些許炫耀的表情。小女兒雙雙站在穿衣鏡前比來比去,調整各種姿勢和角度,見我望著她,解釋說:「這叫做混搭。」我驚訝她不到十歲已這麼講究穿著,身上的衣服有好幾個層次,猜想也許是姊姊前不久才教她的時尚觀念。 「爸爸,混搭是什麼?」小妞忽然又不明白她剛剛提到的流行用語。 「大概──大概像西滷肉吧。」 忽然很想吃西滷肉。走到工作室附近一家宜蘭餐館,加入排隊的人群。假日中午,整條永康街絡繹著覓食的遊客,大家併桌擠在一起用餐,鼎沸著人聲。西滷肉終於呈現在眼前,砂鍋下燃著酒精持續加熱,味道雖然不正宗,卻聊堪慰藉飢腸。坐在我旁邊的明顯是香港遊客,標準的廣東口音,低聲歡呼著期盼中的菜餚;另一桌是日本客,周遭還有北方口音,交雜著閩南語,大部分人都點食了西滷肉。在眾聲喧嘩的食堂吃熱滾滾的羹湯,陸味海味互相闡揚,帶著隨意性,一種後現代性混搭。 臺灣小吃「白菜滷」形式和口感都接近西滷肉,雖然兩者皆以白菜為主角,配料也大抵相似,兩者的根本差異在於湯底:白菜滷以油爆扁魚熬湯底;西滷肉則用蝦米燉煮,並以蛋酥為重要配料。此外,西滷肉遠比白菜滷華麗,湯水也較多。這種什錦雜菜羹,配料隨人增減,有人添加魚翅,有人加入干貝。無論添加什麼,主角永遠是蛋酥,吸飽湯汁的蛋酥是一種擬肉絲,先民利用油炸蛋,令它產生肉感,代替不易取得的肉品。在經濟困頓的年代,貧窮的人家也可以吃得很豐盛,像西滷肉,追求多而繁複的美學手段,帶著些許炫耀的表情。 那是臺灣母親的味道。我們仔細品嚐,通過大白菜的清甜,蛋酥的油香,蝦米的沈厚,領略其中蘊含的喜悅。在眾聲喧嘩的食堂,互相挨擠著,使用南腔北調和異邦語言,一起經驗西滷肉的雜燴美學。 【每周四更新】 ----- Apple|Spotify|Google|KKBOX|Firstory|SoundOn 搜尋訂閱:焦桐談飲食文學 ----- ▍教育電臺 ▍官網:https://bit.ly/39ISswV ▍粉絲團:https://bit.ly/nerpodcastlink ▍線上收聽:https://bit.ly/3cyxBhE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more5minPlay
January 27, 2022S2EP23:米苔目--炎炎夏日吃刨冰米篩目,一陣陣清風吹拂心坎裡。米篩目是臺灣傳統米食,尤流行於客家庄,乃「粄」的一種形式,源自廣東大埔,香港呼「銀針粉」,馬來西亞叫「老鼠粉」,米篩目閩南語bí-thai-båk,「篩」、「苔」音近似,臺灣很多商家的招牌遂寫成「米苔目」。作法是用在來米磨成米漿,脫水後加入太白粉蒸凝成糰,經過鐵擦板的篩洞,擦出粉條,掉落滾水鍋中煮熟,即是米篩目。須注意摻太白粉不可多,否則口感太粉。 粄條的製作工序亦然,初製成形狀寬扁似手帕毛巾;米篩目則是細圓,兩端尖細。兩者的製作相似,烹法相同,口感一樣,要緊的是都必須當天製作當天吃。米篩目可湯可炒,前者用豬大骨、雞骨熬成高湯,加入韭菜、蔥、油蔥、香菇、蝦米、豆芽、豬肉絲等配料;後者則用相同配料炒製。尤其油蔥,可謂炒米篩目最重要的伴侶,公館鄉「福樂麵店」的米麵之廣受歡迎,靠的是涂媽媽手製油蔥酥,成為顧客信賴的經典味。 米篩目比粄條多了一種吃法:加糖水即成為甜品。「呷二嘴」冬天賣米糕,夏天賣米篩目,炎炎夏日吃刨冰米篩目,一陣陣清風吹拂心坎裡。這是臺灣的特殊吃法,用薑、黑糖熬煮甜湯,搭配冰鎮過的米篩目,和刨冰,單純得像信仰。 【每周四更新】 ----- Apple|Spotify|Google|KKBOX|Firstory|SoundOn 搜尋訂閱:焦桐談飲食文學 ----- ▍教育電臺 ▍官網:https://bit.ly/39ISswV ▍粉絲團:https://bit.ly/nerpodcastlink ▍線上收聽:https://bit.ly/3cyxBhE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more5minPlay
January 20, 2022S2EP22:沏仔麵--通過味覺,追憶舊時光、舊人情、舊滋味。「沏仔麵」用的是油麵,由於麵條在揉麵的過程添加了鹼粉,以強化麵筋,故顏色偏黃。這種麵條在工廠批貨前即已煮過,煮過再和入沙拉油,使外表光亮,並避免麵條黏在一起。油麵是一種半成品,大幅縮短烹煮的時間,方便小吃業者快速應付湧來的食客,遂長期流行於臺灣。 西門町「鴨肉扁」沏仔麵,除了麵上有一塊里肌肉片,麵及湯的滋味和份量都遜於賣麵炎仔和鵝媽媽。此店創立於1950年,是鵝肉專賣店,並無鴨肉販售。店名「扁」是創業老闆的名字,他剛開始還是賣鴨肉的,賣了一年發現鵝肉的生意好,從此不再賣鴨肉,之所以掛鴨頭賣鵝肉,只是懶得更改店招罷了。 沏仔麵頗有一些滋味,關鍵在那鵝骨熬煮的高湯,以香味召喚了許多遠近的食客,那高湯使這家小店傲立西門町飲食商圈超過半世紀,如今已是顯著的地標。二十幾年來,我目睹西門町的容貌不斷改變著,鴨肉扁卻總也不變,它杵在交通輻輳的街頭,以堅定的香氣招呼來往奔匆的行人,進來稍坐片刻,通過味覺,追憶舊時光、舊人情、舊滋味。 大一時僥倖獲時報文學獎,那時候,時報文學獎甫開辦,十分鄭重其事,規模有如金馬獎的典禮。我從陽明山搭公車下來領獎,好不容易才從閃爍不停的鎂光燈醒過來,虛榮得要命,將獎座放進書包,晃著步出中山堂,得意忘形,才走到中華路就撞斷了生平第一個獎座。我懊惱地檢視獎座,不知如何排解胸中的生氣和傷感,失魂般在附近亂逛。不知什麼力量將我吸進「鴨肉扁」,吃了一碗麵,不夠,又吃了一碗,和一整盤鵝肉,才勉強平復撞毀獎座的疼痛。 【每周四更新】 ----- Apple|Spotify|Google|KKBOX|Firstory|SoundOn 搜尋訂閱:焦桐談飲食文學 ----- ▍教育電臺 ▍官網:https://bit.ly/39ISswV ▍粉絲團:https://bit.ly/nerpodcastlink ▍線上收聽:https://bit.ly/3cyxBhE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more5minPlay
January 13, 2022S2EP21:紅蟳米糕--米糕的節慶版,突出豪華的裝扮,帶著喜氣洋洋的表情。結婚時,媽媽說親戚朋友都在高雄,無論如何要回去「辦桌」宴客。 外燴團隊搭塑膠棚封住家門前的巷道,並不寬敞的巷道擺了兩排圓桌,一月的南臺灣微微有些熱,裡面的空氣不太流動,總覺得拉住脖子的這條領帶極蠢,西裝也蠢,這時候我被指導要起來敬酒。已經開始上紅蟳米糕了,我遲疑起身,有點不情願。也許覺得很不好意思,甚至非常沒面子。從前坐在路邊吃酒席沒什麼特別感覺,如今自己當主人,怎麼就站在道路中間,逐桌向認識或不認識的人敬酒。我的眼光總是被各桌上那籠紅蟳米糕抓過去,蒸得恰到好處的糯米飯肯定鬆緊有度,並且吸收了一些膏黃,上面覆蓋兩個豔紅的蟹殼,料想殼內飽滿著蟹黃。多麼想繼續坐著吃紅蟳米糕。 紅蟳米糕用糯米、鮮蟹烹製,可謂米糕的節慶版,突出豪華的裝扮,帶著喜氣洋洋的表情。從前臺灣人視紅蟳為滋補珍品,認為它有助於少年發育、產婦坐月子,對中年禿頭、老人眼濁、畏寒怕冷等也有療效,我獨迷戀其美味。 是我太貪吃了或心胸狹窄?二十幾年來,一直記得在自己的婚宴上錯過的紅蟳米糕。當時的我忙於跟賓客一一敬酒,怕桌上那籠紅蟳米糕快被吃完了猶未能脫身,我努力壓抑快爆發的焦慮,勉強維持新郎的基本禮儀,頻頻回頭看我的紅蟳米糕。 【每周四更新】 ----- Apple|Spotify|Google|KKBOX|Firstory|SoundOn 搜尋訂閱:焦桐談飲食文學 ----- ▍教育電臺 ▍官網:https://bit.ly/39ISswV ▍粉絲團:https://bit.ly/nerpodcastlink ▍線上收聽:https://bit.ly/3cyxBhE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more5minPlay
January 06, 2022S2EP20:鳳梨酥--表皮要夠酥,又能入口化掉;內餡必須柔軟,其中分寸拿捏存乎一心。鳳梨酥的源頭料想是作訂婚喜餅用的「鳳梨餅」,一種大而圓的餅,內餡自然是鳳梨膏。近半世紀才逐漸演變成現在這款樣子。如今市面上製作鳳梨酥,多名不符實,鮮見使用鳳梨果肉製作,大部分用冬瓜膏、鳳梨香精混充。 鳳梨酥的製法是先煮過內餡,接著以麵皮包裹餡料定形,再烘烤即成。好吃的鳳梨酥表皮要夠酥,卻不能逼近脆的地步,這樣才會具備香酥感,又能入口化掉。內餡必須柔軟,帶著鳳梨果肉的甜和酸,甜度不可放縱,其中分寸拿捏存乎一心。鳳梨酥雖屬小道,要真正做好亦非易事。 鳳梨酥的發源地在臺中,發明的時間早於太陽餅。臺中的鳳梨酥像一把烘焙的聖火,甜蜜地傳遍全臺灣,成為臺灣人出國常帶的伴手禮。受到臺中業者影響,南北的鳳梨酥越做越優,採用新鮮土鳳梨者也愈多,堪稱鳳梨酥的文藝復興。 新鮮的果肉,清晰的果酸,店家說它「近似一種熱帶島嶼的氣息」。是的,我就愛這種老老實實的鳳梨酥,堅持用新鮮鳳梨,削皮、切塊、打汁、熬煮,不用罐頭製品,不用化學香精,不油膩,展現雋永的美學。 【每周四更新】 ----- Apple|Spotify|Google|KKBOX|Firstory|SoundOn 搜尋訂閱:焦桐談飲食文學 ----- ▍教育電臺 ▍官網:https://bit.ly/39ISswV ▍粉絲團:https://bit.ly/nerpodcastlink ▍線上收聽:https://bit.ly/3cyxBhE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more5minPlay
FAQs about 為臺灣文學朗讀:How many episodes does 為臺灣文學朗讀 have?The podcast currently has 219 episodes availab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