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ign up to save your podcasts
Or
讲者简介:田涛 华为公司高级管理顾问
内容来源:此文根据华为高级管理顾问田涛在华为大学高研版的讲座内容整理,内容收录在《熵减》一书。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是我们中国人对人类组织史,包括国家、企业、各类社会组织,乃至于家庭组织的很经典、很形象的阐释。
为什么我们在观察东西方各类组织的发展史时,总能够看到组织在艰难地兴起、繁盛之后,又缓慢地甚至迅速走向衰落,乃至于走向消亡?
这中间无疑是有规律的。
任何组织都逃脱不了这样的公式,就是活力 = 资源 ×(空间 / 时间)²。
组织活力是个体活力之和。活力是组织的灵魂。
资源包括资本资源、技术资源、人才资源和管理资源。有些是可量化的,有些无法量化。资源与活力的不断交换、互为转换是组织的基本规律、基本逻辑。
但是,一旦有了空间和时间的交错,尤其是时间这样一个矢量的必然介入,就意味着机会,意味着弱小对强大者的超越,意味着时空纠缠、永无完美。
时间是任何完美形态的杀手。因此,如果一个组织活得足够长久,那么以往所有的胜利就都是烟云。
华为到2017年有30年了,那么未来的 30 年,就是河西的30年,华为走向平庸式衰败或者急剧式死亡,也是不意外的。
所以,无视过往的成功,无视过往的胜利,不断与组织病变、组织熵增做斗争,是公司高层领导者群体必须常有的危机意识。
在华为发展的前10多年,华为与西方竞争对手们之间的关系是非对称竞争态势。
但是 30 年后,为什么那些百年巨头一个个皇冠落地、辉煌不再,乃至像摩托罗拉这样的公司,已经成为历史烟尘中的伟大符号?相当重要的一点,跟资源、活力要素的动态匹配有关系。
时间造就伟大,时间也是腐蚀剂。
华为创立的前10多年,拥有怎样的资源特征?
第一,资本短缺。
华为创办时只有21000 元人民币,长达20年,资本短缺都极度困扰着公司的扩张与发展。
IPD 尤其是 ISC(集成供应链)变革为什么没能按照 IBM 专家们设计的方案一步到位?
原因就是 2002 年公司业绩出现重大困难,只能在变革上砍资金,才导致变革没有达成理想预期。
资本短缺,当然无技术;人才短缺,无管理,这也是华为早期的几大特征。
比如人才短缺,今天华为可以在全球范围内吸纳世界一流人才,但在20年前,要想从国内一流大学招聘一流人才,非常非常艰难。
究竟什么因素使得华为这个无资本、无技术、无人才、无管理的“小草”能够在过去20多年蓬勃生长,在与西方巨头们的非对称竞争中,追赶乃至超越它们?
相当重要的是空间因素:改革开放与全球化。
这是华为过往30 年最大的优势环境,没有这样一个外部空间,像任正非这样的人,尽管拥有巨大的抱负和野心,也不可能揪着自己的头发离开地球。
第二,特区环境下的制度创新。
华为这样一个接近 9 万人的员工持股制度在四五年前,如果在深圳之外、广东之外依然会被称为非法集资。
30 年前,正是深圳这个中国最早的经济特区赋予了华为重要的制度试验空间,即人才雇佣资本的创新试验。
《华为基本法》给华为确定了一个崭新的制度设计,这个制度设计就是劳动者加资本人的双栖制度。
但在资本人跟劳动者的关系中,华为的核心价值观强调“以奋斗者为本”,从而界定了华为不是一家股东利益最大化的公司,而是一家劳动者优于和先于股东进行价值分配的制度创新公司。
过去 30 年,华为员工的年收入平均之和(包括工资、奖金加福利)与股东分红的比例大致是 3∶1。这是一个了不起的企业制度试验,但前提是法律允许、政府批准。
前提的前提又是什么呢?改革开放与深圳特区的先行制度试验。
所以,早期的华为,可以说是资源贫乏背景下的“无中生有”,非物质资源、制度创新的力量在华为的发展历史中,起到了巨大作用。
第三,创始人野心宏大,高层领导群体头脑不发热,拒绝机会主义,拒绝多元化,在华为从小发展到大的过程中,任正非带领十几万人始终聚焦主航道。
第四,也是根本的企业文化要素,就是华为始终坚守“以客户为中心”。
西方公司为什么在与华为30年的竞争中,从早期的傲慢与不屑,到后来大多数走向衰落?
第一,这和多数西方公司是上市公司有绝大关系,它们都走了资本最大化的道路,是资本意志而不是企业家的意志在左右企业的长期战略,资本是贪婪的,更是谋求短期回报的。
第二,在华为创业的早期,通信行业的西方公司平均司龄99岁,它们拥有巨大的资本优势、人才优势、技术与产品优势和良好的管理,但这些资源态势既是优势,也是劣势—富营养症带来的劣势:傲慢、超高利润和低服务。
我访谈过一些国内运营商主管,他们都讲到20多年前华为跟西方公司的一个重大区别,西方公司的确技术一流、设备一流、人才一流,但它们在最关键的地方出了问题,就是对客户的傲慢自大。
华为是出了问题 24 小时响应,半夜两三点去机房里修设备是常事。
一个把客户真正当作上帝的人,客户可以原谅他、接纳他,愿意给华为公司更多机会。并且华为在市场成功的同时,把能赚到的钱都投入到了研发中,所以技术和产品也越来越好。
赢得一场战役靠的是军事力量,打赢一场战争需要的是精神力量。
空间环境是精神力量的试金石,阵地战比拼的是组织意志。
今天华为在全球 170 多个国家有市场分布,我走过一些非洲、中东的落后国家和地区,发现这些市场都是公司一口一口用血与泪的付出啃下来的,用巨大的牺牲精神、奉献精神一步一步拼下来的。
20 多年来,西方公司节节败退,华为一步一步地把西方公司的传统市场乃至于今天的欧洲,包括北美的一些发达国家的市场拼下来、啃下来,背后比拼的是文化,是制度。
本期编辑:镤心 审稿及主播:晴天
3
22 ratings
讲者简介:田涛 华为公司高级管理顾问
内容来源:此文根据华为高级管理顾问田涛在华为大学高研版的讲座内容整理,内容收录在《熵减》一书。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是我们中国人对人类组织史,包括国家、企业、各类社会组织,乃至于家庭组织的很经典、很形象的阐释。
为什么我们在观察东西方各类组织的发展史时,总能够看到组织在艰难地兴起、繁盛之后,又缓慢地甚至迅速走向衰落,乃至于走向消亡?
这中间无疑是有规律的。
任何组织都逃脱不了这样的公式,就是活力 = 资源 ×(空间 / 时间)²。
组织活力是个体活力之和。活力是组织的灵魂。
资源包括资本资源、技术资源、人才资源和管理资源。有些是可量化的,有些无法量化。资源与活力的不断交换、互为转换是组织的基本规律、基本逻辑。
但是,一旦有了空间和时间的交错,尤其是时间这样一个矢量的必然介入,就意味着机会,意味着弱小对强大者的超越,意味着时空纠缠、永无完美。
时间是任何完美形态的杀手。因此,如果一个组织活得足够长久,那么以往所有的胜利就都是烟云。
华为到2017年有30年了,那么未来的 30 年,就是河西的30年,华为走向平庸式衰败或者急剧式死亡,也是不意外的。
所以,无视过往的成功,无视过往的胜利,不断与组织病变、组织熵增做斗争,是公司高层领导者群体必须常有的危机意识。
在华为发展的前10多年,华为与西方竞争对手们之间的关系是非对称竞争态势。
但是 30 年后,为什么那些百年巨头一个个皇冠落地、辉煌不再,乃至像摩托罗拉这样的公司,已经成为历史烟尘中的伟大符号?相当重要的一点,跟资源、活力要素的动态匹配有关系。
时间造就伟大,时间也是腐蚀剂。
华为创立的前10多年,拥有怎样的资源特征?
第一,资本短缺。
华为创办时只有21000 元人民币,长达20年,资本短缺都极度困扰着公司的扩张与发展。
IPD 尤其是 ISC(集成供应链)变革为什么没能按照 IBM 专家们设计的方案一步到位?
原因就是 2002 年公司业绩出现重大困难,只能在变革上砍资金,才导致变革没有达成理想预期。
资本短缺,当然无技术;人才短缺,无管理,这也是华为早期的几大特征。
比如人才短缺,今天华为可以在全球范围内吸纳世界一流人才,但在20年前,要想从国内一流大学招聘一流人才,非常非常艰难。
究竟什么因素使得华为这个无资本、无技术、无人才、无管理的“小草”能够在过去20多年蓬勃生长,在与西方巨头们的非对称竞争中,追赶乃至超越它们?
相当重要的是空间因素:改革开放与全球化。
这是华为过往30 年最大的优势环境,没有这样一个外部空间,像任正非这样的人,尽管拥有巨大的抱负和野心,也不可能揪着自己的头发离开地球。
第二,特区环境下的制度创新。
华为这样一个接近 9 万人的员工持股制度在四五年前,如果在深圳之外、广东之外依然会被称为非法集资。
30 年前,正是深圳这个中国最早的经济特区赋予了华为重要的制度试验空间,即人才雇佣资本的创新试验。
《华为基本法》给华为确定了一个崭新的制度设计,这个制度设计就是劳动者加资本人的双栖制度。
但在资本人跟劳动者的关系中,华为的核心价值观强调“以奋斗者为本”,从而界定了华为不是一家股东利益最大化的公司,而是一家劳动者优于和先于股东进行价值分配的制度创新公司。
过去 30 年,华为员工的年收入平均之和(包括工资、奖金加福利)与股东分红的比例大致是 3∶1。这是一个了不起的企业制度试验,但前提是法律允许、政府批准。
前提的前提又是什么呢?改革开放与深圳特区的先行制度试验。
所以,早期的华为,可以说是资源贫乏背景下的“无中生有”,非物质资源、制度创新的力量在华为的发展历史中,起到了巨大作用。
第三,创始人野心宏大,高层领导群体头脑不发热,拒绝机会主义,拒绝多元化,在华为从小发展到大的过程中,任正非带领十几万人始终聚焦主航道。
第四,也是根本的企业文化要素,就是华为始终坚守“以客户为中心”。
西方公司为什么在与华为30年的竞争中,从早期的傲慢与不屑,到后来大多数走向衰落?
第一,这和多数西方公司是上市公司有绝大关系,它们都走了资本最大化的道路,是资本意志而不是企业家的意志在左右企业的长期战略,资本是贪婪的,更是谋求短期回报的。
第二,在华为创业的早期,通信行业的西方公司平均司龄99岁,它们拥有巨大的资本优势、人才优势、技术与产品优势和良好的管理,但这些资源态势既是优势,也是劣势—富营养症带来的劣势:傲慢、超高利润和低服务。
我访谈过一些国内运营商主管,他们都讲到20多年前华为跟西方公司的一个重大区别,西方公司的确技术一流、设备一流、人才一流,但它们在最关键的地方出了问题,就是对客户的傲慢自大。
华为是出了问题 24 小时响应,半夜两三点去机房里修设备是常事。
一个把客户真正当作上帝的人,客户可以原谅他、接纳他,愿意给华为公司更多机会。并且华为在市场成功的同时,把能赚到的钱都投入到了研发中,所以技术和产品也越来越好。
赢得一场战役靠的是军事力量,打赢一场战争需要的是精神力量。
空间环境是精神力量的试金石,阵地战比拼的是组织意志。
今天华为在全球 170 多个国家有市场分布,我走过一些非洲、中东的落后国家和地区,发现这些市场都是公司一口一口用血与泪的付出啃下来的,用巨大的牺牲精神、奉献精神一步一步拼下来的。
20 多年来,西方公司节节败退,华为一步一步地把西方公司的传统市场乃至于今天的欧洲,包括北美的一些发达国家的市场拼下来、啃下来,背后比拼的是文化,是制度。
本期编辑:镤心 审稿及主播:晴天
3 Listeners
4 Listeners
1 Listeners
1 Listeners
2 Listeners
0 Listeners
0 Listeners
0 Listeners
0 Listeners
0 Listeners
1 Listeners
0 Listeners
1 Listeners
0 Listeners
0 Listeners
0 Listeners
17 Listeners
0 Listeners
433 Listeners
0 Listeners
2 Listeners
28 Listeners
351 Listeners
263 Listeners
264 Listeners
152 Listeners
15 Listeners
299 Listeners
3 Listeners
220 Listeners
275 Listeners
8 Listeners
24 Listeners
0 Listeners
4 Listen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