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要目中無牛、目中無雞、目中無豬?
需要的更是對於結構、處理動物肢體的知識掌握
才能在下刀游刃有餘,作為肉品的最佳推手
更使消費端將肉品做廣泛的運用,提升食材價值
究竟分切師在肉品第一線的角色是什麼? 而他們與傳統產業的差別在哪裡呢?
就讓我們與Sam一起來了解「分切師」的故事吧!
▍訪談精華(文字描述網頁連結 https://reurl.cc/zZW2AN
一場大病,讓自己重新思考自己的人生: 踏上分切師的契機
在澳洲成為分切師的歷程,運送軌道沒上油搞得自己像在重訓?
把專業知識用白話文教給你聽: Sam 的工作日常
分切師 vs 傳統屠宰: 兩者有何差異? 分切師的特質是什麼
投入時間創新與量化: 成為一位分切技術長要素
可以怎麼成為一位分切師? 台灣在分切產業上的課題?
------
▍楊思漢 Sam,台灣美食技術交流協會首席分切師
曾任鮮享Sunshine專業肉品分切廠技術長,過去遠赴澳洲Midfield Meat Factory解牛,工作達兩年時間,從最基礎的「推牛」工作,升至「刀手」(Slicer),最後擔任「剃骨手」(Boner)。
能在兩分半鐘內拆解一隻全雞,將全雞分切成35個產品部位,至於傳說中的「布袋雞」也只需花上10分鐘。Sam也曾在台灣宜蘭、雲林等地學習豬肉分切半年多,致力於透過提升各種分切技巧來提升食材價值。
------
每週更新各行各業老母
< 關於本集的更多資訊寶藏包 >
行行出老母: 延伸訪談回顧
(1) 紅酒老母的故事,Dennis
(2) 甜點老母的故事,小多
(3) 飲食文化研究者的故事,徐仲
更多關於Sam的資訊
(1) 台灣美食技術交流協會 (https://reurl.cc/55203R
(2) 山姆大叔專業分切室 (https://reurl.cc/9G5g0X
留下5星評論訂閱老母,支持《行行出老母》
支持老母永續經營,讓我們走得更長更遠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