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2月1日缅甸危机四周年。四年以来,缅甸政治、安全、经济和社会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不仅导致缅甸国家局势不断恶化,而且给毗邻的周边国家乃至更广泛的区域带来负面影响。东盟轮值主席国马来西亚任命新一届缅甸特使,持续促进各方执行基于人道与和平原则的5点共识。
缅甸政治危机
缅甸军方在2021年2月突然采取军事行动推翻民选政府,逮捕了前国务资政翁山素季(Aung San Suu Kyi )和全国民主联盟(NLD)所有高层骨干人员。如今年届80岁的翁山素季迄今仍遭软禁,除了偶尔出庭应讯,几乎失去与外界联系。
缅甸军方夺权后采取了一系列行政改革。最初成立11人“国家管理委员会”,由缅甸国防军总司令敏昂莱(Min Aung Hlaing)担任主席。同年8月1日改组成立“国家行政会议”(SAC )接管缅甸国家事务,废除立法机构,解散40个政党,重新制定国家政策。尽管如此,敏昂莱仍然无法改变缅甸军政府遭到国际社会谴责的局面。迫于来自缅甸以及国际的反对压力,缅甸看守政府曾经表达准备在2025年举行民主大选的意愿。
缅甸政局突变,随即引发一系列巨变。主张民主选举和人权自由的民众通过一场场示威抗议逐渐集结,最终升级为对抗政府的武装冲突。这股反政府力量后来跟缅甸境内自 20 世纪中叶以来一直与军队交战的少数民族武装合作,以至于缅甸内战发展到难以轻易平息的地步。冲突爆发4年来造成了大量人员死伤。
缅甸社会经济恶化
缅甸陷入政治僵局,军政府因缺乏合法性而遭到人民的强烈反对。军人治国对国家发展和改善人民生活毫无助益。缅甸经济深度衰退,2024年缅甸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仅为1%。世界银行报告称,目前缅甸经济比政变前下降了10%。因为内战的缘故,缅甸商业、贸易和投资几乎处于停摆状态。缅元兑美元汇率从政变前平均 1,300 缅元大幅贬值至如今的 5,000 缅元兑 1 美元。严峻的经济形势无疑给人民生活带来了困难,全国5400万人口中超过40%的人生活在贫困线下,即每天收入低于 1,500 缅元。
四年来,缅甸的国家治理处于严重下滑的状态,国家机构无法有效管理并且为人民服务。独立国际组织缅甸问题特别顾问委员会(SAC-M)去年5月发布评估报告称,缅甸军政府正在失去对缅甸大部分地区的控制,全国34%的地区已被反对派占领。
然而,这种失去控制的程度很难准确评估。排除舆论影响因素不言,其他来源的评估同样存在显著差异,例如泰国情报部门估计,缅甸军政府 已失去约 20% 的领土控制权,而中国情报部门估计缅甸军方控制着 60% 的领土面积,这反映出缅甸内战形势的不确定性,比如有时反对派攻克某一城市、军事基地或行政中心,但因缺少援助而无法长期维持等。
尽管缅甸军方仍然拥有优势的武器采购和后勤,但缅甸军队也在战斗中蒙受了重大损失。在主力部队无法顾及的情况下,许多地区不得不更多地依赖边防警卫队(BGF)或支持政府的民族武装力量。据透露,缅甸军队数量已从30万大幅削减至仅15万,估计只有50%部署在前线。军方自 2010 年起宣布的征兵法只招募到几千名士兵,远远低于 2024 年增兵 50,000 员的目标。
反对派缺乏团结
虽然媒体不断出现缅甸反对派控制乡村或城市的新闻,但学者认为缅甸反对派并未处于优势状态。根本原因是反对派内部多元化、不团结,斗争目标也大相径庭。
新兴反对派民族团结政府(NUG)宣布成立于2021 年 4 月,这是前全国民主联盟旗下的政客组织,尽管在公众舆论和国际上被视为缅甸反对派代表,但很难确定缅甸其他政治单位是否会接受其领导。人民防卫军(PDF)成立于 2021 年 5 月,最初旨在成为民族团结政府的军事单位,但实际上只是一支网络军事力量,并不像正规军那样拥有强大的指挥系统和武装组织。人民防卫军的战斗力无法与缅军,甚至佤族和果敢族等一些民族武装相比。譬如:一些反对军政府的缅甸少数民族武装以及1988年成立的全缅甸学生民主阵线(ABSDF)同样拥有军事力量,但并不在人民防卫军的旗帜下作战,也不接受民族团结政府的指挥。
最有实力的反对派力量是缅甸各民族地方武装 (EAO),目前估计约有21支民族地方武装盘据在边境山区,此类边境地区缅甸军警完全无法涉足。其中不少武装组织在 2021 年以前就长期的跟政府军对峙,这些地方武装组织的目标也大不相同,最常见的是各自对所占领的领土寻求自治权,并非组成同邦。比如克钦独立军(KIO)和钦民族阵线(CNF)是民族团结政府和人民国防军在对抗政府军的斗争中结为盟友,但他们并不确定拥有相同的政治目标。毕竟大多数少数民族武装只是为自身利益而战的军阀,而不是抱着建立民主联邦的想法。
地缘政治层面
缅甸局势恶化对邻国和东南亚地区产生了巨大影响。中国于 1 月中旬宣布成功促成缅甸国家行政会议与果敢军同盟军达成停火协议。这表明中国在缅甸军政府和反对派中已经获得了很大的影响力。尤其是果敢、佤、克钦等强势民族与中共有着长期的联系。缅甸动乱直接影响中国在缅甸的投资利益,包括连接印度洋和中国西南部地区的中缅经济走廊(CMEC)相关项目。在过去两三年来,北京政府一直对缅甸冲突各方施加经济和安全压力,促使缅甸保持有利于中国和地区和平的局面。
同样,美国以及欧盟、英国、加拿大和澳大利亚等其他西方盟友也采取强硬手段,自2021年缅甸政变以来不断对缅甸军政府实施制裁。美国、法国撤回能源投资项目,美国国会于2022年拜登政府时期通过了《缅甸法案》,为包括民族团结政府和人民国防军在内的反对派提供援助和支持,但军事援助额度有限。如今新总统特朗普(Donald Trump)重返白宫,外界普遍关注在其领导下人们是否仍然关注人权和民主问题,或因忽视缅甸问题而削减对难民的人道主义援助预算。但还有另一种可能性推测认为特朗普或将重视缅甸,并将其作为抗衡中国在印太地区影响力的筹码。
印度作为另一个地区大国,同样在缅甸拥有边境安全和经济利益。印度介入缅甸事务主要有两个目的:制衡中国和保护自身利益。缅甸所处的战略位置为印度“东向战略”(Act East)中的经济一体化和加强区域连通性提供了契机,比如印度-缅甸-泰国三方公路项目、加叻丹多模式联运过境运输项目(Kaladan Multimodal Transit Transport Project)等。
学者分析认为,尽管印度努力促进印太地区的稳定,但新德里的谨慎态度限制了其影响缅甸冲突总体走向的实力。印度政府不愿与民族团结政府和少数民族武装力量等反对党进行更深入的接触,这体现了印度优先考虑地区安全而不是支持民主意识的立场。
对周边国家的影响
缅甸爆发内战在多方面给中国、印度、泰国、老挝、孟加拉等周边国家造成影响,经济方面最明显的是贸易与投资中断,原因是边境局势不稳定导致治安秩序陷入混乱。泰国商务部报告称,2024 年上半年,泰缅边境贸易减少了 20%,贸易额下降高达 46%。
经济贸易衰退加上制裁,导致缅甸军政府采取一系列严厉的外贸和外汇措施寻求解决方案,给经济和经济关系带来了不利影响。世界银行报告称,目前缅甸仅有5%的人通过银行进行金融交易,其余交易均在政府无法监督和控制的体系外进行。
不断恶化的边境安全为许多非法企业提供了机会,各种走私违禁品、毒品、武器甚至贩卖人口的活动猖獗。这给正常生活的其他国家人民造成伤害。据泰国情报部门了解,缅甸靠近泰国边境的地方可能有多达40个电信诈骗工业园区,其中一些企业还依赖泰国的电力和电信设施。
缅甸的战争和暴力事件导致了严重的人道主义危机,难民问题同时加重了所有周边国家的负担。据联合国难民事务高级专员公署估计, 2021年政变后的新一轮战争迫使142,800人逃离缅甸。而美国政府宣布削减对难民的人道主义援助使这一情况更加恶化。
东盟付诸行动
马来西亚担任2025年东盟轮值主席,东盟外长会议1月19日任命马来西亚资深外交官哈欣(Othman Hashim)担任缅甸事务特使,担负起持续促进缅甸各方执行5点共识的任务。这是东盟与缅甸当局于2021年4月达成的共识,4年来推进落实无成果可言。
哈欣预定于2月6-8日访问缅甸,届时将与缅甸军政府领导人敏昂莱等人会面讨论关于停火、开展政治对话和人道援助等议题。
东南亚缅甸问题学者建议相关各方调整对缅策略,从原来只注重与政府进行正式接触和交往,转向与所有利益相关者进行公开沟通,无论是民族团结政府、人民国防军、少数民族武装力量、还是反对军政府的社会团体,乃至与缅甸军方结盟的民间团体。通过全面接触了解各方的问题、诉求并拟定解决方案。尤其在加强东盟在缅甸和平建设中的作用制定一个明确的议程。此前不同任期的东盟轮值主席国并没有得到所有东盟成员国的明确授权。今年中国再次担任联合国安理会轮值主席,东盟有必要向中国寻求合作,促进缅甸各方开展谈判并建立明确的和平进程。最终组织一场尽可能平等、廉洁、各方均能公正参与的政治选举。
民间呼声
泰国“奶茶联盟”(Milk Tea Alliance)2月1日在缅甸驻泰国大使馆前集会,呼吁关注缅甸局势的人们有所作为,帮助缅甸恢复民主。缅甸政变4周年,该联盟成员在现场发送免费的奶茶,象征奶茶联盟与缅甸民主运动站在一起。奶茶联盟成立于 2020 年 4 月,起因来自一场因网络偶像剧而引发的中泰民族主义论战。此后成为泰国、台湾和香港社交媒体用户通过非正式聚会组织的在线政治运动,共同目标是抵制中国的影响和政策,目前已扩展到亚洲许多其他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