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中作樂】台灣史篇
喝咖啡喝慣了,您知道「咖啡」是什麼時候傳入台灣?習慣逛百貨公司,您知道「百貨公司」的由來嗎?這些我們平日司空見慣的事物,其實早在一百年就已經開始了。乃至於今日生活不可或缺的手機,其實早在日本治理臺灣時期,這種近代通訊技術就已經被廣泛運用在人類實際生活上了。
日治時期台灣民眾的生活,雖不一定波瀾壯闊,卻是面貌豐富且感情滿杯的。「古中作樂-台灣史篇
Share 藝文保育特區
Share to email
Share to Facebook
Share to X
By NER國立教育廣播電臺
【古中作樂】台灣史篇
喝咖啡喝慣了,您知道「咖啡」是什麼時候傳入台灣?習慣逛百貨公司,您知道「百貨公司」的由來嗎?這些我們平日司空見慣的事物,其實早在一百年就已經開始了。乃至於今日生活不可或缺的手機,其實早在日本治理臺灣時期,這種近代通訊技術就已經被廣泛運用在人類實際生活上了。
日治時期台灣民眾的生活,雖不一定波瀾壯闊,卻是面貌豐富且感情滿杯的。「古中作樂-台灣史篇
The podcast currently has 133 episodes available.
有一句成語說:「錙銖必較」,錢的單位雖小卻計較的很清楚,所以在古代買東西是要找錢的,不管是買方還是賣方都算得很清楚,更何況是用銀子買東西。以白銀當貨幣起源很早,戰國時代就有些封國用白銀當貨幣,但沒有流行起來,漢朝則是用銅錢當貨幣,明清兩代主要貨幣有兩種銅錢與白銀。
銀子稱為大錢,用來買大的東西,銅錢又稱通寶,幾乎每個皇帝都有發行通寶、稱為小錢,生活物品用銅錢的機會是比較多的。通常一兩銀子就是很大的面額,縣官一年的年薪不過就是三十幾兩,還要包辦所有開銷。所以過去電視劇裡動不動吃個東西就是一兩二兩銀子,卻只是幾盤小菜,那是很誇張又不合理的事情。
所以銀子重量大的話大概就是買貴重的物品,像是房子珠寶之類的,但也有用銀子買生活物品的時候,這時的銀子就不能太大,也就是所謂的碎銀子。古人在買賣的時候會準備個小秤子,這種小秤子又稱為戥子,可以秤到兩、錢與分的重量大小,有點像是過去中藥店裡秤藥的秤子。用碎銀子買東西時,用戥子秤重量,如果過多就用特製的鋼剪剪銀子。剪銀子還有一個好處就是驗證白銀的成分純不純,有沒有含鉛,確認買賣公不公平。
所以在白銀時代,用銀子買東西找零是很麻煩的事情,用鋼剪剪銀子,用戥子秤銀子才是王道。其實明清兩代雖然是白銀帝國時代,卻也是中國的低薪時代,朱元璋建立明朝後,要求政府官員要清廉不能貪財,他親自制定公務人員的薪資標準,但這套標準太過嚴格,如果照著朱元璋的標準走,就會活得很辛苦,所以明朝貪汙腐敗的事情也就特別多。
清朝沿用明朝制度,為了照顧公務人員生活,雍正皇帝想辦法用火耗歸公的方式從白銀的火耗支出中,累積一筆錢當作養廉金。道光時代白銀因鴉片大量流失,而有了鴉片戰爭,歸根究柢都是因為貿易問題而產生啊。
#每週六更新
#古人大小事
#知古通今
#歷史趣事
-----
Apple|Spotify|Google|KKBOX|Firstory|SoundOn
搜尋訂閱:藝文保育特區
-----
▍教育電臺
▍官網:https://bit.ly/39ISswV
▍Channel+頻道:https://bit.ly/3HgGgSW
▍粉絲團:https://bit.ly/nerpodcastlink
▍線上收聽:https://bit.ly/3cyxBhE
有一句話說:「時間就是金錢」所謂:「一寸光陰一寸金」,「光」指的是太陽光,「陰」則是影子,早在周朝的時候,發明了日晷,用陽光照在日晷上的陰影來制定時間,就這樣制定了一天「十二時辰」,分別用12地支來計時。一個時辰相當於兩個小時,第一小時稱為「初」第二小時稱為「正」。
每一個時辰在日晷上有八個刻度,也就是每個小時有四個刻度,每一個刻度是十五分鐘。電視劇常說的午時三刻,換算成現在說法就是十一點四十五分。在日晷發明以前,老百姓通常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跟著太陽走,日晷發明後就跟著日晷走。當時皇城有報時官,每天早上敲鐘,傍晚打鼓,所有就有成語「暮鼓晨鐘」這句話。
除了皇城敲鐘擊鼓外,唐代的重要街道也有設立街鼓與皇城同步,這是因為唐代實施宵禁,必須讓其他民眾知道時間。到了夜晚就把整夜分為五更,大致上就是從現在的晚上七點到隔天清晨五點的時間,把夜晚分為五更。入夜以後就會有人巡視敲著著梆子與鑼鼓,告訴大家現在是幾更天的時間。宋代以後因取消宵禁,不但有夜市還有豐富的夜生活,類似現代人的生活,報時就更重要了,不過這時的報時人員通常是寺廟裡的僧人,非常特別。
----
主持人:文史作家余遠炫
#每週六更新
#古人大小事
#知古通今
#歷史趣事
-----
Apple|Spotify|Google|KKBOX|Firstory|SoundOn
搜尋訂閱:藝文保育特區
-----
▍教育電臺
▍官網:https://bit.ly/39ISswV
▍Channel+頻道:https://bit.ly/3HgGgSW
▍粉絲團:https://bit.ly/nerpodcastlink
▍線上收聽:https://bit.ly/3cyxBhE
從語言文字的發展角度來看,文字是紀錄語言的工具,也就是說先有語言後有文字,但為何中國會發展出文言文,難怪古人講話也用文言文。其實古人的口語跟書寫的文字是不一樣的,古人講話時是不會講文言文的,但為何會有文言文產生?
原來這跟文字的載具發展有關聯,載具就是紀錄文字的工具,最早的載具是陶器、龜甲、獸骨等物品,必須用雕刻的方式書寫,因為中國文字是象形文字筆劃多,所以在艱困的載具上寫字時,能少寫就少寫,因此發展出一字多義。後來毛筆發明了,載具也從龜甲獸骨青銅石器等變成了竹簡,把竹子削平磨光寫字,然後用皮革串起,成為冊,所以讀書又稱為讀冊,就是這樣來的。
除了用竹簡之外,古人也發現可以書寫在布帛材料上,稱為帛書。而為了方便閱讀,古人還會用小字把書寫在布帛上,稱為巾箱本。東漢蔡倫發明紙之後,要一直到宋朝紙張才普遍應用,唐朝時紙張大都出現在佛經上,多半還是以竹簡布帛為主。
唐朝中期的時候,白居易與元稹推動白話詩運動,也就是作詩的時候要求淺顯易懂,不管是小孩子還是老人家都可以很容易明白詩裡面的意義。這種白話詩其實就是民間常用的口語,從這裡也可以看出古人在平常說話的時後,是不會搖頭晃腦之乎也者矣言哉的用一串文言文講話的。
宋朝紙張盛行,印刷術又非常進步,所以文字的載具有了革命性的變化,寫在紙張上就可以多寫幾個字了,所以口語化的內容也就出現了。平常古人所說的話,也可以不必再省了又省。宋代有一種行業叫做說話,也就是講故事的人,說話的人都有「話本」,這些話本就跟平常講話的方式差不多。
宋代以後話本章回小說就越來越盛行了,明朝的皇帝朱元璋,因為是平民出身,講出來的話也是大白話,但寫出來經過潤飾的文章,就變成文言文了。民國八年的五四運動是傳統文學與現代文學的分水嶺,胡適等人倡導白話文學運動,推動我手寫我口,白話文學成為現代的文學主流。記載文字的載具也又有了新的變化,用鍵盤敲打文字記錄在螢幕上甚至成為影音,成為新世代的流行方式。
----
主持人:文史作家余遠炫、台北市立大學張弘毅教授、新北市新埔國中馮邦彥老師
#每週六更新
#古人大小事
#知古通今
#歷史趣事
-----
Apple|Spotify|Google|KKBOX|Firstory|SoundOn
搜尋訂閱:藝文保育特區
-----
▍教育電臺
▍官網:https://bit.ly/39ISswV
▍Channel+頻道:https://bit.ly/3HgGgSW
▍粉絲團:https://bit.ly/nerpodcastlink
▍線上收聽:https://bit.ly/3cyxBhE
人類社會從遠古時期到母系社會時,但知有母不知有父,進入父系社會而有國家概念之後,戶口就變得很重要。所以在古代非常重視編戶齊民的概念,把民眾組織起來並做成戶口紀錄,同時根據戶口數來當作課稅的標準,所以古代還有特別的行政單位稱為「戶部」,但戶部不只是戶政單位業務,更因稅務關係,相當現在的財經部會。
古代確實就有身分證,但卻不是每個人都有身分證,戰國時代的秦國,因商鞅變法的關係,而有了最早的身分證。用竹板打磨光滑,上面畫著畫像與姓名籍貫等資料、稱為「照身帖」,投宿館舍必須要持有照身帖登記,違反規定就要接受嚴厲處分。商鞅後來因與秦惠文王不合而逃亡,卻因身分問題無法住宿而有作繭自縛的感慨,但商鞅之法在秦國落實生根,對商一來說也是一項莫大的成就。
漢朝制度多延續秦朝,但身分證明卻不是普及到每個人都有,而是具有社會地位的人,才有身分證明。隋朝時官員身分證明用竹簡,唐朝時則用魚符,裝魚符的魚袋則因官員品級有所不同。三品以上用金,三品以下五品以上用銀,六品以下用銅,魚符上顆有官員姓名,任職部門與品級。魚符分成左右兩半,左符放在內庭查驗,右符隨身攜帶,查驗身分核對時必須兩兩相符。
到了武則天時代,就把魚符改成龜符,三品以上官員用金龜,依此類推。我們現代人所講的釣金龜婿典故,就是這樣來的。唐代還把魚符推廣到海外,唐朝留有雄符海外則是雌符。不過宋代把魚符改為腰牌,分為勳、親、文、武、樂五種,材質有象牙、獸骨、木頭之類,牙牌上面除了姓名籍貫品級等基本資料外還有人物特徵,作為辨識。另外還有些特殊行業擁有自己的身分證明,例如僧人的度牒。
現代身分證的原來則是民國25年時,寧夏省主席馬鴻逵受到史記商君列傳啟發,用白布做成居民證,是現代身分證的濫觴。
----
主持人:文史作家余遠炫、台北市立大學張弘毅教授、新北市新埔國中馮邦彥老師
#每週六更新
#古人大小事
#知古通今
#歷史趣事
-----
Apple|Spotify|Google|KKBOX|Firstory|SoundOn
搜尋訂閱:藝文保育特區
-----
▍教育電臺
▍官網:https://bit.ly/39ISswV
▍Channel+頻道:https://bit.ly/3HgGgSW
▍粉絲團:https://bit.ly/nerpodcastlink
▍線上收聽:https://bit.ly/3cyxBhE
電視劇看多了就知道,古人喜歡養信鴿,用信鴿傳送書信,如果你相信那就慘了,因為這是一個錯誤的印象。鴿子只記得自己的巢穴跟訓練的人,他只會飛回自己的巢穴或是訓練他的人手中,另外鴿子在飛行途中常會遇到很多狀況,遇到暴風啦,被老鷹抓啦甚至跑去覓食或是迷路,所以要靠信鴿傳遞緊急消息,只會出現在電視劇裡不會出現在現實生活中,真的有也只能在短距離有限的範圍,不可能出現在長距離精準的位置。
那古代送信不靠鴿子要靠誰呢?當然要靠郵差了。送信還是要由人來親自執行才可靠。現在送信的人稱為郵務士或是郵差,古代則稱為鋪兵或遞兵,原來古時候傳遞軍情是第一要務,親人間的書信往返,通常是由民間另外有專門人員處理,這種民間郵差又稱為長足。處理為了傳送緊急軍情,各地都會設有驛站,讓鋪兵遞兵可以休息。
古代的通信大致上有三種方式,第一種叫「傳」,也就是車遞或是船遞,使用工具車輛或是傳來遞送,第二種叫做「郵」,也就是步遞,用人力徒步傳送。第三種叫做「驛」也就是馬遞,騎著馬傳送訊息。所以「飛鴿傳書」實際上並不存在,就算有也太冒險,把緊急軍情寄託在鴿子上,只能說有創意但是太不實際。
歷史上最有名的郵遞事件,就是岳飛被宋高宗以十二道金牌召回的故事。所謂的12道金牌不是真的金子做成的牌子,而是用在一種緊急軍情的木牌,紅色的木牌上面寫著金黃色的字。然後用馬遞的方式加急傳送,一天要跑600里,稱為金牌急腳遞600里加急,而且宋高宗連下十二道,也就是12個人騎著馬沿著道路一路狂奔到岳飛面前將他召回。
古代送信的人還真辛苦,除了送軍情外,唐玄宗還派車遞驛兵送四川或是嶺南送荔枝要給楊貴妃吃,還要一路注意保鮮。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辛苦了古代的郵差們。
----
主持人:文史作家余遠炫、台北市立大學張弘毅教授、新北市新埔國中馮邦彥老師
#每週六更新
#古人大小事
#知古通今
#歷史趣事
-----
Apple|Spotify|Google|KKBOX|Firstory|SoundOn
搜尋訂閱:藝文保育特區
-----
▍教育電臺
▍官網:https://bit.ly/39ISswV
▍Channel+頻道:https://bit.ly/3HgGgSW
▍粉絲團:https://bit.ly/nerpodcastlink
▍線上收聽:https://bit.ly/3cyxBhE
古代沒有汽車,交通會不會很不方便?其實古時候就有車輛了,從「車」這個象形字就可以看出車子的形狀,有木頭有車輪的工具。黃帝與蚩尤大戰的時候,就發明了指南車,不至於在大霧瀰漫的時候失去方向。而到了夏朝的時候,有一個叫做奚仲的交通官員,在馴服了一匹馬之後,製作了一輛馬車,讓車輛有了革新的變化。現在車輛的動力稱為馬力,馬力強大就跑得快,在古代直接就用馬來展現馬力,用馬來拉車,行的部分沒有問題。
馬車大多時候用在戰爭上,周朝的時候的幾次大戰,因為都在平原上進行,就會用車戰進行,一輛車上有四匹馬三個人,還有幾個步兵跟著。車子的單位叫做乘,國家大小可從這裡看出,有百乘之國,千乘之國,萬乘之國。到了戰國時代,步兵成了作戰的主力,可以用在突襲上,也可在特殊地形上發揮效果。
而為了要行車順利,讓軍事行動更快速便利,所以秦始皇在統一天下之後建立了驛道,秦始皇出巡的車子要六匹馬來拉,所以驛道就要蓋的很寬敞,可以在最短時間內迅速到達。而皇家的車子不但講究氣派,而且種類繁多,大致上來說有五種的車輛。路車(輅車)是天子乘坐的車,有傘蓋、帷幔。 據《周禮》上說,王有五路:玉路(祭祀用的)、金路(招待客人會同諸侯賓客)、象路(視朝用車)、革路(征伐用)、木路(田獵用),五路車都有12乘副車。
先秦時,貴族一般還擁有「田車」,就是打獵時的代步工具。這種車用四匹膘肥體壯的馬牽拉,「馬力」十足。另有一種「輶車」,這是一種輕車,帶帷幕,供王的使臣乘坐。先秦時人乘車有嚴格的等級制度,不同階層用不同的車子,侯、卿、大夫、士、庶人乘坐的車子,分別叫夏篆、夏縵、墨車、棧車、役車。到了漢代民間開始使用驢車,民間出行,更多使用的是馬車,秦漢時用於載人的馬車,有轎式和敞篷式兩種,轎式馬車的車廂是封閉的,跑長途一般都坐這種車。
秦漢民間交通用車中,最值得注意的是出現了驢車、騾馬車。漢獻帝劉協出行乘坐牛車,魏晉南北朝時期出現羊車,魏晉南北朝時,乘坐牛車最為時髦。
----
主持人:文史作家余遠炫、台北市立大學張弘毅教授、新北市新埔國中馮邦彥老師
#每週六更新
#古人大小事
#知古通今
#歷史趣事
-----
Apple|Spotify|Google|KKBOX|Firstory|SoundOn
搜尋訂閱:藝文保育特區
-----
▍教育電臺
▍官網:https://bit.ly/39ISswV
▍Channel+頻道:https://bit.ly/3HgGgSW
▍粉絲團:https://bit.ly/nerpodcastlink
▍線上收聽:https://bit.ly/3cyxBhE
古代雖然沒有插電的冰箱,但實際上還是會使用冰來保存食物或是消暑。在古代周朝的時候就會派專門人員冬天的時候去採冰,並且將來存放在冰窖裡面,等到要拿來使用時大概有三分之一的量會融化掉,古代還有一種類似冰箱的設備叫做冰鑒用來保存食物新鮮度。
但採冰或是使用不插電的冰鑒,這些事情多半都是皇宮貴族才能享有的,一般平民是享受不到冰鎮食與飲料的。所以要保存食物,就要把食物中的水分處理掉,肉類食物則用鹽份醃漬,保存食物的鮮度。因此民間的保鮮方式就顯得多樣,包括風乾、醃漬、乾燥、密封、窖藏等方式,希望能保留食物的新鮮美味,甚至創造出更獨特的美味。
風乾處理的包括蔬菜跟肉類,有時也會用煙燻的方式保持肉類的鮮度。冬天的時候蔬菜缺乏,這時候醃漬蔬菜就顯得非常重用,而這些醃漬物,其實也非常的可口,但現代人重視養生醃漬物鹽分太高,要特別小心忌口不要吃太多。醃製的肉類花樣就更多,有些火腿臘肉香腸甚至魚類,經過醃製之後別有風味,吃起來格外不同。
另外密封的方式也是民間常用的方式,也就是把蔬菜或是水果之類的,並加一點糖裝進容器裡,將他密封起來。這種做法,可以讓容器中的二氧化碳增加,氧氣減少,抑制食物的腐敗達到保存的效果。乾燥法則是夠過日曬的方式讓食物脫去水分,達到保存效果。另外還有窖藏法,把食物儲藏在地窖裡保鮮,通常窖藏的食物都會比較大量,窖藏的地點水氣與溼氣不能太重,通常窖藏的地方二氧化碳多過氧氣,較適合食物的保存。但如果水氣過多不適合窖藏的時候就會改用倉儲的方式。
秦朝宰相李斯曾在倉儲中見過肥大的老鼠,又在廁所中看見瘦弱的老鼠,看了以後很有感觸,決定要當倉儲中的老鼠,改變自己的命運。老鼠要是知道自己竟然改變了一個人,不知會有怎樣的想法。
----
主持人:文史作家余遠炫、台北市立大學張弘毅教授、新北市新埔國中馮邦彥老師
----
#每週六更新
#古人大小事
#知古通今
#歷史趣事
-----
Apple|Spotify|Google|KKBOX|Firstory|SoundOn
搜尋訂閱:藝文保育特區
-----
▍教育電臺
▍官網:https://bit.ly/39ISswV
▍Channel+頻道:https://bit.ly/3HgGgSW
▍粉絲團:https://bit.ly/nerpodcastlink
▍線上收聽:https://bit.ly/3cyxBhE
古時候有沒有廁所啊?當然有啦,有一句講來難聽的話叫做:占著茅坑不拉屎,這個茅坑就是我們所說的廁所,但是很天然沒有門沒有沖水馬桶,古時候的人用茅草與竹子簡單搭個棚子遮一下。春秋時代齊國的君主齊景公去上廁所的時候竟然掉進茅坑裡淹死。他算是歷史上死在廁所裡的第一個君主。
到了漢朝的時候茅坑的位置稍微變高一點,設在宅院的後方,茅坑的下面是豬圈,人的排泄物與豬的排泄物相混,稱為圂廁。這種廁所可以有效節省空間,人與豬排泄物混合可以做肥料。缺點則是豬吃了人的排泄物可能會引發疾病。
上廁所總要擦屁股保持衛生,但紙張是東漢時代發明改良的物品,一直到宋代才流行的產物,想使用柔軟潔白的衛生紙,還是近代以後的事情,只有少數奢華的家族會使用紙張擦拭。可見得在古代,用紙擦拭屁股,是一件不得了的大事情。那用甚麼擦屁股,古代的人曾經用扁平的石頭,光滑的竹片,大片的葉子,或是用水清洗,也有講究的人用布甚至用絲織品擦屁股。
古人後來又發明了上廁所用的工具,這種工具叫做馬桶。坐在馬桶上舒暢一下然後把馬桶的糞便倒到糞桶上,再由專門收運的人把糞桶做處理。馬桶一開始叫做「虎子」,做成老虎的樣子,在老虎頭上灑尿潑糞代表一種精神勝利。到了唐朝的時候把虎子改名叫馬子,因為唐朝開國皇帝李淵的父親叫做李虎,古代對帝王有避諱的習慣,所以虎子成了馬子。
所以如果你介紹女朋友給古人聽然後說這是我的馬子,古人會以為她是你的馬桶。馬子又成為馬桶,受到民眾的歡迎。到處收馬桶的清潔人員在唐朝時稱為「傾腳工」,挨家挨戶收集糞便然後做成肥料賣到農村。在宋朝這一個行業有一定的市場規模,競爭還十分激烈,更有位爭奪經營權打上官司的。
抽水馬桶出現後這種收馬桶的習俗這產生了改變了,古代的廁所想來還真不容易啊。
----
主持人:文史作家余遠炫、台北市立大學張弘毅教授、新北市新埔國中馮邦彥老師
#每週六更新
#古人大小事
#知古通今
#歷史趣事
-----
Apple|Spotify|Google|KKBOX|Firstory|SoundOn
搜尋訂閱:藝文保育特區
-----
▍教育電臺
▍官網:https://bit.ly/39ISswV
▍Channel+頻道:https://bit.ly/3HgGgSW
▍粉絲團:https://bit.ly/nerpodcastlink
▍線上收聽:https://bit.ly/3cyxBhE
美是人類的天性,不管是男生還是女生,總是希望自己漂亮或是帥氣。愛美是不分國籍不分中外不分古今的,只是要看對美的定義是什麼。像在中國春秋戰國時期,楚王愛細腰,喜歡腰很瘦細的女生,所以當時女子就流行細腰。南唐李後主欣賞一個名叫窅娘的跳舞姑娘,因為她的腳比較小,民間竟然就因此慢慢盛行裹小腳,裹小腳竟然變成一種時尚文化,讓女生飽受痛苦折磨,所謂小腳一雙眼淚一缸。一直到民國成立以後才慢慢擺脫小腳文化。
小腳折磨人但還不至於不要命,清朝入關以後嚴格要求滿人女子不許裹小腳,但皇帝的後宮還是有漢人女子的。有一個外國傳教士就曾對法國國王說,康熙皇帝的後宮有一個走路跑步姿態很奇怪,應該是殘障人士的女子,他們怪模怪樣的追著皇帝,皇帝還笑得很開心。這些外國傳教士眼中的殘障人士正是康熙後宮裡的裹小腳漢人女子
小腳其實是宋朝以後發展出來的變態美,宋朝之前的女子們,最喜歡在臉上動手腳,類似我們現在的美肌美白瘦小臉。怎麼做到的,就是靠化妝了。唐代的女生會在臉上撲粉,這個粉本來是用粱米或粟米去掏洗曬乾做成的,缺點是遇到熱有時會凝固在臉上,不好看。後來就改用鉛,鉛是有毒的物品,把鉛粉和其他豆粉香料混和,可以讓皮膚變白變光滑,但使用久了皮膚就會變差甚至造成鉛中毒死亡。古人有一句話說「洗盡鉛華」,本意就是把臉上的含鉛粉末洗乾淨。
除了粉餅外還有胭脂,古代的胭脂多半是從植物中提煉出來的,稱為紅蘭花,可以做為腮紅或口紅。漢朝的霍去病攻打匈奴奪取盛產製作胭脂植物的焉支山時,就曾傷心的說:「奪我焉支山,使我婦女無顏色」。而在十六世紀大航海時代發現了一種叫胭脂蟲的生物,就從胭脂蟲中提煉,當成食用色素或是化妝品了。所以紅樓夢裡喜歡吃胭脂的賈寶玉,吃的可能就是滿嘴的胭脂蟲。
古人愛美不要命,夠嗆的吧
----
主持人:文史作家余遠炫、台北市立大學張弘毅教授、新北市新埔國中馮邦彥老師
----
#每週六更新
#古人大小事
#知古通今
#歷史趣事
-----
Apple|Spotify|Google|KKBOX|Firstory|SoundOn
搜尋訂閱:藝文保育特區
-----
▍教育電臺
▍官網:https://bit.ly/39ISswV
▍Channel+頻道:https://bit.ly/3HgGgSW
▍粉絲團:https://bit.ly/nerpodcastlink
▍線上收聽:https://bit.ly/3cyxBhE
現代人刷牙有牙膏、牙粉,牙刷有軟毛硬毛,有傳統也有電動牙刷,早晚口腔清潔讓一整天充滿活力清新。那古人刷牙嗎?詩經上有一句形容美女的牙齒叫做「齒如瓠犀」,牙齒潔白的就像葫蘆子一樣。從這裡就可以知道古人是很重視牙齒清潔衛生的。
古人也會刷牙,不過當時的說法叫做「漱口」,禮記裡面記載洗臉漱口的時間.天亮了公雞叫了,就要準備洗臉漱口了,漱口時要用鹽水,鹽有殺菌消炎的作用,並且預防牙齦出血牙周病。想想看海裡面的魚,從來就不曾刷過牙,但牙齒卻潔白健康,原因就是海水裡面含有鹽。
漱口的成分也不只有鹽水而已,古人還會加入其他像是明礬水、橄欖之類的讓口氣芬芳牙齒潔白。到了唐代就有了意義上的牙刷出現。佛教傳入中國後,大約在隋唐時代也傳了「揩指法」揩就是猜擦抹的意思,原來釋迦牟尼佛向弟子講道時,發現弟子的口臭嚴重,於是教導他們採取楊樹的樹枝,用牙齒把楊枝枝頭咬軟,然後塗上藥粉,擦拭牙齒,這樣就可以避免口臭,保護牙齒。
揩指法傳入中國後,在寺廟裡盛行,民間大多還是以漱口為主,真正使用牙刷則是在宋朝時開始。當時牙刷稱為牙刷子,跟現代的牙刷幾乎沒有多大差別,只是刷毛不一樣,有的用馬尾上的毛也有用豬毛當刷子。牙膏或牙粉都有,宋代時還有賣牙刷與牙膏的專門店產生。牙膏與牙粉多半是從中藥植物提煉出來的,宋代的古人用牙刷子沾牙膏刷牙,然後準備鹽水漱口,保護牙齒。
送人還發明一種牙刷牙膏兩用型的稱為牙香籌的物品,牙膏固定在牙刷上,刷牙工作一次搞定,是外出旅行或遊學時使用的最佳物品。紅樓夢中寫賈寶玉刷牙,還會用鹽塗抹牙齒,可見得古人相當重視潔牙。後來中國牙刷與牙膏傳到歐洲,受到歐洲人士的喜愛,只是價格並不便宜,歐洲人以尼龍取代動物的毛,也降低牙刷牙膏的價格。
----
主持人:文史作家余遠炫、台北市立大學張弘毅教授、新北市新埔國中馮邦彥老師
#每週六更新
#古人大小事
#知古通今
#歷史趣事
-----
Apple|Spotify|Google|KKBOX|Firstory|SoundOn
搜尋訂閱:藝文保育特區
-----
▍教育電臺
▍官網:https://bit.ly/39ISswV
▍Channel+頻道:https://bit.ly/3HgGgSW
▍粉絲團:https://bit.ly/nerpodcastlink
▍線上收聽:https://bit.ly/3cyxBhE
The podcast currently has 133 episodes available.
176 Listeners
44 Listeners
35 Listeners
21 Listeners
62 Listeners
116 Listeners
339 Listeners
153 Listeners
0 Listeners
25 Listeners
18 Listeners
93 Listeners
12 Listeners
0 Listeners
37 Listen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