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ign up to save your podcasts
Or
【本节目由中信出版·大方出品,JustPod制作】
从《半生缘》《色戒》《第一炉香》等小说的影视改编,到网上流传的各种“张式金句”,张爱玲灿烂的前半生一直为人们津津乐道。1955年,张爱玲只身离港赴美,由此开始了她长达40年的异国生涯,尽管张爱玲后半生笔耕不辍,创作了数部英文长篇,但始终未能被美国文坛所接受,《雷峰塔》《易经》《小团圆》更是在她离世后才得以出版,进入读者视野。
学者王德威曾在一篇文章中写道,张爱玲用后半生的时间去重写、改写前半生,给过去的生命投注不同的眼光与诠释。我们应该如何看待张爱玲的中晚期写作?她是一个怎样的英文作家?这些英文作品为何在美国遇冷?在英文写作上,张爱玲有着怎样的矛盾与坚持?当时美国的亚裔文学生态如何? 我们又如何理解张爱玲作品和旅居生活之间的联系?
“她的前半生借别人的故事来讲自己的故事,后半生却在另一种语言中获得了新的自由,用更直白的方式书写自己的人生。”张爱玲100周年诞辰的当天,跳岛FM三地连线,录制了这期特别节目——在纽约的中英双语写作者钟娜,在柏林的青年作家、诗人春树,以及目前在上海的哈佛大学比较文学系博士资格候选人陈芳代,一起回顾张爱玲在美国的写作和生活,聊聊她作为双语作家的多面性和丰富性,还有她冷眼观世之下的内心独白。
微信添加跳岛FM助手(ID:TDFMZS)进入听众群,欢迎与我们交流。
【主持】
钟娜,中英双语写作者,译者。小说、评论散见《上海文学》、The Literary Hub等,译有《聊天记录》《正常人》《我们所失去的,我们所抛下的》。
【嘉宾】
春树,中国当代作家、诗人。代表作《北京娃娃》《乳牙》。
陈芳代,学者、译者,哈佛大学比较文学系博士在读,译有《文字的力量》。
【时间轴】
03:24 作为英文作品读者的张爱玲,喜欢亨利·詹姆斯的《丛林猛兽》——讽刺、宿命感的张式故事
07:00 张爱玲在香港写的英文小说《秧歌》:有张式的“恶”和“冷”,且比她写上海故事和香港故事的色彩更“淡”
12:36 1955年张爱玲赴美,参加麦道伟文艺营(MacDowell Colony),试图成为在美国找到“土壤”的新生英文作家
14:42 张爱玲在美国写作的矛盾与坚持:迫于生计,请求夏志清联系更多出版商;即使作品遇冷,也不迎合美国对东方想象
15:10 张爱玲在美国时的亚裔文学生态:所有亚裔作家“一锅炖”,越迎合市场口味越能出头
22:06 张爱玲的英语写作端正又“别扭”,讲求文字的灵性和优雅
23:50 用英文写作也许是张爱玲在对母语、母国、母亲的“丧失”中寻求的归属和救赎
24:37美国学生为什么喜欢《封锁》:张爱玲的作品跨越语言、文化和时代
26:55 围绕《少帅》的争议:夏志清的对题材的反对,以及大时代背景与幽微人性之间的难以调和
29:30 被退稿的《北地胭脂》:“缺乏救赎感”、“令人反感的角色”体现的不仅是张爱玲写作的局限,还有美国出版业的局限
33:27 自传作品《雷峰塔》《易经》和《小团圆》:与托尼·莫里森类似,张爱玲重写自己的过往,回望和反刍历史时代和家庭关系
36:21 张爱玲晚年为何离群索居?晚期作品和现实生活之间有怎样的联系?
45:00 童年的冷清、成年后的动荡:张爱玲是地理、政治以及心理上的“流亡者”
【节目中提到的书】
《秧歌》 张爱玲 著
《赤地之恋》 张爱玲 著
《金锁记》 张爱玲 著
《怨女》 张爱玲 著
《雷峰塔》 张爱玲 著
《易经》 张爱玲 著
《小团圆》 张爱玲 著
《少帅》 张爱玲 著
《张爱玲文集》 张爱玲 著
《倾城之恋》 张爱玲 著
《流言》 张爱玲 著
《宠儿》 [美]托妮•莫里森 著
《张爱玲给我的信件》 夏志清 著
【本期嘉宾分享图书】
《你一生的故事》[美]特德•姜 著
《那些写诗的80后》春树、李勋阳、宋壮壮 编选
【音乐】
片头 - Public Poet/上海复兴方案
片尾 - There and Then/上海复兴方案
【视觉设计】孙晓曦
【制作总监】王若弛
【收听方式】
你可以在小宇宙App、网易云音乐、喜马拉雅、蜻蜓FM、荔枝FM、轻芒小程序,以及Apple Podcasts、Castro、Pocket Casts等泛用型播客客户端上找到我们,订阅收听「跳岛FM」。
【联系我们】
微信公众号:跳岛FM
微博@跳岛FM
4.6
5555 ratings
【本节目由中信出版·大方出品,JustPod制作】
从《半生缘》《色戒》《第一炉香》等小说的影视改编,到网上流传的各种“张式金句”,张爱玲灿烂的前半生一直为人们津津乐道。1955年,张爱玲只身离港赴美,由此开始了她长达40年的异国生涯,尽管张爱玲后半生笔耕不辍,创作了数部英文长篇,但始终未能被美国文坛所接受,《雷峰塔》《易经》《小团圆》更是在她离世后才得以出版,进入读者视野。
学者王德威曾在一篇文章中写道,张爱玲用后半生的时间去重写、改写前半生,给过去的生命投注不同的眼光与诠释。我们应该如何看待张爱玲的中晚期写作?她是一个怎样的英文作家?这些英文作品为何在美国遇冷?在英文写作上,张爱玲有着怎样的矛盾与坚持?当时美国的亚裔文学生态如何? 我们又如何理解张爱玲作品和旅居生活之间的联系?
“她的前半生借别人的故事来讲自己的故事,后半生却在另一种语言中获得了新的自由,用更直白的方式书写自己的人生。”张爱玲100周年诞辰的当天,跳岛FM三地连线,录制了这期特别节目——在纽约的中英双语写作者钟娜,在柏林的青年作家、诗人春树,以及目前在上海的哈佛大学比较文学系博士资格候选人陈芳代,一起回顾张爱玲在美国的写作和生活,聊聊她作为双语作家的多面性和丰富性,还有她冷眼观世之下的内心独白。
微信添加跳岛FM助手(ID:TDFMZS)进入听众群,欢迎与我们交流。
【主持】
钟娜,中英双语写作者,译者。小说、评论散见《上海文学》、The Literary Hub等,译有《聊天记录》《正常人》《我们所失去的,我们所抛下的》。
【嘉宾】
春树,中国当代作家、诗人。代表作《北京娃娃》《乳牙》。
陈芳代,学者、译者,哈佛大学比较文学系博士在读,译有《文字的力量》。
【时间轴】
03:24 作为英文作品读者的张爱玲,喜欢亨利·詹姆斯的《丛林猛兽》——讽刺、宿命感的张式故事
07:00 张爱玲在香港写的英文小说《秧歌》:有张式的“恶”和“冷”,且比她写上海故事和香港故事的色彩更“淡”
12:36 1955年张爱玲赴美,参加麦道伟文艺营(MacDowell Colony),试图成为在美国找到“土壤”的新生英文作家
14:42 张爱玲在美国写作的矛盾与坚持:迫于生计,请求夏志清联系更多出版商;即使作品遇冷,也不迎合美国对东方想象
15:10 张爱玲在美国时的亚裔文学生态:所有亚裔作家“一锅炖”,越迎合市场口味越能出头
22:06 张爱玲的英语写作端正又“别扭”,讲求文字的灵性和优雅
23:50 用英文写作也许是张爱玲在对母语、母国、母亲的“丧失”中寻求的归属和救赎
24:37美国学生为什么喜欢《封锁》:张爱玲的作品跨越语言、文化和时代
26:55 围绕《少帅》的争议:夏志清的对题材的反对,以及大时代背景与幽微人性之间的难以调和
29:30 被退稿的《北地胭脂》:“缺乏救赎感”、“令人反感的角色”体现的不仅是张爱玲写作的局限,还有美国出版业的局限
33:27 自传作品《雷峰塔》《易经》和《小团圆》:与托尼·莫里森类似,张爱玲重写自己的过往,回望和反刍历史时代和家庭关系
36:21 张爱玲晚年为何离群索居?晚期作品和现实生活之间有怎样的联系?
45:00 童年的冷清、成年后的动荡:张爱玲是地理、政治以及心理上的“流亡者”
【节目中提到的书】
《秧歌》 张爱玲 著
《赤地之恋》 张爱玲 著
《金锁记》 张爱玲 著
《怨女》 张爱玲 著
《雷峰塔》 张爱玲 著
《易经》 张爱玲 著
《小团圆》 张爱玲 著
《少帅》 张爱玲 著
《张爱玲文集》 张爱玲 著
《倾城之恋》 张爱玲 著
《流言》 张爱玲 著
《宠儿》 [美]托妮•莫里森 著
《张爱玲给我的信件》 夏志清 著
【本期嘉宾分享图书】
《你一生的故事》[美]特德•姜 著
《那些写诗的80后》春树、李勋阳、宋壮壮 编选
【音乐】
片头 - Public Poet/上海复兴方案
片尾 - There and Then/上海复兴方案
【视觉设计】孙晓曦
【制作总监】王若弛
【收听方式】
你可以在小宇宙App、网易云音乐、喜马拉雅、蜻蜓FM、荔枝FM、轻芒小程序,以及Apple Podcasts、Castro、Pocket Casts等泛用型播客客户端上找到我们,订阅收听「跳岛FM」。
【联系我们】
微信公众号:跳岛FM
微博@跳岛FM
449 Listeners
320 Listeners
106 Listeners
53 Listeners
26 Listeners
255 Listeners
45 Listeners
459 Listeners
163 Listeners
206 Listeners
24 Listeners
20 Listeners
130 Listeners
29 Listeners
260 Listeners
48 Listeners
202 Listeners
153 Listeners
299 Listeners
38 Listeners
220 Listen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