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ign up to save your podcasts
Or
18世纪欧洲精神文化的主导力量是启蒙运动。这个运动的核心诉求是要以理性的光明照彻愚信的黑暗,昭示人类自由与进步的广阔前景。巴黎震响的雷声传遍欧洲,传到日耳曼闭塞的城乡。波罗的海旁的小城哥尼斯堡奇迹般的出现了三位人物,他们呼应遥远的雷声,同时也体会和反思这震荡。由此,哥尼斯堡成为孕育德国浪漫主义运动的丰饶之地。
问:哥尼斯堡这个名字现在已不大被人提起。
答:是的,但在文化史的意义上这是个悲剧。哥尼斯堡原来是东普鲁士的首府,1701年,霍亨索伦家族的斐特列三世在哥尼斯堡加冕,成为普鲁士王国的斐特列一世,哥尼斯堡则成为普鲁士王国的一部分。二次世界大战中,苏联红军占领了哥尼斯堡,并迫使英美在波斯坦协定中将哥尼斯堡划归苏联,因为斯大林渴望在波罗地海拥有港口,所以,乘德国战败之机,占据了这座历史名城,改名为加里宁格勒。所以现在的世界版图中哥尼斯堡已不复存在。但它却是我们谈及欧洲文化,特别是谈起德国思想时绕不开的一座城市。1742年4月22日,康德诞生在哥尼斯堡。他一生没有离开过这座城市,但他所带来的哲学震撼至今不绝。1730年8月27日,哈曼也出生在哥尼斯堡。这个被人称为“北方巫师”的思想家是德国浪漫主运动的精神来源之一。1762年,年满18岁的赫尔德进入哥尼斯堡大学 ,成了康德的学生,而他被人称作德国浪漫主义运动的教父。这三位大哲在哥尼斯堡结下了不解之缘。他们亦师亦友,既是思想上的同道,又是激烈争辩的对手。首先,他们都是启蒙运动的响应者,随后,赫尔德和哈曼成为启蒙运动的反思和批评者。正是他们的反思和批评,启发了德国青年一代思想家、诗人掀起了浪漫主义运动的浪潮。康德以最精辟明确的措辞定义了什么是启蒙,这是法国启蒙哲人没有完成的工作。
问:康德对德国浪漫主义也有影响?
答:是的,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家乔治·米德的名著《19世纪的思想运动》,用五个章节讨论浪漫主义。他把康德哲学当作“浪漫主义的背景”,把费希特、谢林、黑格尔都归入浪漫主义运动,称他们为“浪漫主义哲学家”,而称康德为“革命的哲学家”。这是因为康德哲学的三个构成部分,也就是“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和“判断力批判”彻底划定了理性的限度,颁布了道德的绝对律令,宣布了审美之为自由的国度。在米德看来,浪漫主义实际上是沿着康德的哲学路径走的,因为康德已经揭示出了理性的限度,并通过道德上的绝对律令,赋予人以自由选择的意志,又分析了审美活动中的“无目的的合目的性”,揭示了人可以进入一个不受功利影响的自由的领域。
问:对浪漫主义运动的参与者而言,似乎道德律令和审美活动更直接影响到他们的创作。
答:从表面上看确实如此,其实,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中对理性本身的探究比起启蒙哲人的论证要深入得多。德国浪漫主义的研究者曼弗雷德·弗兰克指出:“人们在提到这部著作时,常常忽略了这部著作不仅达到了纯粹理性主义的顶峰,而且也宣告了忽视自身界限和局限性的理性的终结。”而对理性的怀疑恰恰是浪漫主义跨出的第一步。当然,道德问题是浪漫主义者极为关注的问题,康德提出的道德的“绝对律令”几乎成为探讨道德问题的出发点和理论框架。道德上的绝对律令在康德那里可以归结为两项绝不容许违背的原则,其一,道德律如同真理,必须是普遍的,你认为是善的,在他人也一定会如此认为,同样,你觉得是恶的,对他人而言也必恶。简单说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其二,人是目的,每个人为人处世必须以人的利益、幸福、尊严为目的,同样,一切社会治理,国家决策的出发点必须是以每个人的福祗为目的。这意味着统治者不能把人当做谋求一己之私的手段。不能把人当作齿轮和螺丝钉。浪漫主义者极力反对人的零件化、工具化、非人化。
问:“无目的的合目的性”可是康德美学的核心概念啊。
答:是的,这个命题有点复杂,但说到浪漫主义的创造活动都离不开这条原则,它像一张无形的网,几乎包容了浪漫主义的信奉者,追随者所探究的所有命题。我们现在先解释一下康德的“无目的的合目的性”。这个命题的实质是揭示出人在面对客观对象时感受与判断的非实用维度,也就是审美的维度。在所谓审美活动中,“审”是行动,“美”是对象。“审”这个字意味着关照,沉思,体悟,当这一系列心理活动投射到大自然中,幽林风草,高山峻岭,翰海长空,繁星朗月,使你感受到身心愉悦,甚至达到心魂震撼的高峰体验,这就是美的感受。同样,面对一件艺术品,一只希腊陶罐,一块神庙残片,一副绘画,一曲美歌,你也会有“好美啊”这样的感叹。在这种状态下,你与你所面对的物品之间没有实用与功利的目的,却达到了主客体神魂颠倒的融合共鸣,实现了极致的愉悦与幸福的目的,这就是“无目的的合目的性”。一朵花当做植物学的对象时,它的目的是授粉,采蜜,分孽,这是花的效用目的。但当你见到它绽放于绿茵之上,其优美的造型线条在微风中摇曳,芳香四溢,你不会以任何功利的目的估价它,而只是感受它带给你的心醉神迷 。这就是花作为美的“无目的的合目的性”。再深究一步,我们现实生活中有着太多的目的,甚至一件艺术品在画商眼中也是实现“有目的的合目的性”的工具。你可以将它当作一件财产收藏,当作一件商品拍卖,这时,艺术品只是一件有实用目的的客体。一处风景优美之地,在开发商眼中也只是一块可供开发的地皮,碾路机、挖掘机、打桩机在这块美丽的风景之上肆意蹂躏,最终建成一片房产,实现了“有目的的合目的性”,但这和审美无关。康德所论的“无目的的合目的性”是人不以利害与占有的眼光与世界相处,是心灵与感受沐浴在美的家园,是另一类价值,自由价值的实现。
问:这不正是浪漫主义者要构建“诗的世界”的依据吗?
答:你提前说出了这句话,但我们先要按下不表。所以米德把康德的学说当作浪漫主义运动的背景是有道理的,这也是哥尼斯堡的奇迹之一。用米德的话总结就是:“正如康德指出的,我们对有生命事物的整个理解,我们对美的事物,对艺术的整个理解,都暗含着目的。有一种规定性的目标,在我们对世界的把握中,有某个东西是超越了科学展示给我们的这个世界的秩序的。” 对这一点的探索是由哥尼斯堡的另一智者赫尔德推向深入的 。
5
33 ratings
18世纪欧洲精神文化的主导力量是启蒙运动。这个运动的核心诉求是要以理性的光明照彻愚信的黑暗,昭示人类自由与进步的广阔前景。巴黎震响的雷声传遍欧洲,传到日耳曼闭塞的城乡。波罗的海旁的小城哥尼斯堡奇迹般的出现了三位人物,他们呼应遥远的雷声,同时也体会和反思这震荡。由此,哥尼斯堡成为孕育德国浪漫主义运动的丰饶之地。
问:哥尼斯堡这个名字现在已不大被人提起。
答:是的,但在文化史的意义上这是个悲剧。哥尼斯堡原来是东普鲁士的首府,1701年,霍亨索伦家族的斐特列三世在哥尼斯堡加冕,成为普鲁士王国的斐特列一世,哥尼斯堡则成为普鲁士王国的一部分。二次世界大战中,苏联红军占领了哥尼斯堡,并迫使英美在波斯坦协定中将哥尼斯堡划归苏联,因为斯大林渴望在波罗地海拥有港口,所以,乘德国战败之机,占据了这座历史名城,改名为加里宁格勒。所以现在的世界版图中哥尼斯堡已不复存在。但它却是我们谈及欧洲文化,特别是谈起德国思想时绕不开的一座城市。1742年4月22日,康德诞生在哥尼斯堡。他一生没有离开过这座城市,但他所带来的哲学震撼至今不绝。1730年8月27日,哈曼也出生在哥尼斯堡。这个被人称为“北方巫师”的思想家是德国浪漫主运动的精神来源之一。1762年,年满18岁的赫尔德进入哥尼斯堡大学 ,成了康德的学生,而他被人称作德国浪漫主义运动的教父。这三位大哲在哥尼斯堡结下了不解之缘。他们亦师亦友,既是思想上的同道,又是激烈争辩的对手。首先,他们都是启蒙运动的响应者,随后,赫尔德和哈曼成为启蒙运动的反思和批评者。正是他们的反思和批评,启发了德国青年一代思想家、诗人掀起了浪漫主义运动的浪潮。康德以最精辟明确的措辞定义了什么是启蒙,这是法国启蒙哲人没有完成的工作。
问:康德对德国浪漫主义也有影响?
答:是的,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家乔治·米德的名著《19世纪的思想运动》,用五个章节讨论浪漫主义。他把康德哲学当作“浪漫主义的背景”,把费希特、谢林、黑格尔都归入浪漫主义运动,称他们为“浪漫主义哲学家”,而称康德为“革命的哲学家”。这是因为康德哲学的三个构成部分,也就是“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和“判断力批判”彻底划定了理性的限度,颁布了道德的绝对律令,宣布了审美之为自由的国度。在米德看来,浪漫主义实际上是沿着康德的哲学路径走的,因为康德已经揭示出了理性的限度,并通过道德上的绝对律令,赋予人以自由选择的意志,又分析了审美活动中的“无目的的合目的性”,揭示了人可以进入一个不受功利影响的自由的领域。
问:对浪漫主义运动的参与者而言,似乎道德律令和审美活动更直接影响到他们的创作。
答:从表面上看确实如此,其实,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中对理性本身的探究比起启蒙哲人的论证要深入得多。德国浪漫主义的研究者曼弗雷德·弗兰克指出:“人们在提到这部著作时,常常忽略了这部著作不仅达到了纯粹理性主义的顶峰,而且也宣告了忽视自身界限和局限性的理性的终结。”而对理性的怀疑恰恰是浪漫主义跨出的第一步。当然,道德问题是浪漫主义者极为关注的问题,康德提出的道德的“绝对律令”几乎成为探讨道德问题的出发点和理论框架。道德上的绝对律令在康德那里可以归结为两项绝不容许违背的原则,其一,道德律如同真理,必须是普遍的,你认为是善的,在他人也一定会如此认为,同样,你觉得是恶的,对他人而言也必恶。简单说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其二,人是目的,每个人为人处世必须以人的利益、幸福、尊严为目的,同样,一切社会治理,国家决策的出发点必须是以每个人的福祗为目的。这意味着统治者不能把人当做谋求一己之私的手段。不能把人当作齿轮和螺丝钉。浪漫主义者极力反对人的零件化、工具化、非人化。
问:“无目的的合目的性”可是康德美学的核心概念啊。
答:是的,这个命题有点复杂,但说到浪漫主义的创造活动都离不开这条原则,它像一张无形的网,几乎包容了浪漫主义的信奉者,追随者所探究的所有命题。我们现在先解释一下康德的“无目的的合目的性”。这个命题的实质是揭示出人在面对客观对象时感受与判断的非实用维度,也就是审美的维度。在所谓审美活动中,“审”是行动,“美”是对象。“审”这个字意味着关照,沉思,体悟,当这一系列心理活动投射到大自然中,幽林风草,高山峻岭,翰海长空,繁星朗月,使你感受到身心愉悦,甚至达到心魂震撼的高峰体验,这就是美的感受。同样,面对一件艺术品,一只希腊陶罐,一块神庙残片,一副绘画,一曲美歌,你也会有“好美啊”这样的感叹。在这种状态下,你与你所面对的物品之间没有实用与功利的目的,却达到了主客体神魂颠倒的融合共鸣,实现了极致的愉悦与幸福的目的,这就是“无目的的合目的性”。一朵花当做植物学的对象时,它的目的是授粉,采蜜,分孽,这是花的效用目的。但当你见到它绽放于绿茵之上,其优美的造型线条在微风中摇曳,芳香四溢,你不会以任何功利的目的估价它,而只是感受它带给你的心醉神迷 。这就是花作为美的“无目的的合目的性”。再深究一步,我们现实生活中有着太多的目的,甚至一件艺术品在画商眼中也是实现“有目的的合目的性”的工具。你可以将它当作一件财产收藏,当作一件商品拍卖,这时,艺术品只是一件有实用目的的客体。一处风景优美之地,在开发商眼中也只是一块可供开发的地皮,碾路机、挖掘机、打桩机在这块美丽的风景之上肆意蹂躏,最终建成一片房产,实现了“有目的的合目的性”,但这和审美无关。康德所论的“无目的的合目的性”是人不以利害与占有的眼光与世界相处,是心灵与感受沐浴在美的家园,是另一类价值,自由价值的实现。
问:这不正是浪漫主义者要构建“诗的世界”的依据吗?
答:你提前说出了这句话,但我们先要按下不表。所以米德把康德的学说当作浪漫主义运动的背景是有道理的,这也是哥尼斯堡的奇迹之一。用米德的话总结就是:“正如康德指出的,我们对有生命事物的整个理解,我们对美的事物,对艺术的整个理解,都暗含着目的。有一种规定性的目标,在我们对世界的把握中,有某个东西是超越了科学展示给我们的这个世界的秩序的。” 对这一点的探索是由哥尼斯堡的另一智者赫尔德推向深入的 。
7,655 Listeners
19 Listeners
49 Listeners
929 Listeners
190 Listeners
459 Listeners
3 Listeners
0 Listeners
5 Listeners
0 Listeners
5 Listeners
7 Listeners
22 Listeners
10 Listeners
2 Listeners
87 Listeners
0 Listeners
1,117 Listeners
470 Listeners
0 Listeners
0 Listeners
0 Listeners
0 Listeners
0 Listeners
0 Listeners
4 Listeners
0 Listeners
1 Listeners
2 Listeners
298 Listen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