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思想文化长廊

宪政制度的故乡英国 献身自由的诗人之魂拜伦之二  在游历中成长


Listen Later

「提要」拜伦的诗名得自他踏上游历之途的那一刻,他漫游欧洲, 向往深入东方神秘的国土。旅途中所见所闻唤起他的诗情,他描绘风景,抚今思昔,在沉醉于异国风光的同时,用诗笔开掘历史的启示,《恰尔德·哈罗尔德游记》诞生了。

问:拜伦在英国声誉鹊起就是因为《恰尔德·哈罗尔德游记》的出版吧?

答:可以这么说。1805年10月,拜伦入剑桥大学特里尼学院,他在剑桥的日子和一般贵族子弟没什么区别,喝酒、斗剑、追女人,但他有一点与众不同,就是他会陷入沉思遐想,他的好友朗是一位大提琴家,常常到拜伦住处,和他一边喝酒一边拉大提琴。音乐在拜伦心里唤醒了节奏感,韵律感,他渴望把这些感受用文字表达出来,以呈现他感受过的朦胧的情爱,热烈的友谊。他渴望用文字来描绘他所热爱的自然风光,古老城堡深夜的幽邃,风拂嫩叶发出的声响。他又开始写诗,说他重提诗笔是因为现在流传下来的他的最早诗作写于1802年,是一首哀歌,悼念他表妹,早逝的玛格丽特·帕克,诗中吟唱道:“晚风沉寂,暮色无声/林间未有一缕微风吹度/我归来祭扫玛格丽特的坟莹/把鲜花洒向我挚爱的尘土。”虽是初作,但音调律协,已有气象。1806年,拜伦出了他第一本诗集《闲散时光》,这部诗集得到朋友的赞扬,也遭到文学评论家的批评。1809年,拜伦已达成年,他要进入英国上议院,也就是贵族院,这个议席是世袭的。举行接受席位仪式那天,议长要和他握手,他却傲慢的只用手指尖碰碰那位议长大人的手,让尊贵的议长下不来台。他对朋友说,我要和他握手,我就成了和他同一党派的人,现在我同两派都不相干。

问:这个场面真能反应拜伦的桀傲不逊。

答;是的,拜伦这时已经决定要离开英国,去欧洲大陆游历一番,他想经直布罗陀到马尔他,再往东方。1809年6月26号,拜伦和他的朋友霍奇森动身了。他们乘船到达葡萄牙,然后骑马进入西班牙,途经塞维利亚,加底斯 ,直布罗陀,然后搭船往马尔他,再横渡爱奥尼亚海,登陆阿尔巴尼亚。在船上,拜伦落落寡合,夕阳西下时,他在甲板上眺望星空,心中激情翻滚,仿佛催促他快快动笔写下旅途中的感受。在阿尔巴尼亚,一群衣着怪异的士兵护送他翻山越岭,他心中渐渐有一个形象呼之欲出,他将这个形象命名为恰尔德·哈罗尔德。一部记述他的游历的长诗《恰尔德·哈罗尔德游记》诞生了。这部长诗记载了拜伦在游历过程中的感受与思考。他思考历代变迁的缘由,表达自己对欧洲当前状况的看法,抒发自己对理想世界的渴慕之情,阐明内心对自由、爱情、尊严、幸福的认知,诉说对人的苦难的同情。同时,他也抨击、讽刺他所见的种种恶行,通过诗行来表明自己的善恶观和道德感。所以这部记述游历的长诗,实际上是一部对欧洲历史和现实的鸟瞰式的观察。优美的诗行中有许多真知灼见。

问:有人说恰尔德·哈洛尔德就是拜伦本人。

答:毫无疑问,这个人物身上有拜伦的影子,尽管他本人不承认。他说:“朋友们曾提示我,说这个虚构的人物恰尔德·哈罗尔德也许会使人怀疑我写的是某一个真人,请允许我在这里干脆的加以否认。如果光看一些细枝末节和局部的特点,这种猜想也许有理,但从人物的主要方面看就绝不至于产生这种想法。”可这话等于承认有些细节确实来自他本人的经历。比如诗的第一章第二节说到:“从前有个少年,住在阿尔比温岛上/一切正经事他都感到厌烦,/他白天过着放浪的生活,十分荒唐/夜晚他总是笑乐狂欢,闹个通宵达旦。”这几句诗明显是描述他在剑桥的生活。 那时他确实有一群酒友,常常彻夜狂饮。而且在介绍恰尔德·哈罗尔德这个人时,他说:“恰尔德·哈罗尔德,人家这样称他/可以不必由我在这细表,/他那古老的家谱和出身的门阀/说是显赫一时的家族,也就够了。”这几句话不折不扣叙述了拜伦家族的显赫,而且,恰尔德(child)这个字就是英国贵族在继承爵位之前的称号。杨德豫先生说这个字类似中国的“公子”,这个解释很精当。而恰尔德·哈罗尔德决心出游的理由正是拜伦自己的理由:“哈罗尔德碰上比灾难还不幸的事故/他陷入了酒醉饭饱的苦闷境地。/在自己的故土,他已经再也呆不住/那种寂寞,他觉得甚于隐士居住的凄凉茅屋。”而且他还在诗中提到他未向母亲告别,也未向那位他所挚爱的姐姐告别。这些都是拜伦本人出游前的事实。不过,这些铺垫只是泄露了恰尔德·哈罗尔德就是内心充满激情和想象的拜伦,而诗的羽翼一旦张开,现实与想象就再也不可分离。创造的力量推动着他,但是诗的翅膀却始终未离开脚下的土地。

    

问:他是随走随写吗?

答:是的,他从葡萄牙上岸,向西班牙前进,诗中描绘美丽的景色,也记述葡萄牙和西班牙的历史与现状,记述摩尔人在格拉纳达统治的历史和卡斯蒂里亚女王战胜摩尔人,把安达路西亚置于基督世界统治之下。他特别赞颂西班牙女英雄奥古斯丁娜:“因此激动了那西班牙女郎/把放松了弦的琴挂上柳树/而和短剑结了缘,再不是女儿模样/高唱起战歌,敢冒枪林弹雨”。这位姑娘是西班牙的圣女贞德,率领西班牙民众,与拿破仑的入侵抗争。穿越阿尔巴尼亚的崇山峻岭,拜伦终于到了希腊,这可是他朝思暮想之地,他尽情宣泄激动的心情:“我总是梦见你,谁不知你的大名/谁就对人类最神圣的学问一无所知/当我想起古来多少崇拜你的人时/我颤抖,向你屈膝/我也无法张口,更不敢遐思飞逸/唯在围绕你的云雾下抬头仰望。”徘徊在古希腊历史遗迹之间,拜伦诗意飞扬:“英雄的宝剑,哲人的长袍再不可见/,只有每座残破的建筑朦胧显出昔日的威严,”他想起苏格拉底:“你说的好,雅典娜最聪明的儿子,/吾人唯一知识,即我无知。”他看雅典学园的毁弃:“这神殿多么荒芜,破壁残垣,/圆拱坍塌,门户污秽,场室空空/它曾是思想的巨厦,灵魂居住的华宫/里面住过千万种不受约束的感情/它曾是灵魂和智慧盘桓的乐土/哪一位圣贤哲人/能复活这荒芜之所,面目一新。”

    

问:西方文人确实都把希腊看作家园 :

答:当然,更可赞叹的是当拜伦看到帕特农神庙的门楣装饰都被英国人运走,他愤怒:“美丽的希腊,冰冷是人们的心/倘看到你却没有在爱人灵前的感受/麻木不仁是那些不掉泪的眼睛。/看着英国人的手破坏你的城墙/搬走你残破的神坛,英国人本当/保护你的古迹,一旦残破,永难恢复/应诅咒他们离开岛国来到这里/又一次刺痛你忧郁苦闷的心窝/硬把你那些衰老的神明送到不相称的北方岛国。”他针对的是额尔金爵士在1801年把帕特农神庙重要的石雕运回英国一事。拜伦是英国人,但他把希腊看作人类的财富,他的愤怒斥责是文化史上永不磨灭的正义之光。

...more
View all episodesView all episodes
Download on the App Store

欧洲思想文化长廊By RFI - 法国国际广播电台

  • 5
  • 5
  • 5
  • 5
  • 5

5

2 ratings


More shows like 欧洲思想文化长廊

View all
时事大家谈 - 美国之音 by 美国之音

时事大家谈 - 美国之音

38 Listeners

百靈果 News by Bailingguo News

百靈果 News

677 Listeners

忽左忽右 by JustPod

忽左忽右

442 Listeners

生态 健康与科技 by RFI - 法国国际广播电台

生态 健康与科技

3 Listeners

法国思想长廊 by RFI - 法国国际广播电台

法国思想长廊

5 Listeners

法国世界报 by RFI - 法国国际广播电台

法国世界报

5 Listeners

微言微语 by RFI - 法国国际广播电台

微言微语

6 Listeners

第一次播音 北京时间 06:00-07:00 by RFI - 法国国际广播电台

第一次播音 北京时间 06:00-07:00

21 Listeners

法语教学:Parlez-vous Paris? by RFI - 法国国际广播电台

法语教学:Parlez-vous Paris?

0 Listeners

法语课程: Les voisins du 12 bis by RFI - 法国国际广播电台

法语课程: Les voisins du 12 bis

0 Listeners

不明白播客 by 袁莉和她的朋友们

不明白播客

1,103 Listeners

王志安的播客Wang’s Podcast by 王志安

王志安的播客Wang’s Podcast

454 Listeners

中华世界 by RFI - 法国国际广播电台

中华世界

0 Listeners

公民论坛 by RFI - 法国国际广播电台

公民论坛

0 Listeners

北美来鸿 by RFI - 法国国际广播电台

北美来鸿

0 Listeners

国际纵横 by RFI - 法国国际广播电台

国际纵横

0 Listeners

台北一周 by RFI - 法国国际广播电台

台北一周

0 Listeners

柏林飞鸿 by RFI - 法国国际广播电台

柏林飞鸿

0 Listeners

曼谷专栏 by RFI - 法国国际广播电台

曼谷专栏

0 Listeners

法国报纸摘要 by RFI - 法国国际广播电台

法国报纸摘要

4 Listeners

特别节目 by RFI - 法国国际广播电台

特别节目

0 Listeners

美国专栏 by RFI - 法国国际广播电台

美国专栏

1 Listeners

要闻解说 by RFI - 法国国际广播电台

要闻解说

2 Listeners

观察中国 by RFI - 法国国际广播电台

观察中国

0 Listen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