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ign up to save your podcasts
Or
「提要」自《大宪章》颁布以来,英国一直在为建立一个稳固的宪政制度而斗争。1640年英国革命以查理一世败于强调国会权力高于君主权力的共和派而结束。随后王权复辟,但绝对君主专制已不复存在。1688年光荣革命以不流血的代价,最终确立和巩固了君主立宪的代议制政体。这场革命的精神代表是约翰·洛克约翰·洛克(英语 John Locke,1632年8月29日—1704年10月28日)。
问:英国宪政体制的建立也是一波三折。
答:是的。但英国先哲们追求的目标却始终不变,那就是确立统治者的责任就是保障民众的个人自由权利。甚至霍布斯这位君权至上理论的捍卫者也同样追求这个目的。只是他提出了另一套实现这个目的的理论和方法,而洛克则以他深入的思考和敏锐的洞察,完整论述了基于个人自由至上的民主宪政原则。他是一位伟大的哲学家,更是政治自由主义原则的奠基人。不过,在谈洛克的思想之前,我们先要简述一下洛克所处的时代。
1660年,查理二世返回英国,王政复辟。但我们要记住丘吉尔的评论:“这次复辟不仅是王政复辟,也是国会的复辟。这时,每个人都理所当然地认为,王权是国会的工具,国王是臣民的公仆”。但是,组成国会的各派势力,特别是不同的宗教派别,在国会内展开了激烈斗争,这些宗教派别之争直接转化成政治斗争。为了理清这些政治派别, 我们需要回顾一下英国的宗教改革。在一定意义上,英国的宗教改革始于一桩国王移情别恋,要停妻再娶的王室纠纷。正如布鲁斯·L·雪莱在《基督教会史》中所说:“如果说路德的改革始于修道院的修士室,重洗派的改革始于一次祷告会。加尔文的改革始于学者的书桌,那么英格兰的改革则始于国家事务,特别是始于王位继承问题”。
问:他这显然是指英王亨利八世的婚姻纠纷。
答:是的。英王亨利八世娶西班牙国王费迪南与王后伊莎贝拉的女儿凯瑟琳为后,但他们一直没有生下男性继承人。亨利风流成性,他看中了凯瑟琳王后身边的侍女、性感妖艳的安妮·博林,与之成奸并使其怀孕。他急于与安妮成婚,为此必须与凯瑟琳王后离婚。而这只能经罗马教皇批准。为此他找了一个借口,声称他与凯瑟琳的婚姻违反了《圣经》所训,因为在《圣经. 利未记》有话:“人若娶弟兄之妻,这本是污秽之事,二人必无子女”。而凯瑟琳在嫁给亨利之前曾与亨利的哥哥阿瑟成婚。那时阿瑟只有十几岁,成婚后不到三个月阿瑟就去世了,凯瑟琳在转嫁亨利时,声称自己从未与阿瑟圆房,因而是处女之身。亨利同意娶凯瑟琳是因为他看中了凯瑟琳巨额陪嫁和西班牙王室的势力。现在他移情别恋,坚决要离婚,因为星象学家告诉他,安妮腹中的孩子是个男孩,可以成为他的继承人。于是,当罗马教廷拒绝他的离婚请求时,他便与罗马教廷决裂,由英格兰教会来宣布他的婚姻无效,允许他停妻再娶。不过,安妮产下的孩子仍然不是男性,但这个女婴却成为英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女王伊丽莎白一世。1534年,亨利颁布《至尊法案》,宣称:“国王的王权公正和正当的是,且应当被认为是英国国教会即圣公会在世唯一最高元首。圣公会就是Anglican Church,也被译为安利甘宗,这个字的意思就是英国的教会。就此,亨利八世强使王权与神权合二为一。但罗马教廷不承认这一点,将亨利革出教门。不过亨利所作的这个宗教改革只是形式上的,从教义上看,亨利并未作任何修改。相反,他还攻击路德的宗教改革是“毒蛇”,是“地狱中的狼”。所以人们称这个英国新教是“新教中的天主教”。
问:从安利甘宗的基本教义中,能很清楚地看到这一点。
答:但是亨利采取了两个措施,使宗教改革在英国有了特殊意义。其一是解散修道院,将大部分财产收归王室,少部分用来收买高级教会人士和贵族。这就使宗教改革带来了社会上的政治变革。其二是要求每个教堂都要备有一部英文版《圣经》,这实际上剥夺了罗马教廷解释圣经的特权,解放了信众对教义的认知和解释。这倒暗合了马丁·路德所说的“每一信徒都是自由的基督徒”。亨利身后爱德华六世继位,这位体弱国王的身边是一群新教徒,但爱德华六世早夭,随后亨利八世和凯瑟琳的唯一女儿玛丽继位,她是一位狂热的天主教徒。在她治下,新教徒受到严酷的迫害,不少人死于火刑柱上,史称这位女王为“血腥玛丽”。当贤明的伊丽莎白一世继位后,她巧妙地推行宗教信仰上的折衷路线,颁布了“三十九条信纲”,综合了新教与旧教,也就是传统的天主教各自的信条,让英国国教的信徒相当满意。她允许被玛丽女王赶走的新教徒返回英国。谁知这批人回来以后,对伊丽莎白的折衷政策不满意,因为这批人大多是加尔文的追随者,标榜清廉、寡欲,不齿人世间一切追求快乐的行为。他们自称“清教徒”(Puritan),其代表人物是苏格兰人诺克斯。这些清教徒用自己坚定的信仰去改造人心和社会,他们是基督教中最具有革命性的一派。菲利普·沙夫总结说:“加尔文成为历史上最英勇的法国胡格诺派,荷兰伯格派,英格兰清教徒,苏格兰誓约派,和美国新英格兰地区清教徒前辈移民之父,他们都以为了良心自由的缘故,可以牺牲世界上任何东西而闻名于世。此精神武装起英国议会来对抗查理一世,激发了克伦威尔将军的辉煌胜利,更成为推动“五月花号”上清教徒移民先辈的动力,将文明的种子第一次播种在新大陆上”。
问:从这段总结中,可以看出新教徒的政治追求。
答:是的。这里有一个关键问题,加尔文教施行长老制(presbyterin polity)。这是一种很像代议制的组织形式。它宣扬教会就是由信众组成的团体,这个团体通过选举产生出长老来主持管理,所以有人干脆把长老制称为代议制。它是宪政体制中代议制的来源。我们可以把它看作是宗教民主制。可当时英国国教实行的是主教制(Episcopacy),主教是教会权力的所有者和施行者,更重要的是,主教的任命权掌握在国王手中,这样国王就可以通过他任命的主教来控制教会。这与清教徒信奉的宗教民主制发生了冲突。英国1640年革命时期,伦敦曾有过一次五万人签名运动,要求废除主教制,议会下院也通过议案,要求将主教们清除出上议院。查理一世找到和他意见一致的劳德担任大主教,他立即成为君权神授的捍卫者。因为君权神授意味着主教的任命也是神授,神圣不可侵犯。由此造成议会党与保皇党的冲突。清教徒在议会中的代表发誓,哪怕与国王兵戎相见,也要捍卫他们的信仰。由此,内战开始。后来把查理一世送上断头台的克伦威尔所领导的模范军就是由清教徒们组成。所以英国的宗教改革是一场血与火的洗礼,不过和宗教斗争纠缠在一起的政治斗争还要延续。从1640年到1688年光荣革命,还有四十八年的斗争跌宕起伏。
5
33 ratings
「提要」自《大宪章》颁布以来,英国一直在为建立一个稳固的宪政制度而斗争。1640年英国革命以查理一世败于强调国会权力高于君主权力的共和派而结束。随后王权复辟,但绝对君主专制已不复存在。1688年光荣革命以不流血的代价,最终确立和巩固了君主立宪的代议制政体。这场革命的精神代表是约翰·洛克约翰·洛克(英语 John Locke,1632年8月29日—1704年10月28日)。
问:英国宪政体制的建立也是一波三折。
答:是的。但英国先哲们追求的目标却始终不变,那就是确立统治者的责任就是保障民众的个人自由权利。甚至霍布斯这位君权至上理论的捍卫者也同样追求这个目的。只是他提出了另一套实现这个目的的理论和方法,而洛克则以他深入的思考和敏锐的洞察,完整论述了基于个人自由至上的民主宪政原则。他是一位伟大的哲学家,更是政治自由主义原则的奠基人。不过,在谈洛克的思想之前,我们先要简述一下洛克所处的时代。
1660年,查理二世返回英国,王政复辟。但我们要记住丘吉尔的评论:“这次复辟不仅是王政复辟,也是国会的复辟。这时,每个人都理所当然地认为,王权是国会的工具,国王是臣民的公仆”。但是,组成国会的各派势力,特别是不同的宗教派别,在国会内展开了激烈斗争,这些宗教派别之争直接转化成政治斗争。为了理清这些政治派别, 我们需要回顾一下英国的宗教改革。在一定意义上,英国的宗教改革始于一桩国王移情别恋,要停妻再娶的王室纠纷。正如布鲁斯·L·雪莱在《基督教会史》中所说:“如果说路德的改革始于修道院的修士室,重洗派的改革始于一次祷告会。加尔文的改革始于学者的书桌,那么英格兰的改革则始于国家事务,特别是始于王位继承问题”。
问:他这显然是指英王亨利八世的婚姻纠纷。
答:是的。英王亨利八世娶西班牙国王费迪南与王后伊莎贝拉的女儿凯瑟琳为后,但他们一直没有生下男性继承人。亨利风流成性,他看中了凯瑟琳王后身边的侍女、性感妖艳的安妮·博林,与之成奸并使其怀孕。他急于与安妮成婚,为此必须与凯瑟琳王后离婚。而这只能经罗马教皇批准。为此他找了一个借口,声称他与凯瑟琳的婚姻违反了《圣经》所训,因为在《圣经. 利未记》有话:“人若娶弟兄之妻,这本是污秽之事,二人必无子女”。而凯瑟琳在嫁给亨利之前曾与亨利的哥哥阿瑟成婚。那时阿瑟只有十几岁,成婚后不到三个月阿瑟就去世了,凯瑟琳在转嫁亨利时,声称自己从未与阿瑟圆房,因而是处女之身。亨利同意娶凯瑟琳是因为他看中了凯瑟琳巨额陪嫁和西班牙王室的势力。现在他移情别恋,坚决要离婚,因为星象学家告诉他,安妮腹中的孩子是个男孩,可以成为他的继承人。于是,当罗马教廷拒绝他的离婚请求时,他便与罗马教廷决裂,由英格兰教会来宣布他的婚姻无效,允许他停妻再娶。不过,安妮产下的孩子仍然不是男性,但这个女婴却成为英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女王伊丽莎白一世。1534年,亨利颁布《至尊法案》,宣称:“国王的王权公正和正当的是,且应当被认为是英国国教会即圣公会在世唯一最高元首。圣公会就是Anglican Church,也被译为安利甘宗,这个字的意思就是英国的教会。就此,亨利八世强使王权与神权合二为一。但罗马教廷不承认这一点,将亨利革出教门。不过亨利所作的这个宗教改革只是形式上的,从教义上看,亨利并未作任何修改。相反,他还攻击路德的宗教改革是“毒蛇”,是“地狱中的狼”。所以人们称这个英国新教是“新教中的天主教”。
问:从安利甘宗的基本教义中,能很清楚地看到这一点。
答:但是亨利采取了两个措施,使宗教改革在英国有了特殊意义。其一是解散修道院,将大部分财产收归王室,少部分用来收买高级教会人士和贵族。这就使宗教改革带来了社会上的政治变革。其二是要求每个教堂都要备有一部英文版《圣经》,这实际上剥夺了罗马教廷解释圣经的特权,解放了信众对教义的认知和解释。这倒暗合了马丁·路德所说的“每一信徒都是自由的基督徒”。亨利身后爱德华六世继位,这位体弱国王的身边是一群新教徒,但爱德华六世早夭,随后亨利八世和凯瑟琳的唯一女儿玛丽继位,她是一位狂热的天主教徒。在她治下,新教徒受到严酷的迫害,不少人死于火刑柱上,史称这位女王为“血腥玛丽”。当贤明的伊丽莎白一世继位后,她巧妙地推行宗教信仰上的折衷路线,颁布了“三十九条信纲”,综合了新教与旧教,也就是传统的天主教各自的信条,让英国国教的信徒相当满意。她允许被玛丽女王赶走的新教徒返回英国。谁知这批人回来以后,对伊丽莎白的折衷政策不满意,因为这批人大多是加尔文的追随者,标榜清廉、寡欲,不齿人世间一切追求快乐的行为。他们自称“清教徒”(Puritan),其代表人物是苏格兰人诺克斯。这些清教徒用自己坚定的信仰去改造人心和社会,他们是基督教中最具有革命性的一派。菲利普·沙夫总结说:“加尔文成为历史上最英勇的法国胡格诺派,荷兰伯格派,英格兰清教徒,苏格兰誓约派,和美国新英格兰地区清教徒前辈移民之父,他们都以为了良心自由的缘故,可以牺牲世界上任何东西而闻名于世。此精神武装起英国议会来对抗查理一世,激发了克伦威尔将军的辉煌胜利,更成为推动“五月花号”上清教徒移民先辈的动力,将文明的种子第一次播种在新大陆上”。
问:从这段总结中,可以看出新教徒的政治追求。
答:是的。这里有一个关键问题,加尔文教施行长老制(presbyterin polity)。这是一种很像代议制的组织形式。它宣扬教会就是由信众组成的团体,这个团体通过选举产生出长老来主持管理,所以有人干脆把长老制称为代议制。它是宪政体制中代议制的来源。我们可以把它看作是宗教民主制。可当时英国国教实行的是主教制(Episcopacy),主教是教会权力的所有者和施行者,更重要的是,主教的任命权掌握在国王手中,这样国王就可以通过他任命的主教来控制教会。这与清教徒信奉的宗教民主制发生了冲突。英国1640年革命时期,伦敦曾有过一次五万人签名运动,要求废除主教制,议会下院也通过议案,要求将主教们清除出上议院。查理一世找到和他意见一致的劳德担任大主教,他立即成为君权神授的捍卫者。因为君权神授意味着主教的任命也是神授,神圣不可侵犯。由此造成议会党与保皇党的冲突。清教徒在议会中的代表发誓,哪怕与国王兵戎相见,也要捍卫他们的信仰。由此,内战开始。后来把查理一世送上断头台的克伦威尔所领导的模范军就是由清教徒们组成。所以英国的宗教改革是一场血与火的洗礼,不过和宗教斗争纠缠在一起的政治斗争还要延续。从1640年到1688年光荣革命,还有四十八年的斗争跌宕起伏。
7,647 Listeners
19 Listeners
49 Listeners
928 Listeners
189 Listeners
459 Listeners
3 Listeners
0 Listeners
5 Listeners
0 Listeners
5 Listeners
7 Listeners
22 Listeners
10 Listeners
2 Listeners
87 Listeners
0 Listeners
1,116 Listeners
470 Listeners
0 Listeners
0 Listeners
0 Listeners
0 Listeners
0 Listeners
0 Listeners
4 Listeners
0 Listeners
1 Listeners
2 Listeners
298 Listen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