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提案是由馬力歐和JuJu每一週輪流提案一本書跟大家分享。希望透過兩人聊天和討論的方式,跟大家分享閱讀的心得、體驗和有趣的想法。
▲本集內容
吳聰敏是台大經濟學系名譽教授,研究興趣就是台灣經濟長期成長,他幾年前退休了,啟動這個專書計畫,花3年時間寫了這本梳理台灣從1624年荷蘭治理時期,到近代台灣的經濟發展過程。
一開始是我在我們網站上看到書摘〈吳聰敏《台灣經濟四百年》:把台灣半導體的發展歸功於小欣欣豆漿店的早餐聚會,是一個神話故事〉,引發我對這本書的興趣。然後春山出版社的總編輯莊瑞琳私訊我說要不要訪問作者吳聰敏教授,所以就想說藉此機會把台灣經濟發展史看一遍。
書其實拿到有一陣子,可能一個多月吧,最近才花時間看完,因為要採訪老師。然後裡面有很多內容其實在訪談中沒談到,然後又因為花了很多時間看,想說就跟大家分享分享。所以這一集可以搭配馬力歐陪你喝一杯最新一集一起收聽。
書中講400年,是從1624年講起,因為1624年開始荷蘭人在大員(今日的台南安平)設立商館之後,才有較多的文字紀錄與統計,才比較能夠分析和討論。不過書中大概有接近6成是在講1624年起到1945年二戰結束,後面4成則是講1945年到現在21世紀初期。
當然這也很合理,因為台灣人所得是從1960年代初期才開始快速且持續成長,有經濟奇蹟之稱,所以書花了很多篇幅分析討論,而因為時間關係,我們這集討論的也比較偏向近代的部分。
我們在節目中討論,以近代台灣經濟「奇蹟」般成長來說,就書中我讀到的內容,大致上可以歸納幾個原因:
- 日制時代打下的基礎建設:包含了公共衛生、基礎建設、交通建設、土地統計、人口調查等數據分析基礎。
- 1950年起,因為韓戰爆發而帶來的美援。
- 1960年起,因為戰後全球經濟成長,全球化開始,開發國家製造業工廠(主要是美國)外移。
- 台灣因為幾個因素適合:台灣當時勞工人力充足(工資低)、台灣工人素質高(服從性高、願意學習、沒有太強的工會)、開始解除各種管制(包含匯率)、大力歡迎外資。
- 台積電能夠成功的原因有幾個:特殊商業模式(晶圓代工)、台灣工程師優秀、願意努力、台積電長期願意投資在研發上,專業經理人(有技術背景),然後比較少犯錯。
這幾十年台灣人在談論政治時,有很大一部分會討論經濟發展,喜歡講拼經濟,一旦經濟發展不好,常常覺得是政府的問題,期待一個大政府解決,或是提出很多產業政策。
但是就書中的內容來看,這的確是一部份的原因,台灣當時的財經官員,也真的很努力去做「他們認為」最好的政策規劃,但是看在吳聰敏這樣的經濟學家眼中,其實有些是不必要的,有些甚至是反向的。
吳聰敏老師認為「台灣高成長的經驗說明,政府在經濟發展中確實扮演重要的角色,但政府政策的目標是要強化比較利益,並避免管制政策抵銷本身所具有的優勢」。
這本書屬於經濟普及類書籍,吳老師寫得算是很容易消化了,但難免還是會有一些經濟術語和詞彙,如果大家想看這本書,但完全沒有經濟學背景的話,大概需要瞭解一些東西:
- GDP是什麼(國民所得和國內生產毛額),這個書中有詳細說明,應該很容易懂
- 外匯存底、外匯管制
- 比較利益的概念(國際貿易)
- 外部性是什麼
本書厚達500頁,但真心推薦一讀。
▲延伸閱讀
- 台灣經濟四百年:momo網路書店、Readmoo電子書
- 吳聰敏《台灣經濟四百年》:把台灣半導體的發展歸功於小欣欣豆漿店的早餐聚會,是一個神話故事
- 台大經濟四百年Youtube頻道
你喜歡我們今天的內容嗎?你對於台灣經濟發展有什麼想法嗎?或是對於經濟史有什麼問題、對這本書有什麼想法嗎?
歡迎💬到我們的社群平台上面留言給我們
【追蹤官方IG帳號|https://www.instagram.com/mjpitchabook/ 】
【更多社群傳送門|https://podlink.to/mjpitchabook 】
See omnystudio.com/listener for privacy inform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