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提案是由馬力歐和JuJu每週輪流提案一本書跟大家分享。希望透過兩人聊天和討論的方式,跟大家分享閱讀的心得、體驗和有趣的想法。
▲本集內容
本週是馬力歐提的:《語言癌不癌?語言學家的看法(附「語言癌不癌」座談會台北場實況紀錄 DVD)》,作者是多位語言學教授包含何萬順、蔡維天、張榮興、徐嘉慧、魏美瑤、何德華。
你有聽過「語言癌」嗎?最早應該是從2014年底《聯合報》開了第一槍,寫了一系列的「語言癌」報導,也引發了各種各樣的討論。
當時我最有印象的是「進行一個XX的動作」,我本身則是有意識的不這樣講。但其他由「網路溫度計」從8000個網站、數百萬筆資料彙整出來的「贅字冗詞10大排行榜」,我看了之後,發現自己蠻多也很常講,所以除了「進行一個XX的動作」,其他的我真的沒有特別敏感或覺得糟糕。
- 「其實」
- 「然後」
- 內建的「對」(例如:「這是個杯子,對。」)
- 「進行一個XX的動作」
- 「XX的部分」
- 「所謂的」
- 「一種的概念」
- 「基本上」
- 「老實說」
- 「我這邊」
而前陣子我在看我們站上的書摘,紀蔚然老師的新書《我們的語言》,裡面摘選的一篇第19篇〈幫我把屁股往左挪一下〉。這個我們現在很常在口語中聽到的「幫我」,其實是一種變相想要表達委婉的祈使句/命令/要求,但如果真的照字面上意思就會出現紀老師在文中所述:
淡水國民運動中心二樓,健身教練說「幫我把屁股往左挪一下」,雖然覺得奇怪,還是照做了,不意他身體往後一彈,大喊「你幹嘛」,我說「你不是要我幫你挪屁股嗎」,他說「我是說你的屁股」,兩人因此不歡而散。之後換了教練,這傢伙也一樣,不時要我幫他做東做西。
隨後他在文中提到了我們開頭所說的2014年底《聯合報》一系列的「語言癌」系列報導。其中一個有趣的地方是,我們如果回去看當時一系列報導和討論時,的確在大眾或主流媒體上,媒體採訪發言的多半是「作家」和「國文老師」或「中文系教授」,紀老師也在其中。但很妙的是,還真的沒有「語言學家」在裡面,無怪當時何萬順教授會說語言學家在此全面缺席。
而後由何萬順起頭,邀請多位語言學家辦了兩場給一般大眾參加的語言癌座談會,名為「語言癌不癌?語言學家的看法」,後來並集結成書。也就是這次我們提案的這本《語言癌不癌》。
《語言癌不癌》這本書請4位語言學家從「語法」、「認知」、「言談」和「社會」4種不同層面去討論所謂的語言癌,而不只是用一般常識的推論。難度是有的,因為畢竟會有一些語言學的技術分析、專有名詞等,所以可能各位在聽到後面我講「動詞輔助」和「動詞名詞化」的說明會跟JuJu一樣有點痛苦。
書看完之後,我對於語言學的一些想法有了基礎的認識,同時我更清楚知道,原來簡單的話可用「語言潔癖」來理解那些認為是「語言癌」的人。複雜一點,可以用語言學的基本觀念,去討論和分析。
而我們在節目中開場原先有嘗試要跟JuJu玩個遊戲,就是如果我們今天有人講出了上面提到的10個最常出現的贅詞冗字,就紀錄一筆,看節目結束我們說了幾個。你知道結果是什麼嗎?
▲問題討論:
- 有曾經注意到之前媒體報導中的語言癌嗎?
- 對於這些詞彙,有多敏感?有多討厭?
- 會不會去糾正其他人講話方式或使用的詞彙?
- 講話越長越有禮貌?
▲本集延伸閱讀
- 《語言癌不癌》:momo網路書店
- 紀蔚然《我們的語言》:momo網路書店
- 紀蔚然《我們的語言》:是我有「語言潔癖」,還是你得了「語言癌」?
- 語言學家何萬順:你我日常說的「國語」,其實從未在台灣真正實現過
- 「語言癌」也是外來語:中文裡的「和製漢語」
透過以上連結購書,《關鍵評論網》將由此獲得分潤收益。
不曉得你對於這集關於「語言癌」的議題有什麼想法?你喜歡我們今天的內容嗎?快點到我們的FB、IG或Apple Podcast上面留言給我們吧~【更多社群傳送門|https://podlink.to/mjpitchabook】
See omnystudio.com/listener for privacy inform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