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方便大家一起交流中医知识,我们开通了“从头学中医”的第一个微信群,名字就叫”从头学中医“。欢迎大家积极入群,和我们一起聊聊中医那些事儿。你可以加群管理员的个人微信bmzzyjt,发送文字”从头学中医“,我们拉你入群。快来一起聊中医吧。
大家好,观迎来到从头学中医,我是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三医院的孙洁。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四大治则:调整阴阳脏腑气血。这其实是三个治则的合称,就是调整阴阳、调整脏腑和调整气血。我们可以看到与之前的治未病、治病求本、扶正祛邪比起来,这三个调整明显地要更具体一些。对的,这个就是我们之前说过的,治则其实也是分层的,有的治则可能更基础一些,有的治则就更具体一些,所以那些基础治则是可以在逻辑上包含或者统率更具体一些的治则的。比如治病求本就是最基础的治则,在求本的基础上要确定扶正祛邪的关系,而具体应用时,又可以再落实到调整阴阳、脏腑、气血上。当然,我们还可以进一步细化,那就不能再称为治则了,而是一个个更为具体的治法。其实在治法上也是这样的,有比较大而化之的,比如补肾法,也有更具体一些的,比如滋肾养阴法,还有更具体的,比如甘寒滋肾法。在实际使用的时候,并不会这么细致地一层层划分,而是在确实一个大治则后,直接提出适合具体情况的治法。这个治法,既可以很具体,也可能就是一个大而化之的东西。那肯定就有人说,咱们把这些个治则治法搞搞规范呗。实际上,这个工作还真的是比较困难的,因为太细则失于琐碎,太粗吧,又失于泛泛。最关键的是,临床上也并没有这个必要。因为,真把治则治法学清楚了,自然就不会为这些个逻辑层次的东西纠结了。
那么我们先来看看调整阴阳。我们知道阴阳失调是疾病的最基本病机。所以有“一阴一阳之谓道,偏盛偏衰之谓疾”的说法。所以我们在治疗疾病的时候,也是以调整阴阳为最基本准则的。前面我们讲治病必求本的时候,就说过,这个本,首先就是指阴阳。但我们现在说的调整阴阳治则呢,有更具体的内容。是指专门针对阴、阳的失调而确立的治则。它包括两个方面:“损其偏盛”、“补其偏衰”。意思也很简单:阴和阳,哪个多了,就泻哪个;哪个少了,就补哪个。
损其偏盛,就是针对阴或者阳偏盛的一方,予以纠正。大家想想,这个偏盛有没有可能是人体阳气、阴液的偏盛呢?当然不会啦。所谓“邪气盛则实”嘛,这里的偏盛只可能是邪气的偏盛。而邪气的性质,自有阴阳,如果是阴邪盛,那就扶阳抑阴;如果是阳邪盛呢,那扶阴抑阳了。能够致人疾病的邪气无非是外感六淫,内生五气,以及各种有形阴邪。外感六淫,风热暑为阳,寒湿燥为阴;内生五气的阴阳属性也差不多,就是没有暑,因为暑无内生;有形阴邪,你看人家都已经叫阴邪了,当然只能是阴了。常见的有形阴邪,无非是痰湿水饮,瘀血。最后还剩一个滞结之气,气属阳,所以气郁则易化热,但阳主动,气停总归还是属阴,所以在气滞还没有化热的时候,其阴阳属性也是类似有形阴邪的。好的,既然邪气各有阴阳属性,那么邪盛为实的时候,我们就要根据其阴阳属性,损其偏盛。热盛的清热,寒盛的就散寒。
又因为阳胜则阴病,阴胜则阳病,所以无论是阴性还是阳性的邪气偏盛,必然会损伤相对应的正气。热为阳,热胜则伤阴;寒为阴,寒盛则伤阳。所以在损其偏盛的同时,往往也有补其偏衰。比如对热入气分而言,致病邪气是温热之邪,应该清气分热邪,用白虎汤,但是热势太盛必然伤阴,如果已经出现了口大渴的津液受损的表现,就要配合养阴生津,要用白虎加人参汤。
补其偏衰,就是补益阴或者阳一方不足的治则。这个不足的阴或者阳,就指的是人体的正气。也就是我们非常熟悉的阴虚,或者阳虚。人体的正气总有个阴阳的归属,那么,我们就要根据这个阴阳的归属,来分别地补益它。阳虚的就温阳,阴虚的就滋阴。就象阴阳偏盛会损伤人体正气一样,阴阳偏衰就一定会因为失于制约而出现虚热、虚寒。这个时候,除了补其偏衰以外,也要损其偏盛。但是要记住,这个偏盛是假象,是虚热、虚寒,所以就必须以补其偏衰为主,兼以损其偏盛。
比如肾阴虚,就应该补肾滋阴,用六味地黄丸,但是阴虚无制,虚火上炎的时候,光用补肾滋阴就不够了,还要加用苦寒坚阴的方法制其虚热,那就得用知柏地黄丸。
另一方面,阴阳是互根互用的,阳生于阴,阴生于阳。所以阴虚了,光补阴,有时候效果也不好,这个时候就要在补阴的前题,稍稍加些温阳药,效果就出来了。那么过来呢,阳虚的时候,光温阳,效果可能也不好,在补阳的基础上,加上一些养阴药,阳气就旺盛了。这就是非常有名的阴中求阳,阳中求阴。讲到这儿,我们就必须要引起张景岳的那句话: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则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善补阴者,必于阳中求阴,则阴得阳助而泉源不竭。意思还是那个意思,不过人家讲得更清楚,也更好听。这就是中医的魅力,不但能治病,还能把道理讲清楚;不但要把道理讲清楚,还能讲能那么好听。
调整阴阳当然非常重要,但是阴阳总有归属,你这个调整阴阳,那底是不分重点地调整一身之阴阳呢,还是调整某个脏腑的阴阳呢?总要有个说法,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讲的第二个调整:调整脏腑。或者,更具体点,调整脏腑功能。既然说是调整嘛,那当然就是分为两个方面的,一方面是泻其有余,抑制脏腑的功能亢进,一方面呢,就是补其不足,促进衰退的脏腑功能。这一点比较好理解。比如心火上炎,是心阳的功能亢进,或者更准确的说,是火热之邪留于心经而上炎,这个时候,我们给它清心降火就好了。但是我们说,中医治病,很少有这么直统统的。清心降心,当然是一些苦寒清热药了,但是寒热相搏于心经,对心来说不是一个新的损伤吗?如果心火不是很亢盛还好,可能很容易就治好了,造成的损伤也比较小,人体的正气可以自已修复。如果心火极盛,与寒凉药交争不下呢?搞不好,心火没清,心阳倒是先伤了。这个时候,就要记得我们说过的,要给邪气以出路,往哪儿出?由脏出腑,由腑出表啊。心与小肠相表里,所以就可以引热下行,让热邪由小肠而出。这个是更常用的清心火的法门。比如在方剂学教材里讲清脏腑热,第一个方,导赤散,就是这么一个立法。
这是单纯对某脏功能的调整。五脏六腑之间,都是有着密切联系的,所以我们在调整脏腑功能的时候,还要充分利用这些关系。比如前面的心和小肠,这是表里关系。五脏的邪气,使其从六腑而出是一种非常常见,而且好用的思路。还有五脏关系,比如肝经的火热之邪亢盛,当然可以直接清肝。但是也可以实则泻其子,肝木生心火,采用泻心经热邪的方法来辅助治疗。心火亢盛呢?除了可以引热下行,由小肠而出,也可以实则泻其子。心火生脾土,所以用泻脾的方法,怎么泻脾?通大便就可以啊,所以黄连上清丸清胸膈上焦之热,却加用泻下药,大便一通,热邪也就去了。
如果是五脏的亏虚呢?那就虚则补其母啊。除了补亏虚的那一脏之外,还可以补其母脏。还是用心脾打比方。心火生脾土。所以脾阳虚了,除了温补脾阳以外,还可以补心阳以生脾土。也可以从火生土的角度,补命门之火以生脾土,都是虚则补其母的方法。实际上,补命火以助脾土可能还更常用一些。
这种利用脏腑关系来调整脏腑功能的方法非常多,比如培土生金啦,滋水涵木啦,等等。其中最有意思的一个是泻南补北法。我们知道肝为五脏之贼,特别容易亢盛为害,还容易化热化火,那么当肝火亢盛的时候,不仅仅可以克脾,还可能克肺。肺属金,肝属木,本来应该是金克木的,但现在木火太盛,反而克金,这个在五行学说里我们讲过,叫反侮。针对这种特殊的反侮关系呢,我们有个专有名词,叫木火刑金。
大家想想,对这种木火刑金,应该怎么治疗呢?泻肝火,清肺热,对吧。是的,这是最直接的思路,代表方是黛蛤散。用青黛清肝,海蛤壳清肺热。那如果热盛伤阴,还出现了肺阴亏虚呢?我们就得清肝养肺。清肝,我们可以实则泻其子,采用泻火的方法;养肺,我们可以采用金水相生法,通过养肾以滋肺。火为南方,泻火就是泻南;肾属水,为北方,养肾就是补水,那么治法合在一起就是泻南补北法,治的却是木火刑金,方用知柏地黄丸。这个治法充分显示了在调整脏腑功能的时候,应该如何充分利用五脏关系。类似的治法还有很多。大家如果感兴趣的话,可以自已推演一下,每一脏是如何与其它四脏发生关系的,在治疗时,我们可以怎么利用它。应该是非常好玩的。平时推演熟练了,到了用的时候就不用再动脑筋了,对我这种懒癌晚期患者特别有用。
你看,我们现在讲调整脏腑功能,可是一举例子,还是要落实到阴阳气血上,所以下一个治则就是调整气血关系。一方面当然是调整脏腑的气血,另一方面我们今天要重点讲的是,也要注意调整气血之间的关系。
气和血是人体正气的最主要组成部分,是阴阳在人体的具体体现,所以《内经》不是说吗?“血气者,阴阳之男女也”,男女就是指人,人的阴阳,最直接的体现就是气血。
气血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来,我们复习一下。首先是气对于血,气为血之帅,表现气能生血,气能行血,气能摄血。气能生血,所以气虚则不能生血,则血亦不足,形成气血两虚,那我们就得气血两补。有的时候,补血太慢,效果不好,还可以先补气,气足则血自生,这个就叫补气以生血。最经典的就是当归补血汤。名字叫当归补血汤,但是当归用量并不大,用量大的是黄芪,重用黄芪以补气,稍加当归以养血,气足则血生。
气能行血,所以气停则血停,形成气滞血瘀。有的时候,虽然是血瘀证,但光活血,可能活不动,这个时候加点行气药,使气行则血行。虽然没有加重活血药,但是活血的效果反而更好了。或者是血逆而上,表现为吐血、咳血、衄血,这个时候光止血可没用,要降气,气降了,血自然随之而降,就不会出血了。这就是治血不如降气的道理。
气能摄血,所以气足则血摄,如果气虚不摄就会出血,这个时候就要补气以摄血。有的时候,明明是个大出血证,比如外伤大出血,这个止血当然是要止的,但是效果可能不够好。那么,就可以急补其气,气足则血摄,止血效果会更好。而且气能生血,还能补血虚之不足。这就是“有形之血难以速生,无形之气所当亟固”的道理。
从血对于气的角度说呢,血为气之母,血能生气,血能载气。所以大出血的时候,气会随血而出,叫气随血脱,这个时候,当然也必须大补其气,一般我们用独参汤来大补元气。而气滞的时候,光行气也可能不够,可以加用活血通络使血行则气行。比如张锡纯的曲直汤,是治肝气不利,但是用乳没,丹参,当归来行血通络。
正因为气血存在这样密切的关系,我们在调整气血的时候,就一定要治气不忘治血,治血不忘治气,充分利用气血关系来帮助我们调整气血,充分考虑到气血关系来避免顾此失彼。
好的,关于调整阴阳脏腑气血,我们就讲到这儿。欢迎大家关注我的公众号孙洁开讲,和我一起探讨这个问题。当然你也可以直接在音频下方的讨论区留言,和大家一起分享你的心得。
谢谢大家,我们下次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