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好好玩

18歲迷思?談青少年犯罪與「成熟代溝」理論|犯罪心理學S01 EP05


Listen Later

['

各位聽眾朋友大家好,歡迎收聽由「鏡好聽」製作播出的犯罪心理學大解析,我是國立中正大學犯罪防治系教授戴伸峰,很高興在這個平台上與各位聽眾朋友們聊犯罪、談心理,解析犯罪心理學。

\n

從第四集的節目開始,我們談到早期的犯罪心理學,比較偏向犯罪人的外型、體型或顱相學這樣的思維,那麼今天我們就開始要探討一個更重要的部分。這個部分是什麼呢?所謂的「知人知面不知心」,例如上次我們講的顱相學,從這個面向來看,究竟犯罪人的腦袋裡面發生了什麼事情呢?現在,我們來探討一個很特殊的現象,這個現象是人類在整個發展過程中的犯罪行為變化。

\n

\u3000

\n環境不適應?\u3000與社會格格不入的青少年\n

其實每個人都會經歷一個「人不輕狂枉少年」的階段,在犯罪學的觀察上來說,這的確沒有錯!人類的犯罪行為、反社會性,抑或是(比較中立一點的講法叫做)社會環境的不適應現象,這確實可以區分為一些特殊類型。

\n

有一位非常重要的犯罪心理學家叫Terrie Moffitt,他與他的研究團隊開始針對人類在整個人生的發展中,為什麼會在某些階段中(有些人可能是終其一生)會出現跟整個社會格格不入的狀況,為何他並沒有隨著所遇到的社會現象的情境,而做出相對的調整與適應。當時,Moffitt開始探討這樣的議題,也就進入到我們這一集和第六集要跟各位聽眾朋友分享的有關我們人的不同反社會性養成這個議題。

\n

我們剛提到一個很有趣的俗諺,叫「人不輕狂枉少年」,各位聽眾朋友,回想一下自己在年輕的時候,是不是真的做過一些好像跟社會的傳統價值或道德觀不太一樣的事情?記得我們以前有一群朋友,倒不是說在學校裡得不到什麼成就感,不是對這個社會有什麼不開心的感覺,也不覺得社會有什麼對不起我們的地方,純粹就是調皮搗蛋。

\n

早期的小刀片其實像美工刀那樣一格一格地凸出來,有些人就會帶著這個小刀片,做一些天怒民怨的事情,比方說看到路邊停著的名車、好車,走過去就給人家刮一下。(唉呀!這個實在是很要不得的行為啊!)現在我是有車階級的人了,每次看到車上有這種刮痕,只能告訴自己:「報應來了!」誰叫自己年輕時,總是喜歡做這些稍微讓人家不開心、造成他人困擾、調皮搗蛋、希望藉此引起注意的事情。

\n

當然,Moffitt他觀察到,其實在犯罪行為觀察裡他發現到一個有趣現象,他發現犯罪當中有一種稱為「20-80」的分布現象。什麼叫20-80的分布現象呢?他分析,其實有20%的犯罪人,終其一生就是跟社會格格不入,他們進出監獄就像回家一樣頻繁,搞不好他們待在監獄的時間比待在一般社會還要長,他們的生命歷程不停地犯罪,成為非常嚴重的生涯累犯。而另外一組人大概占了整個犯罪現象的80%,或者是社會不適應現象裡的80%,但是他們卻只在生命中的20%的階段裡調皮搗蛋了些,似乎喜歡以此引人注意——這個階段剛好就落在青少年期的時候。

\n

所以很有趣的現象就出現了,我們發現很多犯罪的青少年,長大以後成為了大老闆、慈善家、企業家之類的,我們就說這些犯罪當事人在青少年時經過了必要的成長歷程,是歷經了成長、受老師的教育、接受社會的薰陶、獲得學業的補強等等的環境改善,媒體也就適時地用一些比較聳動詞語形容為「浪子回頭金不換」,很有趣吧!

\n

那麼,我們現在就來思考一下什麼叫做「浪子回頭金不換」。

\n

Moffitt等人開始蒐集資料,蒐集非常多的有關於「青少年犯罪」跟剛提到的「生涯型犯罪」這兩種犯罪現象來進行說明。今天第五集的節目,主要要跟聽眾朋友們探討的就是青少年期的犯罪現象,而我們也會在第六集的時候,跟各位聽眾朋友們報告有關於全生涯型犯罪人,到底他的犯罪概念從何而來?

\n

\u3000

\n18歲迷思:抽菸、喝酒、十八禁\u3000為何17.99歲不行\n

思考一下!為什麼人們在青少年期時,總是特別喜歡離經叛道(白話稱為跳tone),或是說違反大人期待、違反社會一般傳統價值觀期待,而出現一些微小的違常行為呢?Moffitt發現了一個蠻有趣的現象,他把這個現象取名為「成熟代溝」。代溝這兩個字,我相信很多教育學家、親子教養的理論裡都會提到,很多爸媽都會覺得青少年期的小孩最難教養、最難溝通了,根本就是充滿了代溝,根本搞不清楚彼此在想什麼,他們有自己的思維。當然了,這是教育學上的說法。但在犯罪學上呢?

\n

Moffitt提到一個法治面上很重要的變化,什麼叫做法治面上的變化呢?這邊我們就要請問各位聽眾朋友了。請問一下,您知道在臺灣幾歲到幾歲稱為少年呢?根據臺灣的《少年事件處理法》的規定,臺灣的少年是指12歲以上未滿18歲的這個年齡階段的人。在這個階段,如果他有任何的犯罪、違常的行為出現的話,其實他們都適用《少年事件處理法》這一套法律來做矯正或是教育。

\n

相對於成年人使用刑法體系,《少年事件處理法》更強調對少年的保護、教育及對少年教養環境的改善甚至是對少年的身心支持等,屬於比較軟性、站在比較和緩、寬容的立場去處理少年事件。但站在這個寬容、和緩的立場之前呢,其實在《少年事件處理法》或相關行為權益的部分,也給予少年部分的限制。

\n

舉個例子來說,抽菸,請問幾歲可以抽菸?在座的聽眾朋友可能都很了解,18歲,滿18歲可以抽菸;滿18歲可以喝酒。此外,還有騎乘機車、開車,甚至是最近討論地沸沸揚揚的投票年齡議題,即是公民權的行使。(目前,行使公民權的年紀還是20歲。)也就是說,其實在18歲之後,一些行為,比方說,小朋友可能比較想去挑戰的去夜店、抽菸、喝酒或是看一些18禁的影片、做一些18禁的事情等等。「18禁」這個名詞,也就是規定你未滿18歲是不能做這些事情的。

\n

那我們來思考,一個小朋友從小到大(3、4歲到4、5歲時),這時候他的社會化的環境主要是在家庭內,但是漸漸地大概7歲左右,到了國小開始社會化的過程,學習「學校」的這個小型社會中,要怎麼樣跟別人相處。當然,如我們一般所熟知,隨著年紀成長,環境帶來的影響力開始增加。小朋友也隨著青少年時期第二性徵的發育,或者是身心靈的快速變化,越接近18歲,問題跟著浮現。

\n

舉一個例子來說,嘉義縣有些同學抽菸被教官抓到,抓到以後,依規定他們要參加戒菸講習或者校園戒菸活動。於是教官把他們集合起來,這些偷抽菸的少年一副老大不情願地坐在大穿堂裡,聽我演講,或者聽醫生宣導吸菸的害處。此時,每一次教官說:「來來來,你們這群抽菸的,給我坐好,好好聽課,聽教授講什麼。不可以再抽了!抽菸對你們18歲以下的人影響很大,你們肺部發育還不完全。你們坐著聽課,教官出去抽根菸。」相信很多聽眾朋友們可能見過這樣一個場景。

\n

這時小朋友心裡就疑問了。欸,教官說的如果是真的,即如果18歲以前不能抽菸,是因為肺部功能發育還不完全的話,那不奇怪了嗎?為什麼17.99歲肺部功能發育不完全,18歲那一天,只要吃下18歲的蛋糕,肺就長好了?如此,將法律一刀切的片面觀念,在缺乏完整的理論論述跟長時間互動溝通的情形下,很容易造成青少年對於18歲這個歲數產生錯誤迷思,所以,Moffitt就提出一個「成熟代溝」的觀念。

\n

\u3000

\nMoffitt的「成熟代溝」理論\u3000新成人的社會洗禮\n

所謂「成熟代溝(Maturity gap theory)」的觀念,最想闡述的就是為什麼18歲以後可以,18歲以前不行,到底17歲跟18歲的差別在哪裡?對於青少年來講,為什麼18歲以下不能有很多行為出現。當然,站在保護的立場,是希望青少年不要太早接觸到這些(像是菸跟喝酒等)成癮物質,或者到夜店去,畢竟那是很晚營業的場所,的確也會影響青少年的學習狀況。我們希望透過這樣角度,儘量阻絕青少年進入到侵犯罪的環境場域,但是其實青少年對此並不是那麼瞭解,再加上成年人很輕鬆地說:「你就等18歲以後再說吧!」這就變成一個對成年世界的幻想跟對於成年世界的挑戰。

\n

我相信聽眾朋友幾乎都聽過一個說法:「考上大學以前不准談戀愛,談戀愛是大學以後的事情。」大家一定覺得蠻好玩的,大學以後才能談戀愛,到底是怎樣的一個邏輯?很多人在大學談戀愛也是談得荒腔走板。於是越接近18歲的少年他就越喜歡去挑戰這條界線,因為他想證明我為什麼不行!為什麼17.99歲不行,18歲卻可以?

\n

這樣的犯罪現象,就是Moffitt稱為「成熟代溝」的原因。一過了18歲,青少年當然就成年了,成年了,他就開始喝酒,發現苦酒滿杯,酒也不見得多好喝;而抽菸以後發現自己會氣喘、咳得要命;談個戀愛沒有想到卻被甩、被分手;做點什麼事情,卻沒想到其實成年人的法律基準點並不那麼寬容。

\n

「成熟代溝」本身就具有懲罰的觀點,它的懲罰相對於青少年來說是立即的,也就是成年人在社會中打拚、打滾,確實是一打一、十打十,實力對實力的對仗;所以青少年到了成人社會,擁有了成人身分之後,赫然發現,其實成人社會有更多的規範需要去遵守,除了更多法律上、道德上的規範及行為上的模範之外,有非常非常多的東西不再像青少年當年那麼隨興、任性地去做自己想要做的事情。於是滿了18以後,青少年們成為一個新成人,這個新成人還是用著青少年的想法來去探索這個世界,漸漸地其他的資深成人、資深公民們便開始給予這些資淺的新成人們一些社會洗禮及教育,也就是透過社會的行為矯正、社會上一些規範所帶來的獎賞跟懲罰,一步一步地重新塑造剛剛成為新成人的青少年。

\n

這個階段,也將18歲之前的非常燦爛、自由、無所拘束的幻想漸漸落實、安定下來。Moffitt也發現一個很有趣的現象,滿了18歲以後,這些新成年人們開始學習在社會上如何當好一個社會成人,經過3、4年或4、5年的磨練之後,這些新成年人也漸漸了解:「喔,社會就是這個樣子,我們必須要遵守社會規範,最起碼、最底線的狀態我們必須要遵守法律規定。」這些青少年「成熟代溝」的犯罪現象大概在4、5年的社會磨合之後就會降低,這種社會不適應現象也漸漸消失。

\n

如果青少年在社會上打拚個5年、7年、8年的,開始找到較穩定的工作或是穩定的交往對象時,開始擁有投入社會成本以後的回饋。此時,我相信很多成人就算也許有一點小小的犯罪(念頭)、或者是微微的社會不適應現象,也會因為社會成本的投入,一想到如果我做了這件事情,可能工作就會不保或會受到處罰。當這些刺激、提醒進入到腦袋,其實成年人就開始知道,我們還是要符合規定,那麼我們的社會適應性就上升了,社會不適應所帶來的反社會現象自然就降低了。

\n

剛剛提到的「浪子回頭金不換」,這樣一句名言,其實我們每次都強調教育的功能,老師都奉為經典。其實有些時候我們仔細想想、站在Moffitt的立場,不是浪子回頭金不換,而是隨著年齡的增長,人的反社會性就會在社會中漸漸被磨平,這可以說是一個社會功能上的影響。

\n

\u3000

\n大腦如同交響樂團\u3000缺了指揮就失控\n

除此之外,Moffitt還提到了,青少年期其實在大腦的發育上,(不只是我們顱相學是講頭殼以外、頭皮以外的差別),Moffitt也發現頭皮以內有一些因素也影響我們的大腦功能。

\n

大腦功能的部分,其實我們在相關節目也提過,非常歡迎各位聽眾有機會可以收聽「大腦好好玩」,聽聽看臺大謝伯讓老師如何進行大腦功能的區分以及介紹。相信在兩個節目的對照之下,一定能夠讓聽眾朋友們更了解,大腦功能到底對我們反社會行為有什麼樣的影響。

\n

Moffitt也提到了這樣的觀念,他認為,青少年的大腦是屬於不協調的大腦發展期。如果大腦是一個交響樂團,若能彼此協調、演奏出美好的樂音的話,當然是一首非常棒的交響樂曲。但是,很可惜的,在青少年期,大腦裡面本身就缺少一個主導性的、如同指揮這樣的一個角色。也就是說,如果把大腦比喻成是一個很好的交響樂團的話,那麼因為缺了個很好的指揮,所以大家各拉各的、各吹各的,當然不成調。

\n

因此,人在青少年期往往會出現一些超乎我們想像的行為,我們直覺這些青少年真是不受控制,而當大腦在欠缺管理認知功能的主導之下,青少年便容易產生一些衝動或是被激發的犯罪現象,這種犯罪行為的發生印證到Moffitt的說法,的確也是如此。我們確實在青少年的犯罪類型中常看到這種關於意氣用事、或是情緒過度激發的現象,比方說知名電影《艋舺》劇中講的:「林北不知影什麼叫意義啦,林北只知影義氣啦!」翻成國語是:「我不知道意義是什麼,我只知道什麼叫義氣。」這就是成年人總覺得:「他怎麼會這麼衝動?控制不住滿腔熱血、血氣方剛!」這些其實都跟大腦功能發展的階段性有關。

\n

隨著大腦管理認知功能漸漸發展完成,的確到了成年期以後,我們比較能夠控制我們自己,對自我控制功能越來越好,也就更能夠很好的管控這種衝動犯罪或被引發出來的犯罪現象,而一個好的控制就能確保我們在成人期之後,犯罪或反社會的現象降低。

\n

Moffitt除了提到這個社會的現象,以及我們的大腦發展的狀況之外,其實他也約略提到近期才成為比較主流的說法,就是「家庭功能」。我們都知道青少年期的依附對象,正要從家庭轉換到學校同儕。家庭功能的健全與否,決定青少年重要的學習跟規範,是道德規範建立的一個重要場域。

\n

但是很可惜的,如果您是父母親,現在剛好有處於青少年期的小孩,這時候通常都會是這個家庭經濟狀況、或者是各種的人際狀況最複雜也是最沉重的時候。身負家庭經濟重任的爸爸可能剛好要拚事業,或許家中還都有高堂父母必須奉養、關心,必須要付出一些金錢照料他們已不那麼好的身體和生活;小朋友必須要經歷到非常沉重的課業、升學壓力,甚至是學校同儕適應問題;身為母親的太太們,當然也有事情要做,她們可能必須經歷空巢期或是小朋友的反叛狀況,甚至她自己的身體都會出現更年期的不適應;這些眾多的負面因素就讓我們把家中有青少年的這樣一個狀況稱為熱鍋上的家庭,這些熱鍋上的家庭成員就像熱鍋上的螞蟻一樣,非常辛苦,也許非常多的問題會一一地浮現,而青少年犯罪也就是這些問題中所呈現出來最嚴重的一環。

\n

隨著現今家庭功能失衡成為犯罪的一個主要原因,我們也真的要好好地呼籲聽眾朋友們,如果您家中有青少年期的小孩,身為父母的各位,真的希望能夠多撥一點時間給青少年,讓他們能夠擁有更多與父母親溝通、從父母親身上學習傳統道德價值觀念的傳承的機會,好讓他們能夠早日適應這個社會。

\n

好的,我們今天提到的「浪子回頭金不換」,其實是一個好現象,希望絕大部分的犯罪行為都能夠在成年期的時候就回歸平靜,不過就像真實的現象一樣,總有些人終其一生都會出現犯罪行為,這些人到底發生了什麼事情呢?我們將在下一集、也就是第六集的時候,再跟各位聽眾朋友們分享有關於這種生涯型反社會性所帶來的犯罪現象。

\n

 

\n

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n

 

\n

想聽愛聽就在鏡好聽,訂閱《鏡好聽》並下載 APP 收聽,只給你最好的聲音。

\n

| 立即訂閱:https://www.mirrorvoice.com.tw/mirrorvoice-plus

\n

| 免費下載 APP:https://mirrormediafb.pros.is/LY67K

\n

| Facebook:https://facebook.com/mirrorvoice2019

\n

| Instagram:https://instagram.com/mirror_voice

\n

| 合作、節目建議歡迎來信:[email protected]

\n

 

', OrderedDict([('content:encoded', '

各位聽眾朋友大家好,歡迎收聽由「鏡好聽」製作播出的犯罪心理學大解析,我是國立中正大學犯罪防治系教授戴伸峰,很高興在這個平台上與各位聽眾朋友們聊犯罪、談心理,解析犯罪心理學。

\n

從第四集的節目開始,我們談到早期的犯罪心理學,比較偏向犯罪人的外型、體型或顱相學這樣的思維,那麼今天我們就開始要探討一個更重要的部分。這個部分是什麼呢?所謂的「知人知面不知心」,例如上次我們講的顱相學,從這個面向來看,究竟犯罪人的腦袋裡面發生了什麼事情呢?現在,我們來探討一個很特殊的現象,這個現象是人類在整個發展過程中的犯罪行為變化。

\n

\u3000

\n環境不適應?\u3000與社會格格不入的青少年\n

其實每個人都會經歷一個「人不輕狂枉少年」的階段,在犯罪學的觀察上來說,這的確沒有錯!人類的犯罪行為、反社會性,抑或是(比較中立一點的講法叫做)社會環境的不適應現象,這確實可以區分為一些特殊類型。

\n

有一位非常重要的犯罪心理學家叫Terrie Moffitt,他與他的研究團隊開始針對人類在整個人生的發展中,為什麼會在某些階段中(有些人可能是終其一生)會出現跟整個社會格格不入的狀況,為何他並沒有隨著所遇到的社會現象的情境,而做出相對的調整與適應。當時,Moffitt開始探討這樣的議題,也就進入到我們這一集和第六集要跟各位聽眾朋友分享的有關我們人的不同反社會性養成這個議題。

\n

我們剛提到一個很有趣的俗諺,叫「人不輕狂枉少年」,各位聽眾朋友,回想一下自己在年輕的時候,是不是真的做過一些好像跟社會的傳統價值或道德觀不太一樣的事情?記得我們以前有一群朋友,倒不是說在學校裡得不到什麼成就感,不是對這個社會有什麼不開心的感覺,也不覺得社會有什麼對不起我們的地方,純粹就是調皮搗蛋。

\n

早期的小刀片其實像美工刀那樣一格一格地凸出來,有些人就會帶著這個小刀片,做一些天怒民怨的事情,比方說看到路邊停著的名車、好車,走過去就給人家刮一下。(唉呀!這個實在是很要不得的行為啊!)現在我是有車階級的人了,每次看到車上有這種刮痕,只能告訴自己:「報應來了!」誰叫自己年輕時,總是喜歡做這些稍微讓人家不開心、造成他人困擾、調皮搗蛋、希望藉此引起注意的事情。

\n

當然,Moffitt他觀察到,其實在犯罪行為觀察裡他發現到一個有趣現象,他發現犯罪當中有一種稱為「20-80」的分布現象。什麼叫20-80的分布現象呢?他分析,其實有20%的犯罪人,終其一生就是跟社會格格不入,他們進出監獄就像回家一樣頻繁,搞不好他們待在監獄的時間比待在一般社會還要長,他們的生命歷程不停地犯罪,成為非常嚴重的生涯累犯。而另外一組人大概占了整個犯罪現象的80%,或者是社會不適應現象裡的80%,但是他們卻只在生命中的20%的階段裡調皮搗蛋了些,似乎喜歡以此引人注意——這個階段剛好就落在青少年期的時候。

\n

所以很有趣的現象就出現了,我們發現很多犯罪的青少年,長大以後成為了大老闆、慈善家、企業家之類的,我們就說這些犯罪當事人在青少年時經過了必要的成長歷程,是歷經了成長、受老師的教育、接受社會的薰陶、獲得學業的補強等等的環境改善,媒體也就適時地用一些比較聳動詞語形容為「浪子回頭金不換」,很有趣吧!

\n

那麼,我們現在就來思考一下什麼叫做「浪子回頭金不換」。

\n

Moffitt等人開始蒐集資料,蒐集非常多的有關於「青少年犯罪」跟剛提到的「生涯型犯罪」這兩種犯罪現象來進行說明。今天第五集的節目,主要要跟聽眾朋友們探討的就是青少年期的犯罪現象,而我們也會在第六集的時候,跟各位聽眾朋友們報告有關於全生涯型犯罪人,到底他的犯罪概念從何而來?

\n

\u3000

\n18歲迷思:抽菸、喝酒、十八禁\u3000為何17.99歲不行\n

思考一下!為什麼人們在青少年期時,總是特別喜歡離經叛道(白話稱為跳tone),或是說違反大人期待、違反社會一般傳統價值觀期待,而出現一些微小的違常行為呢?Moffitt發現了一個蠻有趣的現象,他把這個現象取名為「成熟代溝」。代溝這兩個字,我相信很多教育學家、親子教養的理論裡都會提到,很多爸媽都會覺得青少年期的小孩最難教養、最難溝通了,根本就是充滿了代溝,根本搞不清楚彼此在想什麼,他們有自己的思維。當然了,這是教育學上的說法。但在犯罪學上呢?

\n

Moffitt提到一個法治面上很重要的變化,什麼叫做法治面上的變化呢?這邊我們就要請問各位聽眾朋友了。請問一下,您知道在臺灣幾歲到幾歲稱為少年呢?根據臺灣的《少年事件處理法》的規定,臺灣的少年是指12歲以上未滿18歲的這個年齡階段的人。在這個階段,如果他有任何的犯罪、違常的行為出現的話,其實他們都適用《少年事件處理法》這一套法律來做矯正或是教育。

\n

相對於成年人使用刑法體系,《少年事件處理法》更強調對少年的保護、教育及對少年教養環境的改善甚至是對少年的身心支持等,屬於比較軟性、站在比較和緩、寬容的立場去處理少年事件。但站在這個寬容、和緩的立場之前呢,其實在《少年事件處理法》或相關行為權益的部分,也給予少年部分的限制。

\n

舉個例子來說,抽菸,請問幾歲可以抽菸?在座的聽眾朋友可能都很了解,18歲,滿18歲可以抽菸;滿18歲可以喝酒。此外,還有騎乘機車、開車,甚至是最近討論地沸沸揚揚的投票年齡議題,即是公民權的行使。(目前,行使公民權的年紀還是20歲。)也就是說,其實在18歲之後,一些行為,比方說,小朋友可能比較想去挑戰的去夜店、抽菸、喝酒或是看一些18禁的影片、做一些18禁的事情等等。「18禁」這個名詞,也就是規定你未滿18歲是不能做這些事情的。

\n

那我們來思考,一個小朋友從小到大(3、4歲到4、5歲時),這時候他的社會化的環境主要是在家庭內,但是漸漸地大概7歲左右,到了國小開始社會化的過程,學習「學校」的這個小型社會中,要怎麼樣跟別人相處。當然,如我們一般所熟知,隨著年紀成長,環境帶來的影響力開始增加。小朋友也隨著青少年時期第二性徵的發育,或者是身心靈的快速變化,越接近18歲,問題跟著浮現。

\n

舉一個例子來說,嘉義縣有些同學抽菸被教官抓到,抓到以後,依規定他們要參加戒菸講習或者校園戒菸活動。於是教官把他們集合起來,這些偷抽菸的少年一副老大不情願地坐在大穿堂裡,聽我演講,或者聽醫生宣導吸菸的害處。此時,每一次教官說:「來來來,你們這群抽菸的,給我坐好,好好聽課,聽教授講什麼。不可以再抽了!抽菸對你們18歲以下的人影響很大,你們肺部發育還不完全。你們坐著聽課,教官出去抽根菸。」相信很多聽眾朋友們可能見過這樣一個場景。

\n

這時小朋友心裡就疑問了。欸,教官說的如果是真的,即如果18歲以前不能抽菸,是因為肺部功能發育還不完全的話,那不奇怪了嗎?為什麼17.99歲肺部功能發育不完全,18歲那一天,只要吃下18歲的蛋糕,肺就長好了?如此,將法律一刀切的片面觀念,在缺乏完整的理論論述跟長時間互動溝通的情形下,很容易造成青少年對於18歲這個歲數產生錯誤迷思,所以,Moffitt就提出一個「成熟代溝」的觀念。

\n

\u3000

\nMoffitt的「成熟代溝」理論\u3000新成人的社會洗禮\n

所謂「成熟代溝(Maturity gap theory)」的觀念,最想闡述的就是為什麼18歲以後可以,18歲以前不行,到底17歲跟18歲的差別在哪裡?對於青少年來講,為什麼18歲以下不能有很多行為出現。當然,站在保護的立場,是希望青少年不要太早接觸到這些(像是菸跟喝酒等)成癮物質,或者到夜店去,畢竟那是很晚營業的場所,的確也會影響青少年的學習狀況。我們希望透過這樣角度,儘量阻絕青少年進入到侵犯罪的環境場域,但是其實青少年對此並不是那麼瞭解,再加上成年人很輕鬆地說:「你就等18歲以後再說吧!」這就變成一個對成年世界的幻想跟對於成年世界的挑戰。

\n

我相信聽眾朋友幾乎都聽過一個說法:「考上大學以前不准談戀愛,談戀愛是大學以後的事情。」大家一定覺得蠻好玩的,大學以後才能談戀愛,到底是怎樣的一個邏輯?很多人在大學談戀愛也是談得荒腔走板。於是越接近18歲的少年他就越喜歡去挑戰這條界線,因為他想證明我為什麼不行!為什麼17.99歲不行,18歲卻可以?

\n

這樣的犯罪現象,就是Moffitt稱為「成熟代溝」的原因。一過了18歲,青少年當然就成年了,成年了,他就開始喝酒,發現苦酒滿杯,酒也不見得多好喝;而抽菸以後發現自己會氣喘、咳得要命;談個戀愛沒有想到卻被甩、被分手;做點什麼事情,卻沒想到其實成年人的法律基準點並不那麼寬容。

\n

「成熟代溝」本身就具有懲罰的觀點,它的懲罰相對於青少年來說是立即的,也就是成年人在社會中打拚、打滾,確實是一打一、十打十,實力對實力的對仗;所以青少年到了成人社會,擁有了成人身分之後,赫然發現,其實成人社會有更多的規範需要去遵守,除了更多法律上、道德上的規範及行為上的模範之外,有非常非常多的東西不再像青少年當年那麼隨興、任性地去做自己想要做的事情。於是滿了18以後,青少年們成為一個新成人,這個新成人還是用著青少年的想法來去探索這個世界,漸漸地其他的資深成人、資深公民們便開始給予這些資淺的新成人們一些社會洗禮及教育,也就是透過社會的行為矯正、社會上一些規範所帶來的獎賞跟懲罰,一步一步地重新塑造剛剛成為新成人的青少年。

\n

這個階段,也將18歲之前的非常燦爛、自由、無所拘束的幻想漸漸落實、安定下來。Moffitt也發現一個很有趣的現象,滿了18歲以後,這些新成年人們開始學習在社會上如何當好一個社會成人,經過3、4年或4、5年的磨練之後,這些新成年人也漸漸了解:「喔,社會就是這個樣子,我們必須要遵守社會規範,最起碼、最底線的狀態我們必須要遵守法律規定。」這些青少年「成熟代溝」的犯罪現象大概在4、5年的社會磨合之後就會降低,這種社會不適應現象也漸漸消失。

\n

如果青少年在社會上打拚個5年、7年、8年的,開始找到較穩定的工作或是穩定的交往對象時,開始擁有投入社會成本以後的回饋。此時,我相信很多成人就算也許有一點小小的犯罪(念頭)、或者是微微的社會不適應現象,也會因為社會成本的投入,一想到如果我做了這件事情,可能工作就會不保或會受到處罰。當這些刺激、提醒進入到腦袋,其實成年人就開始知道,我們還是要符合規定,那麼我們的社會適應性就上升了,社會不適應所帶來的反社會現象自然就降低了。

\n

剛剛提到的「浪子回頭金不換」,這樣一句名言,其實我們每次都強調教育的功能,老師都奉為經典。其實有些時候我們仔細想想、站在Moffitt的立場,不是浪子回頭金不換,而是隨著年齡的增長,人的反社會性就會在社會中漸漸被磨平,這可以說是一個社會功能上的影響。

\n

\u3000

\n大腦如同交響樂團\u3000缺了指揮就失控\n

除此之外,Moffitt還提到了,青少年期其實在大腦的發育上,(不只是我們顱相學是講頭殼以外、頭皮以外的差別),Moffitt也發現頭皮以內有一些因素也影響我們的大腦功能。

\n

大腦功能的部分,其實我們在相關節目也提過,非常歡迎各位聽眾有機會可以收聽「大腦好好玩」,聽聽看臺大謝伯讓老師如何進行大腦功能的區分以及介紹。相信在兩個節目的對照之下,一定能夠讓聽眾朋友們更了解,大腦功能到底對我們反社會行為有什麼樣的影響。

\n

Moffitt也提到了這樣的觀念,他認為,青少年的大腦是屬於不協調的大腦發展期。如果大腦是一個交響樂團,若能彼此協調、演奏出美好的樂音的話,當然是一首非常棒的交響樂曲。但是,很可惜的,在青少年期,大腦裡面本身就缺少一個主導性的、如同指揮這樣的一個角色。也就是說,如果把大腦比喻成是一個很好的交響樂團的話,那麼因為缺了個很好的指揮,所以大家各拉各的、各吹各的,當然不成調。

\n

因此,人在青少年期往往會出現一些超乎我們想像的行為,我們直覺這些青少年真是不受控制,而當大腦在欠缺管理認知功能的主導之下,青少年便容易產生一些衝動或是被激發的犯罪現象,這種犯罪行為的發生印證到Moffitt的說法,的確也是如此。我們確實在青少年的犯罪類型中常看到這種關於意氣用事、或是情緒過度激發的現象,比方說知名電影《艋舺》劇中講的:「林北不知影什麼叫意義啦,林北只知影義氣啦!」翻成國語是:「我不知道意義是什麼,我只知道什麼叫義氣。」這就是成年人總覺得:「他怎麼會這麼衝動?控制不住滿腔熱血、血氣方剛!」這些其實都跟大腦功能發展的階段性有關。

\n

隨著大腦管理認知功能漸漸發展完成,的確到了成年期以後,我們比較能夠控制我們自己,對自我控制功能越來越好,也就更能夠很好的管控這種衝動犯罪或被引發出來的犯罪現象,而一個好的控制就能確保我們在成人期之後,犯罪或反社會的現象降低。

\n

Moffitt除了提到這個社會的現象,以及我們的大腦發展的狀況之外,其實他也約略提到近期才成為比較主流的說法,就是「家庭功能」。我們都知道青少年期的依附對象,正要從家庭轉換到學校同儕。家庭功能的健全與否,決定青少年重要的學習跟規範,是道德規範建立的一個重要場域。

\n

但是很可惜的,如果您是父母親,現在剛好有處於青少年期的小孩,這時候通常都會是這個家庭經濟狀況、或者是各種的人際狀況最複雜也是最沉重的時候。身負家庭經濟重任的爸爸可能剛好要拚事業,或許家中還都有高堂父母必須奉養、關心,必須要付出一些金錢照料他們已不那麼好的身體和生活;小朋友必須要經歷到非常沉重的課業、升學壓力,甚至是學校同儕適應問題;身為母親的太太們,當然也有事情要做,她們可能必須經歷空巢期或是小朋友的反叛狀況,甚至她自己的身體都會出現更年期的不適應;這些眾多的負面因素就讓我們把家中有青少年的這樣一個狀況稱為熱鍋上的家庭,這些熱鍋上的家庭成員就像熱鍋上的螞蟻一樣,非常辛苦,也許非常多的問題會一一地浮現,而青少年犯罪也就是這些問題中所呈現出來最嚴重的一環。

\n

隨著現今家庭功能失衡成為犯罪的一個主要原因,我們也真的要好好地呼籲聽眾朋友們,如果您家中有青少年期的小孩,身為父母的各位,真的希望能夠多撥一點時間給青少年,讓他們能夠擁有更多與父母親溝通、從父母親身上學習傳統道德價值觀念的傳承的機會,好讓他們能夠早日適應這個社會。

\n

好的,我們今天提到的「浪子回頭金不換」,其實是一個好現象,希望絕大部分的犯罪行為都能夠在成年期的時候就回歸平靜,不過就像真實的現象一樣,總有些人終其一生都會出現犯罪行為,這些人到底發生了什麼事情呢?我們將在下一集、也就是第六集的時候,再跟各位聽眾朋友們分享有關於這種生涯型反社會性所帶來的犯罪現象。

\n

 

\n

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n

 

\n

想聽愛聽就在鏡好聽,訂閱《鏡好聽》並下載 APP 收聽,只給你最好的聲音。

\n

| 立即訂閱:https://www.mirrorvoice.com.tw/mirrorvoice-plus

\n

| 免費下載 APP:https://mirrormediafb.pros.is/LY67K

\n

| Facebook:https://facebook.com/mirrorvoice2019

\n

| Instagram:https://instagram.com/mirror_voice

\n

| 合作、節目建議歡迎來信:[email protected]

\n

 

')])]
...more
View all episodesView all episodes
Download on the App Store

知識好好玩By 鏡好聽

  • 4.4
  • 4.4
  • 4.4
  • 4.4
  • 4.4

4.4

33 ratings


More shows like 知識好好玩

View all
大人的Small Talk by 大人學

大人的Small Talk

243 Listeners

一起文學吧 by 鏡好聽

一起文學吧

11 Listeners

啟點文化一天聽一點 by 每天陪你進步一點點

啟點文化一天聽一點

125 Listeners

哇賽心理學 by 哇賽心理學

哇賽心理學

133 Listeners

文森說書 by 文森

文森說書

82 Listeners

泛泛泛科學之思想實驗室 by PanSci

泛泛泛科學之思想實驗室

10 Listeners

那些電影教我的事 by 水尢水某

那些電影教我的事

128 Listeners

《The Real Story》By 報導者 by 報導者 The Reporter

《The Real Story》By 報導者

303 Listeners

下一本讀什麼? by 閱讀前哨站 瓦基

下一本讀什麼?

187 Listeners

迷誠品 by 誠品 eslite

迷誠品

41 Listeners

法學叫獸的X話群組 by 鄉下叫獸、水某、東海狐、成功喬

法學叫獸的X話群組

18 Listeners

一個人的收藏 by 姚謙x鏡好聽

一個人的收藏

1 Listeners

診間裡的女人 by 林靜儀×鏡好聽

診間裡的女人

9 Listeners

香港來的風 by 張潔平×鏡好聽

香港來的風

5 Listeners

鄭麗君的思想操場:自由六講 by 鄭麗君x鏡好聽

鄭麗君的思想操場:自由六講

12 Listeners

娛樂住海邊 by 鏡週刊x鏡好聽

娛樂住海邊

0 Listeners

博音 by 曾博恩

博音

203 Listeners

別人的工作最有趣 by Fiona

別人的工作最有趣

7 Listeners

哇賽讀心書 by 哇賽心理學

哇賽讀心書

18 Listeners

朝聖──永恆的安娜普納 by 陳德政x鏡好聽

朝聖──永恆的安娜普納

7 Listeners

親愛的少年 by 王意中X鏡好聽

親愛的少年

1 Listeners

瑪法達:星座萬物論 by 瑪法達x鏡好聽

瑪法達:星座萬物論

2 Listeners

好好評新聞──公評人來了! by 鏡電視外部公評人辦公室X鏡好聽

好好評新聞──公評人來了!

0 Listeners

周慕姿放心說 by 周慕姿

周慕姿放心說

52 Listeners

鄧惠文-心事有人知 by 寶島聯播網

鄧惠文-心事有人知

24 Listeners

我城與我們 by 鏡好聽

我城與我們

0 Listeners

當我們與世界交響 by Taiwan Connection x 鏡好聽

當我們與世界交響

4 Listeners

藝文大師好好聊 by 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 x 鏡好聽

藝文大師好好聊

2 Listeners

許書華的診間連線 by 鏡好聽

許書華的診間連線

0 Listeners

山之事──給漫遊者的探索手札 by 農業部林業及自然保育署

山之事──給漫遊者的探索手札

0 Listeners

你的心理師上線中 by 鏡好聽

你的心理師上線中

0 Listeners

投資不踩雷 by 鏡好聽

投資不踩雷

0 Listeners

人性指南下載區 by 鏡好聽

人性指南下載區

0 Listeners

裴社長吃喝玩樂 by 鏡好聽

裴社長吃喝玩樂

1 Listen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