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好好玩

「男主外女主內」從史前時代就開始? 小心科學中的性別偏誤|性別好好玩S01 EP01


Listen Later

['

偏見的基礎,常常是事實的錯誤挪用。

\n

這一集我們來談談,有哪些常見的性別偏見,是由錯誤挪用的科學事實所支持。我們可以怎麼辨認出這一類的謬誤,這些偽科學論證有哪些特徵?而人們又為什麼這麼容易發展和傳播偽裝成科學的偏見?

\n

過去幾年為婚姻平權進行演講,觀眾問答時間經常有這一題:老師,妳講那些人權、平等是很重要啦,不過妳知道嗎,男性間性行為是愛滋病傳染途徑的最大宗,不就表示這是一種需要趕快被反對的行為嗎?

\n

有些提問者說他相信平等的價值,只是這個疾病的資訊讓他感到很矛盾,他眼神真誠,看起來熱切的想要一個答案,好解決不同資訊給他帶來的內在價值衝突。有些提問者不懷好意,一邊說話一邊帶一點笑意,他不是用問句提問,他只是想告訴我,這可是鐵打的事實,科學事實還能如何爭辯。

\n

\u3000

\n\n

男同志性行為是HIV罪魁禍首?\u3000「偽科學真偏見」如何辨認

\n\n

事實上,「男性間性行為是愛滋病傳染的主要途徑,因此這是一種需要被反對的行為」,這個說詞本身就具備偽科學的幾個典型錯誤。

\n

若是細細觀察那些錯誤援引科學事實的偏見,可以發現幾種常見的類型:侷限性的事實、選擇性的使用事實,和論證謬誤。

\n

以「男性間性行為是愛滋病傳染的主要途徑」這個陳述為例,它首先是一個侷限性的事實。

\n

許多流行病學的數據,其實會隨著時間和文化脈絡不同而大幅變動,卻時常被錯當是普世永存的定律,促生對於各種族群的本質主義式宣稱。

\n

比如在目前的台灣,HIV病毒的確以男性間性行為為相對多數的傳染途徑。然而,在世界許多其它脈絡,像是近年多數的非洲國家,目前仍以異性間的性行為為HIV的最大宗傳染途徑,而這些國家其實構成了近年HIV感染人口的大宗。

\n

當接收到事實資訊時,我們可以小心檢視這個資訊的時空有效性。使用時空限定的數據來背書一個普世、本質的宣稱,就會是一個非常典型的侷限性事實觀察謬誤。

\n

其次,若仔細檢視就可以發現,基於疾病傳染途徑而對某種行為進行道德宣判,時常是選擇性的事實使用。

\n

以性行為作為疾病傳染途徑為例,事實上,許多異性間性行為,是重大疾病的主要傳染途徑,比如常常高居女性十大癌症死因之一的子宮頸癌,就是一個例子。提問者若挪用疾病傳染途徑數據來倡議禁止同性間性行為,卻沒有據傳染途徑倡議禁止異性間性行為,則很可能犯了選擇性事實使用的錯誤。

\n

科學的事實使用,是全盤檢視事實證據,使用一致的判斷準則來做成結論。

\n

選擇性的使用科學真相並不是真相,那通常是迷思與偏見的濾鏡替我們篩選過的,真相的殘渣。

\n

\u3000

\n\n

史前時代就「男主外」?\u3000男性狩獵者論出了什麼問題

\n\n

另一種日常中隨處可見的偽科學論證,是挪用史前時代的性別角色,來支持今日的性別雙重標準。

\n

「史前時代男人外出打獵,負責供給食物來源,女人則主要負責哺育小孩。因此阿,婚後男生負責去工作賺錢養家,女生就負責在家打掃育兒就好,這是老祖宗的智慧,也是生物的必然阿。」

\n

用演化論、基因、考古學發現,試著來支持男主外女主內的分工,這類說法還真不少。

\n

事實上,這個宣稱同樣也犯了偽科學論證常見的侷限性事實觀察錯誤。而這個錯誤一部分是由科學家自身所引起的。

\n

在上個世紀末以前,考古學和人類學界對於史前時代主要的共識,是男人做為狩獵者(man the hunter)。這類研究把主要的觀察重點放在男人狩獵的角色。大量的證據指向男性參與了狩獵大型獵物回來,故有「男性狩獵,是主要食物供應者,而女性由於體型和需要生育子女,不能參與狩獵,頂多是去採集一些其它輔助的食物來吃(man the hunter, woman the gatherer)」的論點。

\n

直到十分晚近,有許多女性研究者,開始將更多注意力放在史前狩獵採集時代的女性角色,才開始發現「男性狩獵者」論,其實是一種侷限性的事實觀察。

\n

許多研究開始專注於女性角色,它們發現,女性透過採集所得到的食物,實際上可能較狩獵而來的食物提供更多的熱量,她們才是熱量的主要供給者,徹底挑戰了男性養家(men provide)的想像。

\n

一些較晚進的研究也發現,在取得和處理食物時,這些女性會發明和研磨製造石器等工具,以獲取原本人類無法攝取的食物。這個女性發明家角色(woman the inventor)的發現,大大挑戰了早期研究假定的女性無法處理沉重的石類器具,女性不擅長創新與科技研發的想像。

\n

此外,這些研究還指出,女性其實也有參與狩獵,儘管整體來說參與的角色未必如男性那麼多。一個男性或一個女性在狩獵採集社會會參與哪一方面的工作,是由一系列的因素所促成,比如:年齡、生育情況、身體強度等等,這些個體間差異的解釋力也十分重要,分工的方式並不是由性別一項因素來決定。

\n

考古學和人類學關於食物取得的研究,過去很長的時間以來帶著人類社會「男主外、女主內」的視角,來採集和詮釋證據。將許多注意力放在史前社會或狩獵採集社會中,男性的外出捕食活動,相對較忽略未參與狩獵的男性、參與狩獵的女性、女性其他勞動所帶來的捕食貢獻等等可能。在當時,這些科學家絕大多數是男性,然而,亦有女性科學家參與其中,帶有當時社會習以為常、習而不察的性別文化觀點。

\n

隨著七零年代及其後西方第二波女性主義的壯大,和當時女性開始不斷加入科學研究的行列,上述男性中心的研究論點,逐漸引發許多女性科學家的質疑。

\n

這些女性科學家開始將眼光放在過去漏未解釋的證據,特別是女性在取得食物養家方面扮演重要角色的證據。後續的女性科學家,更帶來第三波女性主義者注重多元和交織性的觀點,考掘每個性別內部各種多元類型的人與特性:考量即使同屬同一性別,人們其實也可能會參與十分不同分工的可能。這才帶來新的一波反省,和更完整的分析方法。

\n

若將觀察的重點僅僅放在參與狩獵的男性,忽略了未參與狩獵的男性、參與狩獵的女性、女性勞動所帶來的貢獻等等事實,而得出男性狩獵女性採集育兒這個結論,正是一個科學史上侷限性事實觀察的典型例證。

\n

\u3000

\n\n

小心論證謬誤!\u3000那些為偏見背書的偽科學

\n\n

「史前時代男性狩獵女性採集育兒,因此我們婚後最適的分工應該是由我來工作,妳就在家打掃吧」,這個常見偽科學論證,除了是侷限性的事實觀察之外,還存在許多論證謬誤的問題。

\n

比如退萬步言,就算男性具有最適狩獵的生物特性,女性具有最適育兒的生物特性好了,要怎麼論證當代社會的工作,全數皆較適合給狩獵者而非照護者來擔任呢?老師、教授較適合狩獵者而非照護者來擔任嗎?醫師較適合狩獵者而非照護者來擔任嗎?國家領導人較適合狩獵者而非照護者來擔任嗎?

\n

此外,這一類的生物決定論常見的論證謬誤是,時常錯把先天和後天當作是二元對立的概念。好像先天給定的特徵是絕對不可逃脫的一樣。

\n

事實上,自十九世紀以來,許多科學家都著迷於找出男女大腦先天具有差異的關鍵證據,卻至今仍無法有一個確定的證據。這些主張男女大腦天生差異的討論,多數僅有微弱的統計解釋力,或是被批評為沒有恰當的控制變項,和有論證謬誤的問題。

\n

開始有較近期的研究傾向掙脫這個先天/後天的二元論述,它們開始發現,過去研究中,對於男性和女性大腦構造天生差異的迷戀,實則可能具有誤導性。聲稱男性和女性大腦差異的研究結論,時常漏未考慮別的中介變項:比如若我們控制了大腦尺寸大小的變項,則大腦結構在性別間聲稱的幾種差異則不顯著。此外,近年研究強調大腦的可塑性(brain plasticity):大腦從出生到老都時時在被重新形塑。許多性別間行為和認知的差異,透過幾個簡單的訓練就可以快速的彌平。大腦是可以被訓練的,每當我們學習一個技巧,我們大腦的神經路徑就發生了改變。「某某性別差異因為是先天的,因此是不可動搖的」因此並不是一個不證自明的論證。

\n

其實,無論是狩獵採集社會性別分工的論證,或是HIV傳染途徑論證,都只是冰山一角。我們的日常中,隨處可以聽見更多使用偽科學論證來合理化社會中差別待遇的例子。

\n

「靈長類動物一夫多妻勝者為王,顯見一夫一妻制度不符人類天性。」「成千上萬個精子勇往直前,只有最強壯的那個勝出贏得芳心,可見男追求女天經地義。」

\n

只要留心,就可以指出這一類論證中侷限性的事實觀察、選擇性的使用事實,或是論證謬誤等等錯誤。

\n

\u3000

\n\n

被優先接受的刻板印象\u3000「確認偏誤」如何發生?

\n\n

然而人們究竟為什麼總是會錯誤的使用科學資訊來支持偏見和迷思?

\n

這是由於我們傾向接收、確認、記憶和使用那些和我們價值信念相符的資訊。這種偏差的資訊處理傾向被稱為確認偏誤(confirmation bias)。

\n

當我們先建立起一個男強女弱、男主外女主內、異性戀為正軌的價值系統時,那些和我們價值相符的事實資訊,通常會被我們優先採用。同理,若這個社會人們的價值信念是性別平等、各種性傾向皆為正軌,則與此類信念相符的資訊也將較容易被優先接收和記憶。

\n

這可以解釋科學家或常人,對於科學事實的侷限性觀察、選擇性使用。即便眼前有千百種資訊,人們總是比較容易看見符合自己所信仰的。而一個社會主流的價值,也就容易不斷的優先被科學和其他事實資訊反覆支持。

\n

相對的,與我們的信念相違的資訊,我們就較容易忽略它。即便這些資訊存在,我們也較不易去搜尋。即便我們觸及這些資訊,我們也傾向去忽略它、駁斥它,和遺忘它。

\n

當追蹤讀報者的閱讀行為,就會發現,同樣長度、文章結構和題材近似的兩篇新聞,一則符合自己的政治立場,一則與自己的立場相反,人們傾向花更長的時間閱讀後者。這個結果很反常識。「我們不是應該更享受與我們立場相近的文章,因此花更久的時間閱讀享受它嗎?」事實上,當我們接收到與我們立場和價值不符的新資訊,我們會花更多的時間駁斥它,與它辯論,試圖找出它的破綻。

\n

人類的資訊接收是容易有偏誤的。科學家是人,使用科學資訊的我們也是人。

\n

理解到任何人自身都可能存在有偏誤傾向,只是一個起點。在未來的幾集,我們將持續的討論,除了不斷反思自身偏誤,人類還可以有什麼法子,去解決科學和科技中的偏見問題。

\n

延伸閱讀:

\n
    \n
  • Owen, Linda R. (2005) Distorting the Past: Gender and the Division of Labor in the European Upper Paleolithic. Tübingen: Kerns Verlag.
  • \n
  • Rippon, Gina (2019) The Gendered Brain: The New Neuroscience That Shatters the Myth of the Female Brain. London: The Bodley Head.
  • \n
  • Wiedenbauer, Gunnar & Jansen-Osmann, Petra (2008) Manual Training of Mental Rotation in Children, Learning and Instruction 18(2): 30-41.
  • \n
\n\n

 

\n

🕺想聽更多聲音節目?

\n

2019年10月鏡週刊推出全新聲音平台《鏡好聽》,聽記者聊採訪幕後,聽作家談創作,還有聽名人朗讀好書。讓我們的聲音,陪你度過各個你通勤、跑步、洗碗的零碎時間。

\n
    \n
  • 用Apple 訂閱:https://apple.co/2M5rF0y
  • \n
  • 網站桌機簡單聽:https://voice.mirrorfiction.com/
  • \n
  • 最多獨家更新內容只在《鏡好聽》:https://mirrormediafb.pros.is/LY67K
  • \n
  • 若為Android系統使用者,可下載Google Podcasts或其他聆聽Podcast的軟體,並搜尋「知識好好玩」
  • \n
\n

 

', OrderedDict([('content:encoded', '

偏見的基礎,常常是事實的錯誤挪用。

\n

這一集我們來談談,有哪些常見的性別偏見,是由錯誤挪用的科學事實所支持。我們可以怎麼辨認出這一類的謬誤,這些偽科學論證有哪些特徵?而人們又為什麼這麼容易發展和傳播偽裝成科學的偏見?

\n

過去幾年為婚姻平權進行演講,觀眾問答時間經常有這一題:老師,妳講那些人權、平等是很重要啦,不過妳知道嗎,男性間性行為是愛滋病傳染途徑的最大宗,不就表示這是一種需要趕快被反對的行為嗎?

\n

有些提問者說他相信平等的價值,只是這個疾病的資訊讓他感到很矛盾,他眼神真誠,看起來熱切的想要一個答案,好解決不同資訊給他帶來的內在價值衝突。有些提問者不懷好意,一邊說話一邊帶一點笑意,他不是用問句提問,他只是想告訴我,這可是鐵打的事實,科學事實還能如何爭辯。

\n

\u3000

\n\n

男同志性行為是HIV罪魁禍首?\u3000「偽科學真偏見」如何辨認

\n\n

事實上,「男性間性行為是愛滋病傳染的主要途徑,因此這是一種需要被反對的行為」,這個說詞本身就具備偽科學的幾個典型錯誤。

\n

若是細細觀察那些錯誤援引科學事實的偏見,可以發現幾種常見的類型:侷限性的事實、選擇性的使用事實,和論證謬誤。

\n

以「男性間性行為是愛滋病傳染的主要途徑」這個陳述為例,它首先是一個侷限性的事實。

\n

許多流行病學的數據,其實會隨著時間和文化脈絡不同而大幅變動,卻時常被錯當是普世永存的定律,促生對於各種族群的本質主義式宣稱。

\n

比如在目前的台灣,HIV病毒的確以男性間性行為為相對多數的傳染途徑。然而,在世界許多其它脈絡,像是近年多數的非洲國家,目前仍以異性間的性行為為HIV的最大宗傳染途徑,而這些國家其實構成了近年HIV感染人口的大宗。

\n

當接收到事實資訊時,我們可以小心檢視這個資訊的時空有效性。使用時空限定的數據來背書一個普世、本質的宣稱,就會是一個非常典型的侷限性事實觀察謬誤。

\n

其次,若仔細檢視就可以發現,基於疾病傳染途徑而對某種行為進行道德宣判,時常是選擇性的事實使用。

\n

以性行為作為疾病傳染途徑為例,事實上,許多異性間性行為,是重大疾病的主要傳染途徑,比如常常高居女性十大癌症死因之一的子宮頸癌,就是一個例子。提問者若挪用疾病傳染途徑數據來倡議禁止同性間性行為,卻沒有據傳染途徑倡議禁止異性間性行為,則很可能犯了選擇性事實使用的錯誤。

\n

科學的事實使用,是全盤檢視事實證據,使用一致的判斷準則來做成結論。

\n

選擇性的使用科學真相並不是真相,那通常是迷思與偏見的濾鏡替我們篩選過的,真相的殘渣。

\n

\u3000

\n\n

史前時代就「男主外」?\u3000男性狩獵者論出了什麼問題

\n\n

另一種日常中隨處可見的偽科學論證,是挪用史前時代的性別角色,來支持今日的性別雙重標準。

\n

「史前時代男人外出打獵,負責供給食物來源,女人則主要負責哺育小孩。因此阿,婚後男生負責去工作賺錢養家,女生就負責在家打掃育兒就好,這是老祖宗的智慧,也是生物的必然阿。」

\n

用演化論、基因、考古學發現,試著來支持男主外女主內的分工,這類說法還真不少。

\n

事實上,這個宣稱同樣也犯了偽科學論證常見的侷限性事實觀察錯誤。而這個錯誤一部分是由科學家自身所引起的。

\n

在上個世紀末以前,考古學和人類學界對於史前時代主要的共識,是男人做為狩獵者(man the hunter)。這類研究把主要的觀察重點放在男人狩獵的角色。大量的證據指向男性參與了狩獵大型獵物回來,故有「男性狩獵,是主要食物供應者,而女性由於體型和需要生育子女,不能參與狩獵,頂多是去採集一些其它輔助的食物來吃(man the hunter, woman the gatherer)」的論點。

\n

直到十分晚近,有許多女性研究者,開始將更多注意力放在史前狩獵採集時代的女性角色,才開始發現「男性狩獵者」論,其實是一種侷限性的事實觀察。

\n

許多研究開始專注於女性角色,它們發現,女性透過採集所得到的食物,實際上可能較狩獵而來的食物提供更多的熱量,她們才是熱量的主要供給者,徹底挑戰了男性養家(men provide)的想像。

\n

一些較晚進的研究也發現,在取得和處理食物時,這些女性會發明和研磨製造石器等工具,以獲取原本人類無法攝取的食物。這個女性發明家角色(woman the inventor)的發現,大大挑戰了早期研究假定的女性無法處理沉重的石類器具,女性不擅長創新與科技研發的想像。

\n

此外,這些研究還指出,女性其實也有參與狩獵,儘管整體來說參與的角色未必如男性那麼多。一個男性或一個女性在狩獵採集社會會參與哪一方面的工作,是由一系列的因素所促成,比如:年齡、生育情況、身體強度等等,這些個體間差異的解釋力也十分重要,分工的方式並不是由性別一項因素來決定。

\n

考古學和人類學關於食物取得的研究,過去很長的時間以來帶著人類社會「男主外、女主內」的視角,來採集和詮釋證據。將許多注意力放在史前社會或狩獵採集社會中,男性的外出捕食活動,相對較忽略未參與狩獵的男性、參與狩獵的女性、女性其他勞動所帶來的捕食貢獻等等可能。在當時,這些科學家絕大多數是男性,然而,亦有女性科學家參與其中,帶有當時社會習以為常、習而不察的性別文化觀點。

\n

隨著七零年代及其後西方第二波女性主義的壯大,和當時女性開始不斷加入科學研究的行列,上述男性中心的研究論點,逐漸引發許多女性科學家的質疑。

\n

這些女性科學家開始將眼光放在過去漏未解釋的證據,特別是女性在取得食物養家方面扮演重要角色的證據。後續的女性科學家,更帶來第三波女性主義者注重多元和交織性的觀點,考掘每個性別內部各種多元類型的人與特性:考量即使同屬同一性別,人們其實也可能會參與十分不同分工的可能。這才帶來新的一波反省,和更完整的分析方法。

\n

若將觀察的重點僅僅放在參與狩獵的男性,忽略了未參與狩獵的男性、參與狩獵的女性、女性勞動所帶來的貢獻等等事實,而得出男性狩獵女性採集育兒這個結論,正是一個科學史上侷限性事實觀察的典型例證。

\n

\u3000

\n\n

小心論證謬誤!\u3000那些為偏見背書的偽科學

\n\n

「史前時代男性狩獵女性採集育兒,因此我們婚後最適的分工應該是由我來工作,妳就在家打掃吧」,這個常見偽科學論證,除了是侷限性的事實觀察之外,還存在許多論證謬誤的問題。

\n

比如退萬步言,就算男性具有最適狩獵的生物特性,女性具有最適育兒的生物特性好了,要怎麼論證當代社會的工作,全數皆較適合給狩獵者而非照護者來擔任呢?老師、教授較適合狩獵者而非照護者來擔任嗎?醫師較適合狩獵者而非照護者來擔任嗎?國家領導人較適合狩獵者而非照護者來擔任嗎?

\n

此外,這一類的生物決定論常見的論證謬誤是,時常錯把先天和後天當作是二元對立的概念。好像先天給定的特徵是絕對不可逃脫的一樣。

\n

事實上,自十九世紀以來,許多科學家都著迷於找出男女大腦先天具有差異的關鍵證據,卻至今仍無法有一個確定的證據。這些主張男女大腦天生差異的討論,多數僅有微弱的統計解釋力,或是被批評為沒有恰當的控制變項,和有論證謬誤的問題。

\n

開始有較近期的研究傾向掙脫這個先天/後天的二元論述,它們開始發現,過去研究中,對於男性和女性大腦構造天生差異的迷戀,實則可能具有誤導性。聲稱男性和女性大腦差異的研究結論,時常漏未考慮別的中介變項:比如若我們控制了大腦尺寸大小的變項,則大腦結構在性別間聲稱的幾種差異則不顯著。此外,近年研究強調大腦的可塑性(brain plasticity):大腦從出生到老都時時在被重新形塑。許多性別間行為和認知的差異,透過幾個簡單的訓練就可以快速的彌平。大腦是可以被訓練的,每當我們學習一個技巧,我們大腦的神經路徑就發生了改變。「某某性別差異因為是先天的,因此是不可動搖的」因此並不是一個不證自明的論證。

\n

其實,無論是狩獵採集社會性別分工的論證,或是HIV傳染途徑論證,都只是冰山一角。我們的日常中,隨處可以聽見更多使用偽科學論證來合理化社會中差別待遇的例子。

\n

「靈長類動物一夫多妻勝者為王,顯見一夫一妻制度不符人類天性。」「成千上萬個精子勇往直前,只有最強壯的那個勝出贏得芳心,可見男追求女天經地義。」

\n

只要留心,就可以指出這一類論證中侷限性的事實觀察、選擇性的使用事實,或是論證謬誤等等錯誤。

\n

\u3000

\n\n

被優先接受的刻板印象\u3000「確認偏誤」如何發生?

\n\n

然而人們究竟為什麼總是會錯誤的使用科學資訊來支持偏見和迷思?

\n

這是由於我們傾向接收、確認、記憶和使用那些和我們價值信念相符的資訊。這種偏差的資訊處理傾向被稱為確認偏誤(confirmation bias)。

\n

當我們先建立起一個男強女弱、男主外女主內、異性戀為正軌的價值系統時,那些和我們價值相符的事實資訊,通常會被我們優先採用。同理,若這個社會人們的價值信念是性別平等、各種性傾向皆為正軌,則與此類信念相符的資訊也將較容易被優先接收和記憶。

\n

這可以解釋科學家或常人,對於科學事實的侷限性觀察、選擇性使用。即便眼前有千百種資訊,人們總是比較容易看見符合自己所信仰的。而一個社會主流的價值,也就容易不斷的優先被科學和其他事實資訊反覆支持。

\n

相對的,與我們的信念相違的資訊,我們就較容易忽略它。即便這些資訊存在,我們也較不易去搜尋。即便我們觸及這些資訊,我們也傾向去忽略它、駁斥它,和遺忘它。

\n

當追蹤讀報者的閱讀行為,就會發現,同樣長度、文章結構和題材近似的兩篇新聞,一則符合自己的政治立場,一則與自己的立場相反,人們傾向花更長的時間閱讀後者。這個結果很反常識。「我們不是應該更享受與我們立場相近的文章,因此花更久的時間閱讀享受它嗎?」事實上,當我們接收到與我們立場和價值不符的新資訊,我們會花更多的時間駁斥它,與它辯論,試圖找出它的破綻。

\n

人類的資訊接收是容易有偏誤的。科學家是人,使用科學資訊的我們也是人。

\n

理解到任何人自身都可能存在有偏誤傾向,只是一個起點。在未來的幾集,我們將持續的討論,除了不斷反思自身偏誤,人類還可以有什麼法子,去解決科學和科技中的偏見問題。

\n

延伸閱讀:

\n
    \n
  • Owen, Linda R. (2005) Distorting the Past: Gender and the Division of Labor in the European Upper Paleolithic. Tübingen: Kerns Verlag.
  • \n
  • Rippon, Gina (2019) The Gendered Brain: The New Neuroscience That Shatters the Myth of the Female Brain. London: The Bodley Head.
  • \n
  • Wiedenbauer, Gunnar & Jansen-Osmann, Petra (2008) Manual Training of Mental Rotation in Children, Learning and Instruction 18(2): 30-41.
  • \n
\n\n

 

\n

🕺想聽更多聲音節目?

\n

2019年10月鏡週刊推出全新聲音平台《鏡好聽》,聽記者聊採訪幕後,聽作家談創作,還有聽名人朗讀好書。讓我們的聲音,陪你度過各個你通勤、跑步、洗碗的零碎時間。

\n
    \n
  • 用Apple 訂閱:https://apple.co/2M5rF0y
  • \n
  • 網站桌機簡單聽:https://voice.mirrorfiction.com/
  • \n
  • 最多獨家更新內容只在《鏡好聽》:https://mirrormediafb.pros.is/LY67K
  • \n
  • 若為Android系統使用者,可下載Google Podcasts或其他聆聽Podcast的軟體,並搜尋「知識好好玩」
  • \n
\n

 

')])]
...more
View all episodesView all episodes
Download on the App Store

知識好好玩By 鏡好聽

  • 4.4
  • 4.4
  • 4.4
  • 4.4
  • 4.4

4.4

33 ratings


More shows like 知識好好玩

View all
大人的Small Talk by 大人學

大人的Small Talk

243 Listeners

一起文學吧 by 鏡好聽

一起文學吧

11 Listeners

啟點文化一天聽一點 by 每天陪你進步一點點

啟點文化一天聽一點

125 Listeners

哇賽心理學 by 哇賽心理學

哇賽心理學

134 Listeners

文森說書 by 文森

文森說書

82 Listeners

泛泛泛科學之思想實驗室 by PanSci

泛泛泛科學之思想實驗室

10 Listeners

那些電影教我的事 by 水尢水某

那些電影教我的事

127 Listeners

《The Real Story》By 報導者 by 報導者 The Reporter

《The Real Story》By 報導者

303 Listeners

下一本讀什麼? by 閱讀前哨站 瓦基

下一本讀什麼?

187 Listeners

迷誠品 by 誠品 eslite

迷誠品

41 Listeners

法學叫獸的X話群組 by 鄉下叫獸、水某、東海狐、成功喬

法學叫獸的X話群組

18 Listeners

一個人的收藏 by 姚謙x鏡好聽

一個人的收藏

1 Listeners

診間裡的女人 by 林靜儀×鏡好聽

診間裡的女人

9 Listeners

香港來的風 by 張潔平×鏡好聽

香港來的風

5 Listeners

鄭麗君的思想操場:自由六講 by 鄭麗君x鏡好聽

鄭麗君的思想操場:自由六講

12 Listeners

娛樂住海邊 by 鏡週刊x鏡好聽

娛樂住海邊

0 Listeners

博音 by 曾博恩

博音

203 Listeners

別人的工作最有趣 by Fiona

別人的工作最有趣

7 Listeners

哇賽讀心書 by 哇賽心理學

哇賽讀心書

18 Listeners

朝聖──永恆的安娜普納 by 陳德政x鏡好聽

朝聖──永恆的安娜普納

7 Listeners

親愛的少年 by 王意中X鏡好聽

親愛的少年

1 Listeners

瑪法達:星座萬物論 by 瑪法達x鏡好聽

瑪法達:星座萬物論

2 Listeners

好好評新聞──公評人來了! by 鏡電視外部公評人辦公室X鏡好聽

好好評新聞──公評人來了!

0 Listeners

周慕姿放心說 by 周慕姿

周慕姿放心說

52 Listeners

鄧惠文-心事有人知 by 寶島聯播網

鄧惠文-心事有人知

24 Listeners

我城與我們 by 鏡好聽

我城與我們

0 Listeners

當我們與世界交響 by Taiwan Connection x 鏡好聽

當我們與世界交響

4 Listeners

藝文大師好好聊 by 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 x 鏡好聽

藝文大師好好聊

2 Listeners

許書華的診間連線 by 鏡好聽

許書華的診間連線

0 Listeners

山之事──給漫遊者的探索手札 by 農業部林業及自然保育署

山之事──給漫遊者的探索手札

0 Listeners

你的心理師上線中 by 鏡好聽

你的心理師上線中

0 Listeners

投資不踩雷 by 鏡好聽

投資不踩雷

0 Listeners

人性指南下載區 by 鏡好聽

人性指南下載區

0 Listeners

裴社長吃喝玩樂 by 鏡好聽

裴社長吃喝玩樂

1 Listen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