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好好玩

貪婪有理——傅利曼的經濟學典範【張嘉泓|物理好好玩 S01EP06】


Listen Later

['

貪婪有理——傅利曼的經濟學典範【物理好好玩S1EP06】

\n

 

\n

歡迎收聽「物理好好玩」,一起來發現和體驗,科學多麼有趣。這樣的樂趣,不能只有科學家知道。「物理好好玩」是由「鏡好聽」製作播出的節目,我是主持人張嘉泓。今天這集節目,我要和大家分享的是:〈貪婪有理——傅利曼的經濟學典範〉。

\n

 

\n

有一部1987年的電影「華爾街」,邁克道格拉斯飾演的銀行家蓋柯,說得非常直接:「貪婪是好的!貪婪是對的!」華爾街並不是一直都這樣粗魯,我想分水嶺大約是在1970年代,世界經濟爆發後,第一次開始停滯。其中一個指標,就是諾貝爾經濟獎得主傅利曼Milton Friedman在紐約時報上的一篇文章,標題是「企業的社會責任就是增加利潤」。去年經濟學的圈子,還為這篇文章紀念了五十週年。文章的標題,乍看之下十分合理,在一個自由的社會,做生意就是將本求利,不是嗎?

\n

 

\n

只是,自由並不等於自力更生。二次大戰結束後,企業與經濟同步快速成長。在這個過程中,政府的支持,對於企業至為關鍵。於是大家不禁要問,企業對於社會,對實際付出的員工,難道沒有責任嗎?於是有人提出了一個很有用的詞:利害關係人Stakeholder來概括所有與企業有關聯的對象。2019年世界商業論壇的聲明就說:「每一個利害關係人都至為重要,企業要為所有Stakeholder都創造價值,無論是公司股東、員工、社區或者國家。」但這些利害關係人彼此的利害不見得一致,企業到底要優先照顧那一個對象呢?殼牌汽油總裁的女兒就問他的父親:「你們公司如此善良,為什麼不乾脆把資產賣光,直接捐給綠色和平組織,就好了呢?」對殼牌汽油的利害關係人,整體來說或許這樣真的才是最好的。

\n

 

\n

傅利曼的中心信仰是市場原則

\n

 

\n

傅利曼當初寫這篇文章,針對的就是這樣的偽善態度。若說企業有很多責任,其實等於沒有任何特定的責任。我感覺他有點像物理學家要追求簡單,將經濟學標舉為主宰社會活動的唯一原則。文章的內文其實非常激進,他說:「企業唯一的社會責任,就是在法律的限制之內,利用他的資源,來從事以自身利益為目標的活動。」換言之,只要不違法,沒有任何可以獲利的事是不該作的。當企業專心一意賺錢,自然就會增加社會整體的財富。沒錯,所有利害關係人最終都將是受益者。賺錢賺得越多的企業,就是越好、越盡責的企業。

\n

 

\n

但傅利曼的文章,還有更深一層的道理。傅利曼的中心信仰是市場原則,在經濟活動中,市場扮演制訂價格的關鍵角色。讓我以台灣的香蕉作為例子,來說明市場機制。香蕉依賴農民的生產,由消費者購買,生產與消費都對價格非常敏感。當香蕉價格上升,會計算的農民就會多生產香蕉,會計算的消費者則會少吃香蕉,香蕉的生產就大於消費,如果市場運作有效率,香蕉價格就會立刻下跌。現在聰明的農民就趕快減少種值,但聰明的消費者同時也會開始多吃,香蕉的生產就會小於消費,價格馬上就會上揚。當兩個趨勢達到平衡時,生產剛好與消費相等,這就是有效率的香蕉價格。依據這個價格農民就能決定要種多少香蕉,得到最大的可能收益。消費者也能清楚思考消費數量,得到最大的快樂。市場機制以價格因素為動力,完全不需要政府的干預。

\n

 

\n

除了算計之外,所有的動機,都是對市場制定價格的干擾

\n

 

\n

從以上的故事可以看出,市場能訂定價格是因為有一個平衡點存在,一開始會需要很多試探才能找到,但經濟學家相信,只要交易足夠熱絡,最後一定會到達平衡的位置。如此市場可以幫任何商品與勞務,甚至生命,都訂出一個價格。而依據價格,理性的計算就可以進行。這樣的想法當然亙古就有,把它標舉出來的,則是十七世紀亞當史密斯的古典經濟學,他很生動地以一隻不可見的手,來形容市場的運作。

\n

 

\n

有趣的是,市場的手要有力量,才能釐清平衡點的位置。而這力量依賴所有市場參與者,包括個人或是企業,都必須作準確計算,並有強力堅持的意志。資本主義假設這樣的CosPlay角色扮演是人的本能,也就是說,經濟學家心目中的人就是算計的。這甚至有一個拉丁文的學名:Homo Econominus,可以翻成經濟人、或算計人。這是故意模仿現代人的學名:智人Homo Sapiens,原意就是有智慧的人。根據維基百科的定義:算計人一貫地保持理性、狹隘地自私、並能有效地追求自我設定的目標。這樣的人,就是有效的市場參與者。除了算計之外,所有的動機,包括悲憫與情感,都是對市場制定價格的干擾。你沒有作好算計的角色,損失的不只是你的個人利益,而是整體效率的降低。在經濟停滯的七零年代,你很自然地會以為:這些干擾就是經濟無法成長的原因。傅利曼打著市場的大旗,就是希望掃除這些障礙,重振算計的動物精神。

\n

 

\n

經濟學家似乎找到了市場,作為解決任何問題的萬靈丹

\n

 

\n

妙的是,傅利曼的激進新古典主義真的有效!從八零年代起,世界經濟展開了第二個成長的黃金年代。唯利是圖,果然釋放了經濟的活力,使得創新與效率都同時得到改善。以市場主導為準則,各國政府的干預就不再需要,產業自然地就可以漸漸私有化,並大規模放鬆管制。於是私有資金開始跨國流動,貿易如潮水般大步自由開放。各國的商人可以用價格作為彼此溝通的共同語言,使得生產能夠完成全球化的佈局,更進一步增加了經濟活動的效率,就這樣,全球經濟一舉突破了70年代的停滯瓶頸。台灣的經濟起飛,正是趕上這個潮流。

\n

 

\n

價格的有效制定依賴市場,而且市場對於任何扭曲,會有自我修正的功能,於是經濟學家似乎找到了市場,作為解決任何問題的萬靈丹。市場應該是吵雜而混亂的,但喧鬧底下的經濟運作,竟然如同物理學,有一個非常簡單而美的原則。讓這個抽象的原則主導經濟,那所有人類活動將如同行星運行的平滑軌道,順暢、寂靜而永恆。果然,接近千禧年時,全球經濟漸漸進入了高成長、低通貨膨脹,市場波動縮小的榮景,前美國央行總裁格林斯潘就很生動地把它稱為Great Moderation大緩和。

\n

 

\n

依賴後見之明,其實當時就有許多的不和諧音。我們只舉一個例子:那就是西方社會廣泛的財務化、特別是英美,意思是西方把一部分生產移轉到東方後,轉化為以財務的創新與服務為主導的經濟。新型財務產品越來越細緻,使個人與企業都能很放心地舉債。這些債務,一方面放大西方的經濟,一方面可以拿來購買東方的工業生產,總之,就是大家一起賺。但有經濟學家計算指出,在這個黃金年代,生產力的增加其實非常有限。經濟的爆發,很可能只是信用擴張下的幻象。債務持續累積,如戒不掉的癮頭,大夥兒彼此說服,複雜精細的債務結構,加上足夠大的市場,只要沒有人為干擾,價格自然就會自我修正平衡。當時有一個有名的說法:美國大到各地的房市不會同時一起下跌,怕的只是市場不夠大,參與者不夠多,買得不夠兇,使得市場的效率不能發揮。再一次,個人的貪婪對大局是有幫助的。

\n

 

\n

市場若以算計為基礎,自然就有投機的傾向

\n

 

\n

只是大部分人都忽略了,市場若以算計為基礎,自然就有投機的傾向,投機就容易泡沫化。而且人是群性的動物,有模仿的本能,所以市場參與者常有一窩蜂的習慣。市場的定價,很容易一起走偏。原本想像市場看不見的手,會有力地、將價格推往效率極大化的平衡點。但在很多情況下,人類個性的弱點,卻把大家都往同一個方向撩撥,使市場走向不穩定的資產泡沫,緊接著一起信心崩潰。如此,市場並沒有如碗的底部一樣的所謂平衡點,比較好的類比,反而是小河流到了接近一個瀑布,所有的水都爭著朝同一個方向擠過去,然後一起往下落。

\n

 

\n

對市場盲目的信仰,即使最聰明的學者都不能避免。2005年,當時國際貨幣基金會首席經濟學家拉詹,在美國的央行年會上,當著央行主席格林斯潘的面提出警告,金融創新的結構性債,將會增加系統的不穩定性。主持會議的前財政部長、當時的哈佛大學校長桑默斯,立刻起身批評他,這樣的論調「有點像瘋狂的暴民」、「largely misguided」,客氣一點的中文翻譯是「基本上搞不清楚狀況,或是跟不上時代」。但不需很久,2007年開始的金融危機,完全照著這個搞不清楚狀況的經濟學家的預言,上演了一遍。

\n

 

\n

根本的問題是:市場並不是完美、而毫無阻礙的。經濟學家其實自己就可以證明,若要市場完全流動而有效率,需要非常嚴苛的條件,在現實中幾乎不可能成立。而且若是完全由市場來支配經濟,在異常狀態下,常會出現相當乖離的結果。二月中美國德州在異常天候下,由市場主導的電力系統完全崩潰,就是一個鮮明的例子。那時價格異常飆升後,竟然無法提高生產,反而鼓勵囤積與觀望,造成供應更加嚴重不足。市場機制是有其極限的。

\n

 

\n

新冠病毒的疫情,再一次鮮明點出了市場的極限

\n

 

\n

大家原來預期金融危機會是一個經濟的轉捩點,詭異的是,之後已過了十年,卻似船過水無痕。在危機之中,美國史無前例地大幅擴張信用,意思就是無限制地由央行借你錢。這一招繼續擴大了黃金時代的舉債傾向,但也適時地恢復了金融市場彼此的信任。市場一旦恢復正常,大家就假裝什麼事都沒發生過。經濟學社群的確出現了一些鞭辟入裡的反思,很明顯地,政府在經濟活動上需扮演非常積極的角色,制定規則或是緊急紓困,而不能完全把工作交給市場。但十年來,除了大銀行多了準備金,資本主義的架構並沒有本質的改變。傅利曼的身影或許越來越模糊,但世界仍照著他主張的典範在運行。

\n

 

\n

最重要的原因,可能還是在於一個新的典範並沒有出現,來取代以貪婪為動機的資本主義市場機制。拉詹試著提出一個主張,除了貪婪的個人,與負責管制的國家之外,經濟學的思維必須納入介於兩者間,比較有人性而溫暖的社群,來做細膩的支持與計畫,作為第三支柱。英國的柯立葉Collier則主張經濟學必須承認,人不只是一個算計人,而是充滿心理糾結、盲動又容易犯錯。朝著這個方向將人性弱點放入對市場的思考之中,就稱為行為經濟學,這可是現在的顯學。而新冠病毒的疫情,再一次鮮明點出了市場的極限。無論是疫情控制,商業紓困,個人救濟,幾乎所有的政府都重新抓住了前所未有的權力。未來可以預見,政府將扮演更加吃重的角色。這可以從美國在拜登政府領導下,整個社會明顯向左傾斜的趨勢看得非常清楚。

\n

 

\n

真實的人就是這樣,七情六慾,複雜無比

\n

 

\n

但還是很少聽到要把資本主義整個廢棄的主張。或許,資本及市場機制就是人類的宿命。當年富山教授(Francis Fukuyama)在柏林圍牆倒塌時,曾做過一個預言:「二十世紀末的政治經濟制度,就是歷史演化的終點」。雖然後來因為國際情勢動盪,這個預言被大家一致嘲笑,但或許不是完全沒有道理,我們的確沒有新的點子。如果這是真的,我們就必須更細膩且冷靜地經營市場、資本以及社會之間的關係,以一個務實的態度,注意每一個細節,小心妥協、取捨。保持人的所有要素之間的平衡,無論是理性、算計、猶疑、恐慌、情感、慈悲與憐憫,畢竟參與市場的都是真實的人,真實的人就是這樣,七情六慾,複雜無比。

\n

 

\n

經濟學,得離科學遠一點。向著習慣處理複雜人性的文學,實事求是的工程,靠攏一些,或許不是壞事。

\n

 

\n

下一回的【物理好好玩】,我將和大家分享:〈電子的劈腿問題,它是一種波嗎?〉,歡迎繼續收聽。

\n

 

\n

【本集節目是由鏡好聽製作播出的《物理好好玩》 】 

\n

每月第一個週二   上線全新一集

\n

>>開啟小鈴鐺、按下追蹤,持續關注最新節目 

\n

 

\n

圖:Shutterstock    

\n

錄音師:孫藝庭     

\n

製作人:林文珮   

\n

 

\n

想聽愛聽就在鏡好聽,訂閱《鏡好聽》並下載 APP 收聽,只給你最好的聲音。

\n

| 立即訂閱:https://www.mirrorvoice.com.tw/mirrorvoice-plus 

\n

| 免費下載 APP:https://mirrormediafb.pros.is/LY67K 

\n

| Facebook:https://facebook.com/mirrorvoice2019 

\n

| Instagram:https://instagram.com/mirror_voice 

\n

| 合作、節目建議歡迎來信:[email protected]

\n

| 詩作投稿請寄:[email protected]

', OrderedDict([('content:encoded', '

貪婪有理——傅利曼的經濟學典範【物理好好玩S1EP06】

\n

 

\n

歡迎收聽「物理好好玩」,一起來發現和體驗,科學多麼有趣。這樣的樂趣,不能只有科學家知道。「物理好好玩」是由「鏡好聽」製作播出的節目,我是主持人張嘉泓。今天這集節目,我要和大家分享的是:〈貪婪有理——傅利曼的經濟學典範〉。

\n

 

\n

有一部1987年的電影「華爾街」,邁克道格拉斯飾演的銀行家蓋柯,說得非常直接:「貪婪是好的!貪婪是對的!」華爾街並不是一直都這樣粗魯,我想分水嶺大約是在1970年代,世界經濟爆發後,第一次開始停滯。其中一個指標,就是諾貝爾經濟獎得主傅利曼Milton Friedman在紐約時報上的一篇文章,標題是「企業的社會責任就是增加利潤」。去年經濟學的圈子,還為這篇文章紀念了五十週年。文章的標題,乍看之下十分合理,在一個自由的社會,做生意就是將本求利,不是嗎?

\n

 

\n

只是,自由並不等於自力更生。二次大戰結束後,企業與經濟同步快速成長。在這個過程中,政府的支持,對於企業至為關鍵。於是大家不禁要問,企業對於社會,對實際付出的員工,難道沒有責任嗎?於是有人提出了一個很有用的詞:利害關係人Stakeholder來概括所有與企業有關聯的對象。2019年世界商業論壇的聲明就說:「每一個利害關係人都至為重要,企業要為所有Stakeholder都創造價值,無論是公司股東、員工、社區或者國家。」但這些利害關係人彼此的利害不見得一致,企業到底要優先照顧那一個對象呢?殼牌汽油總裁的女兒就問他的父親:「你們公司如此善良,為什麼不乾脆把資產賣光,直接捐給綠色和平組織,就好了呢?」對殼牌汽油的利害關係人,整體來說或許這樣真的才是最好的。

\n

 

\n

傅利曼的中心信仰是市場原則

\n

 

\n

傅利曼當初寫這篇文章,針對的就是這樣的偽善態度。若說企業有很多責任,其實等於沒有任何特定的責任。我感覺他有點像物理學家要追求簡單,將經濟學標舉為主宰社會活動的唯一原則。文章的內文其實非常激進,他說:「企業唯一的社會責任,就是在法律的限制之內,利用他的資源,來從事以自身利益為目標的活動。」換言之,只要不違法,沒有任何可以獲利的事是不該作的。當企業專心一意賺錢,自然就會增加社會整體的財富。沒錯,所有利害關係人最終都將是受益者。賺錢賺得越多的企業,就是越好、越盡責的企業。

\n

 

\n

但傅利曼的文章,還有更深一層的道理。傅利曼的中心信仰是市場原則,在經濟活動中,市場扮演制訂價格的關鍵角色。讓我以台灣的香蕉作為例子,來說明市場機制。香蕉依賴農民的生產,由消費者購買,生產與消費都對價格非常敏感。當香蕉價格上升,會計算的農民就會多生產香蕉,會計算的消費者則會少吃香蕉,香蕉的生產就大於消費,如果市場運作有效率,香蕉價格就會立刻下跌。現在聰明的農民就趕快減少種值,但聰明的消費者同時也會開始多吃,香蕉的生產就會小於消費,價格馬上就會上揚。當兩個趨勢達到平衡時,生產剛好與消費相等,這就是有效率的香蕉價格。依據這個價格農民就能決定要種多少香蕉,得到最大的可能收益。消費者也能清楚思考消費數量,得到最大的快樂。市場機制以價格因素為動力,完全不需要政府的干預。

\n

 

\n

除了算計之外,所有的動機,都是對市場制定價格的干擾

\n

 

\n

從以上的故事可以看出,市場能訂定價格是因為有一個平衡點存在,一開始會需要很多試探才能找到,但經濟學家相信,只要交易足夠熱絡,最後一定會到達平衡的位置。如此市場可以幫任何商品與勞務,甚至生命,都訂出一個價格。而依據價格,理性的計算就可以進行。這樣的想法當然亙古就有,把它標舉出來的,則是十七世紀亞當史密斯的古典經濟學,他很生動地以一隻不可見的手,來形容市場的運作。

\n

 

\n

有趣的是,市場的手要有力量,才能釐清平衡點的位置。而這力量依賴所有市場參與者,包括個人或是企業,都必須作準確計算,並有強力堅持的意志。資本主義假設這樣的CosPlay角色扮演是人的本能,也就是說,經濟學家心目中的人就是算計的。這甚至有一個拉丁文的學名:Homo Econominus,可以翻成經濟人、或算計人。這是故意模仿現代人的學名:智人Homo Sapiens,原意就是有智慧的人。根據維基百科的定義:算計人一貫地保持理性、狹隘地自私、並能有效地追求自我設定的目標。這樣的人,就是有效的市場參與者。除了算計之外,所有的動機,包括悲憫與情感,都是對市場制定價格的干擾。你沒有作好算計的角色,損失的不只是你的個人利益,而是整體效率的降低。在經濟停滯的七零年代,你很自然地會以為:這些干擾就是經濟無法成長的原因。傅利曼打著市場的大旗,就是希望掃除這些障礙,重振算計的動物精神。

\n

 

\n

經濟學家似乎找到了市場,作為解決任何問題的萬靈丹

\n

 

\n

妙的是,傅利曼的激進新古典主義真的有效!從八零年代起,世界經濟展開了第二個成長的黃金年代。唯利是圖,果然釋放了經濟的活力,使得創新與效率都同時得到改善。以市場主導為準則,各國政府的干預就不再需要,產業自然地就可以漸漸私有化,並大規模放鬆管制。於是私有資金開始跨國流動,貿易如潮水般大步自由開放。各國的商人可以用價格作為彼此溝通的共同語言,使得生產能夠完成全球化的佈局,更進一步增加了經濟活動的效率,就這樣,全球經濟一舉突破了70年代的停滯瓶頸。台灣的經濟起飛,正是趕上這個潮流。

\n

 

\n

價格的有效制定依賴市場,而且市場對於任何扭曲,會有自我修正的功能,於是經濟學家似乎找到了市場,作為解決任何問題的萬靈丹。市場應該是吵雜而混亂的,但喧鬧底下的經濟運作,竟然如同物理學,有一個非常簡單而美的原則。讓這個抽象的原則主導經濟,那所有人類活動將如同行星運行的平滑軌道,順暢、寂靜而永恆。果然,接近千禧年時,全球經濟漸漸進入了高成長、低通貨膨脹,市場波動縮小的榮景,前美國央行總裁格林斯潘就很生動地把它稱為Great Moderation大緩和。

\n

 

\n

依賴後見之明,其實當時就有許多的不和諧音。我們只舉一個例子:那就是西方社會廣泛的財務化、特別是英美,意思是西方把一部分生產移轉到東方後,轉化為以財務的創新與服務為主導的經濟。新型財務產品越來越細緻,使個人與企業都能很放心地舉債。這些債務,一方面放大西方的經濟,一方面可以拿來購買東方的工業生產,總之,就是大家一起賺。但有經濟學家計算指出,在這個黃金年代,生產力的增加其實非常有限。經濟的爆發,很可能只是信用擴張下的幻象。債務持續累積,如戒不掉的癮頭,大夥兒彼此說服,複雜精細的債務結構,加上足夠大的市場,只要沒有人為干擾,價格自然就會自我修正平衡。當時有一個有名的說法:美國大到各地的房市不會同時一起下跌,怕的只是市場不夠大,參與者不夠多,買得不夠兇,使得市場的效率不能發揮。再一次,個人的貪婪對大局是有幫助的。

\n

 

\n

市場若以算計為基礎,自然就有投機的傾向

\n

 

\n

只是大部分人都忽略了,市場若以算計為基礎,自然就有投機的傾向,投機就容易泡沫化。而且人是群性的動物,有模仿的本能,所以市場參與者常有一窩蜂的習慣。市場的定價,很容易一起走偏。原本想像市場看不見的手,會有力地、將價格推往效率極大化的平衡點。但在很多情況下,人類個性的弱點,卻把大家都往同一個方向撩撥,使市場走向不穩定的資產泡沫,緊接著一起信心崩潰。如此,市場並沒有如碗的底部一樣的所謂平衡點,比較好的類比,反而是小河流到了接近一個瀑布,所有的水都爭著朝同一個方向擠過去,然後一起往下落。

\n

 

\n

對市場盲目的信仰,即使最聰明的學者都不能避免。2005年,當時國際貨幣基金會首席經濟學家拉詹,在美國的央行年會上,當著央行主席格林斯潘的面提出警告,金融創新的結構性債,將會增加系統的不穩定性。主持會議的前財政部長、當時的哈佛大學校長桑默斯,立刻起身批評他,這樣的論調「有點像瘋狂的暴民」、「largely misguided」,客氣一點的中文翻譯是「基本上搞不清楚狀況,或是跟不上時代」。但不需很久,2007年開始的金融危機,完全照著這個搞不清楚狀況的經濟學家的預言,上演了一遍。

\n

 

\n

根本的問題是:市場並不是完美、而毫無阻礙的。經濟學家其實自己就可以證明,若要市場完全流動而有效率,需要非常嚴苛的條件,在現實中幾乎不可能成立。而且若是完全由市場來支配經濟,在異常狀態下,常會出現相當乖離的結果。二月中美國德州在異常天候下,由市場主導的電力系統完全崩潰,就是一個鮮明的例子。那時價格異常飆升後,竟然無法提高生產,反而鼓勵囤積與觀望,造成供應更加嚴重不足。市場機制是有其極限的。

\n

 

\n

新冠病毒的疫情,再一次鮮明點出了市場的極限

\n

 

\n

大家原來預期金融危機會是一個經濟的轉捩點,詭異的是,之後已過了十年,卻似船過水無痕。在危機之中,美國史無前例地大幅擴張信用,意思就是無限制地由央行借你錢。這一招繼續擴大了黃金時代的舉債傾向,但也適時地恢復了金融市場彼此的信任。市場一旦恢復正常,大家就假裝什麼事都沒發生過。經濟學社群的確出現了一些鞭辟入裡的反思,很明顯地,政府在經濟活動上需扮演非常積極的角色,制定規則或是緊急紓困,而不能完全把工作交給市場。但十年來,除了大銀行多了準備金,資本主義的架構並沒有本質的改變。傅利曼的身影或許越來越模糊,但世界仍照著他主張的典範在運行。

\n

 

\n

最重要的原因,可能還是在於一個新的典範並沒有出現,來取代以貪婪為動機的資本主義市場機制。拉詹試著提出一個主張,除了貪婪的個人,與負責管制的國家之外,經濟學的思維必須納入介於兩者間,比較有人性而溫暖的社群,來做細膩的支持與計畫,作為第三支柱。英國的柯立葉Collier則主張經濟學必須承認,人不只是一個算計人,而是充滿心理糾結、盲動又容易犯錯。朝著這個方向將人性弱點放入對市場的思考之中,就稱為行為經濟學,這可是現在的顯學。而新冠病毒的疫情,再一次鮮明點出了市場的極限。無論是疫情控制,商業紓困,個人救濟,幾乎所有的政府都重新抓住了前所未有的權力。未來可以預見,政府將扮演更加吃重的角色。這可以從美國在拜登政府領導下,整個社會明顯向左傾斜的趨勢看得非常清楚。

\n

 

\n

真實的人就是這樣,七情六慾,複雜無比

\n

 

\n

但還是很少聽到要把資本主義整個廢棄的主張。或許,資本及市場機制就是人類的宿命。當年富山教授(Francis Fukuyama)在柏林圍牆倒塌時,曾做過一個預言:「二十世紀末的政治經濟制度,就是歷史演化的終點」。雖然後來因為國際情勢動盪,這個預言被大家一致嘲笑,但或許不是完全沒有道理,我們的確沒有新的點子。如果這是真的,我們就必須更細膩且冷靜地經營市場、資本以及社會之間的關係,以一個務實的態度,注意每一個細節,小心妥協、取捨。保持人的所有要素之間的平衡,無論是理性、算計、猶疑、恐慌、情感、慈悲與憐憫,畢竟參與市場的都是真實的人,真實的人就是這樣,七情六慾,複雜無比。

\n

 

\n

經濟學,得離科學遠一點。向著習慣處理複雜人性的文學,實事求是的工程,靠攏一些,或許不是壞事。

\n

 

\n

下一回的【物理好好玩】,我將和大家分享:〈電子的劈腿問題,它是一種波嗎?〉,歡迎繼續收聽。

\n

 

\n

【本集節目是由鏡好聽製作播出的《物理好好玩》 】 

\n

每月第一個週二   上線全新一集

\n

>>開啟小鈴鐺、按下追蹤,持續關注最新節目 

\n

 

\n

圖:Shutterstock    

\n

錄音師:孫藝庭     

\n

製作人:林文珮   

\n

 

\n

想聽愛聽就在鏡好聽,訂閱《鏡好聽》並下載 APP 收聽,只給你最好的聲音。

\n

| 立即訂閱:https://www.mirrorvoice.com.tw/mirrorvoice-plus 

\n

| 免費下載 APP:https://mirrormediafb.pros.is/LY67K 

\n

| Facebook:https://facebook.com/mirrorvoice2019 

\n

| Instagram:https://instagram.com/mirror_voice 

\n

| 合作、節目建議歡迎來信:[email protected]

\n

| 詩作投稿請寄:[email protected]

')])]
...more
View all episodesView all episodes
Download on the App Store

知識好好玩By 鏡好聽

  • 4.4
  • 4.4
  • 4.4
  • 4.4
  • 4.4

4.4

33 ratings


More shows like 知識好好玩

View all
大人的Small Talk by 大人學

大人的Small Talk

242 Listeners

一起文學吧 by 鏡好聽

一起文學吧

11 Listeners

啟點文化一天聽一點 by 每天陪你進步一點點

啟點文化一天聽一點

125 Listeners

哇賽心理學 by 哇賽心理學

哇賽心理學

134 Listeners

文森說書 by 文森

文森說書

82 Listeners

泛泛泛科學之思想實驗室 by PanSci

泛泛泛科學之思想實驗室

10 Listeners

那些電影教我的事 by 水尢水某

那些電影教我的事

129 Listeners

《The Real Story》By 報導者 by 報導者 The Reporter

《The Real Story》By 報導者

303 Listeners

下一本讀什麼? by 閱讀前哨站 瓦基

下一本讀什麼?

188 Listeners

迷誠品 by 誠品 eslite

迷誠品

41 Listeners

法學叫獸的X話群組 by 鄉下叫獸、水某、東海狐、成功喬

法學叫獸的X話群組

18 Listeners

一個人的收藏 by 姚謙x鏡好聽

一個人的收藏

1 Listeners

診間裡的女人 by 林靜儀×鏡好聽

診間裡的女人

9 Listeners

香港來的風 by 張潔平×鏡好聽

香港來的風

5 Listeners

鄭麗君的思想操場:自由六講 by 鄭麗君x鏡好聽

鄭麗君的思想操場:自由六講

12 Listeners

娛樂住海邊 by 鏡週刊x鏡好聽

娛樂住海邊

0 Listeners

博音 by 曾博恩

博音

202 Listeners

別人的工作最有趣 by Fiona

別人的工作最有趣

7 Listeners

哇賽讀心書 by 哇賽心理學

哇賽讀心書

18 Listeners

朝聖──永恆的安娜普納 by 陳德政x鏡好聽

朝聖──永恆的安娜普納

7 Listeners

親愛的少年 by 王意中X鏡好聽

親愛的少年

1 Listeners

瑪法達:星座萬物論 by 瑪法達x鏡好聽

瑪法達:星座萬物論

2 Listeners

好好評新聞──公評人來了! by 鏡電視外部公評人辦公室X鏡好聽

好好評新聞──公評人來了!

0 Listeners

周慕姿放心說 by 周慕姿

周慕姿放心說

53 Listeners

鄧惠文-心事有人知 by 寶島聯播網

鄧惠文-心事有人知

24 Listeners

我城與我們 by 鏡好聽

我城與我們

0 Listeners

當我們與世界交響 by Taiwan Connection x 鏡好聽

當我們與世界交響

4 Listeners

藝文大師好好聊 by 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 x 鏡好聽

藝文大師好好聊

2 Listeners

許書華的診間連線 by 鏡好聽

許書華的診間連線

0 Listeners

山之事──給漫遊者的探索手札 by 農業部林業及自然保育署

山之事──給漫遊者的探索手札

0 Listeners

你的心理師上線中 by 鏡好聽

你的心理師上線中

0 Listeners

投資不踩雷 by 鏡好聽

投資不踩雷

0 Listeners

人性指南下載區 by 鏡好聽

人性指南下載區

0 Listeners

裴社長吃喝玩樂 by 鏡好聽

裴社長吃喝玩樂

1 Listen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