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好好玩

這盤缈子是誰點的?——基本粒子與佛學及文學的牽扯:夸克的故事【張嘉泓|物理好好玩S1EP11】


Listen Later

['

EP11|這盤缈子是誰點的?——基本粒子與佛學及文學的牽扯:夸克的故事

\n

 

\n

在這個節目上,跟大家聊了近一年的物理,這還是第一次完整揭露:我個人的專業是理論基本粒子物理。這是延續原子、電子的發現,繼續追究物質組成成分的努力。粒子物理研究者有一個獨享、專屬的小物,這是一本物理小手冊,長得有點像毛語錄那樣,讓物理學家攜帶方便。我還記得當年念研究所時,看到老師、學長隨身帶著,討論到一半就拿出來查閱,實在很酷。等到我第一次拿到自己的那一本,感覺好像我終於真的成了這幫派的一份子。

\n

                  

\n

小手冊裡面列出了基本粒子的性質,比如翻到第十六頁,我就可以找到電子。電子的質量是原子的萬分之一,平均壽命是〔10的28次方〕年。這麼長的壽命,是超過宇宙的年紀,因此我們就說它是穩定的。但不是所有基本粒子都是穩定的,在電子的正下方,它的好兄弟:緲子,壽命就只有〔10的-6次方〕秒,意思是每百萬分之一秒,這顆緲子就有一半機會會衰變。

\n

 

\n

衰變聽起來很像慢慢地變老,在這裡的意思,就是緲子消失、變化為別的基本粒子,我覺得比較像佛家的轉世。在小手冊內緲子這一欄,接下來就列出緲子所有可能的衰變產物。最可能的是衰變為電子加上兩顆微中子,機會幾乎是100%。但還是有萬分之一的機會,可以衰變為兩顆電子加上一顆正子再加上兩顆微中子。

\n

 

\n

自然界並沒有緲子,但緲子卻會從天而降

\n

 

\n

細心的聽眾可能會開始感覺狐疑,如果緲子壽命就只有百萬分之一秒,那就算曾經出現,也早就滅絕了,不是嗎?的確,所以雖然電子到處都有,而且是構成物質的基本成分,自然界並沒有緲子。但緲子卻會從天而降,原來是宇宙射線撞擊大氣層上空的氣體原子所產生,在1937年被發現。宇宙射線是由高速質子組成,來源至今不明。質子撞擊後,根據相對論最有名的公式:E=〔mc的2次方〕,能量可以轉化為質量,就產生了緲子;質量是電子的兩百倍,但只有質子的十分之一。而這個現象啟發了科學家:質子或電子,在高速撞擊時會產生新的基本粒子,這就成了所有粒子實驗的原型。

\n

 

\n

但沒事為什麼要去撞出一個平常不存在的新粒子呢?當然你可以學登山者的名言,爬高山是因為山在那裡。物理學家也可以說:花大錢撞出新粒子,因為它們是可以存在的。但緲子的出現非常突兀,這也是真的。有一位大師就模仿餐廳裡,大夥兒聚餐點菜的對話,開玩笑說:「這盤緲子是誰點的?」在自然世界,只要有質子與中子組成原子核,外面再配上電子形成各式原子,就能組成所有物質。質子、中子及電子就被稱為宇宙的基本組成成分,而且每一顆電子都完全一樣,每一顆質子也完全一樣,不會有個別差異。所以只要三種的基本粒子,就能解釋宇宙所有現象,這實在是非常戲劇性的簡單化,比我們熟悉的金、木、水、火、土五行還厲害。現在,憑空又多冒出了緲子,看起來,真的是多點的。

\n

 

\n

粒子動物園

\n

 

\n

既然點了就得吃,粒子出現了就得研究。就在此時,偏偏物理學家還真的發明了辦法,來製造出一大堆基本粒子。物理學家開始建造粒子的加速器,加速電子或質子到非常高的能量,一開始是撞擊固定的靶,技術夠了就開始讓高速粒子對撞。你就想像兩顆子彈對撞,大概就是這樣的情況。在50年代,大約數十個基本粒子被發現,到了60年代,數字就來到成百成千。這些粒子基本上都如緲子是會衰變的,壽命甚至更短,所以在自然界是不存在的。但你要說它們是人造的好像也不太對,因為只要能量夠高,它們自然就會產生,只是很快就衰變了。

\n

 

\n

當然最離譜的是數量,開頭提到的粒子物理小手冊,事實上是另一本如電話簿般的基本粒子物理綜述的濃縮本,這本大部頭列出了所有基本粒子,以及它們的性質。它需要像大辭典一樣的篇幅,才能容納。著名的物理學家費米說:「粒子一個一個出現,越來越難感覺它們很基本。早知道研究基本粒子這麼麻煩,當初乾脆就做植物學家不就好了。」有人就真的把這種情況稱為粒子動物園。

\n

 

\n

但物理學家是很實際的一群人,如果基本粒子物理越來越像植物學,那我們就向植物學家學學他們的本事。植物學家最厲害的是分類,那我們就把找到的這一堆基本粒子好好的分類吧。把性質相近的歸成一類,科學家竟然幫質子與中子找到了一群共八個夥伴,彼此質量接近,好像部隊的一個班。把這一班依照電荷、以及其他的性質分配在一張圖上,這個班的成員形成了一個六角形,除了六個頂點,各有一個班兵,在六角形的中心,還有兩個班兵。物理學家如超有耐心的植物學家,對其他基本粒子重複同樣的過程,發現在比較輕的粒子中,還有另一個六角形的班。妙的是組成這一個班的粒子,性質與質子南轅北轍,毫不搭嘎。可是它們都組成同樣的形狀,這要不是八卦圖、紫微斗數,就是上帝透過這個形狀,在暗示我們,一個巨大的秘密。

\n

 

\n

蓋爾曼是這個工作的主要貢獻者,他與更有名的費曼是同一個時代、但小十歲的大師。同樣在紐約市出生,父母都是歐洲猶太移民。蓋爾曼極度聰明自負,有個故事為證:在一個紀念物理大師費米生日的研討會上,大部分致詞者,都舉出他們與費米來往的故事,而一致的要點都是他們本來覺得自己很聰明,直到遇見費米,才相形見絀。只有蓋爾曼上台時說,他的情況和大家正好相反,費米在遇見他,也就是蓋爾曼之前,也自覺很聰明。

\n

 

\n

八個點組成的六角圖

\n

 

\n

但聰明如蓋爾曼,還要過個好幾年,他才破解出這個秘密。我以前有一個老師Coleman是蓋爾曼的學生,他告訴我們的版本,我個人覺得好像有一點誇大。真實的情況,可能是蓋爾曼偶然從一位數學界的同事那裡得知,他在想的問題,50年前數學家卡當(Élie Joseph Cartan)就解決了。但我還是把我老師的版本講給大家聽。1960年底,就是聖誕夜那天,下著暴風雪。蓋爾曼疲憊地結束一天的工作,依舊還未破解這個八個粒子構成的六角形。他隨手拿了一本法國數學家卡當的法文著作,想在睡前可以翻一翻,分散一下注意力。我的老師特別強調,到了這時候,已經沒有太多物理學家能讀法文,否則應該老早就有人發現這件事。因為秘密的解法就在書上,實在太過明顯了。當蓋爾曼在家裡,隨意翻開了書,竟然在這一本與物理完全無關的數學著作中,看到了一模一樣的八個點組成的六角圖。這顯示看似混亂、令人絕望的這些基本粒子,背後有一個簡單的數學原則存在。蓋爾曼自然欣喜若狂,可能是這種感覺很類似禪學悟道的狂喜,他直接跳過法國,把這個基本粒子物理中的數學原則,稱為八正道。這是佛學中,佛陀所開示,得到正覺的八個方法,簡言之,就是八個修道的法門。

\n

 

\n

還好物理圈也覺得這個聯想太牽強了,所以八正道這個詞並沒有流行。大家還是依循法國數學抽象的傳統,把這個原則稱為SU(3)對稱。這是任何三個類似物件,當它們組成許多綜合狀態時,原來三者的類似性會表現出來的數學性質。具體的結果就是:這些綜合態,會一群一群形成團隊,有點像表演界的男團、女團,團隊中的綜合態成員彼此的性質類似。而被允許組成的團隊,可以由簡單到複雜,有規則地一個一個列出來。八個成員組成的六角圖,就是比較簡單的一個團隊組合。有了SU(3)對稱這個數學原則,成千上萬的基本粒子可以組成團體,依據成員的相似性,我們可以對這些粒子的行為,作很多有用的預測。這些預測果然在未來幾年的實驗中,被精確地證實了。其中最戲劇性的:蓋爾曼發現,理論上應該有一個十人的演唱團體,但卻少了領頭的主唱,而且他對這個主唱的性質一清二楚。於是大家分頭肉搜,就在蓋爾曼指出這件事一年之後,這個主唱的基本粒子Ω,就在加速器中被發現了。

\n

 

\n

SU(3)對稱這個數學原則已經確定,但物理的理由是什麼呢?更奇怪的是,這個原則背後的那三個類似的物件到底是什麼?答案似乎非常明顯而直接,以至於可能很多人都想到了。在1963年3月,蓋爾曼到哥倫比亞大學物理系演講,演講前,聽眾通常會一起與講者午餐,這一天接待的是賽博(Nathan Seiberg)。午餐中,賽博就問蓋爾曼:如果這三個類似的物件就是更基本的粒子,而現在的所謂基本粒子例如質子、中子,都是由它們所組成,那不就可以完全解釋SU(3)對稱這個數學原則了嗎?蓋爾曼當時很認真的回答:「讓我來告訴你,為什麼這是一個很笨的主意。因爲如果這樣假設的話,從數學推算,這三人組有兩個帶正電荷,會是電子的2/3倍,有一個帶負電荷,會是電子的1/3倍。您閣下應該也很清楚,我們從沒有觀察到比電子電荷更小的電荷量。」賽博當場似乎也同意了,但私下仍嘀咕:那要是這三人組就是永久被鎖住了,沒辦法獨立看到,那不就行了嗎?

\n

 

\n

石破天驚的一步

\n

 

\n

可惜這些後來證實完全正確的嘀咕,不是公開的討論。蓋爾曼自己記不記得都是問題。但他不久就回過神來,在1964年跨出這石破天驚的一步。基本粒子可能並不基本,而是由更基本的東西組成。只要能朝這個方向去想,要搞清楚組合的規則,就非常容易了。質子與中子以及它們的八人團體,再加上其他可以類似分團的基本粒子,都是由三個更基本的粒子所組合而成。這有點像中子與質子組成原子核一樣,但更加簡單,因為每一次組合一定是三個。而這三個粒子有三種選擇,好像在冰淇淋店點了三球的冰淇淋,每一球你有三種口味可以選。蓋爾曼很幽默地把這三種選擇,就稱為三種口味,分別稱為上面的上、下面的下、奇異的奇。質子就是兩球的上加一球的下,而中子就是兩球的下加一球的上。他們都沒有奇。而剛剛提到的主唱粒子Ω就是由三個奇所組成。

\n

 

\n

就這樣,人類對物質基本組成成分的了解,由分子、原子、原子核、質子、中子,像剝洋蔥一樣,又往前跨出了一大步。現在就缺一個名字了。要怎麼稱呼這三個更基本的粒子呢?命名是發明人的特權。根據蓋爾曼後來的自傳,他是先決定了聲音kwork,但找不到一個比較優雅的辦法來拼這個音。或許又是某天晚上吧,他睡前看的不是數學,而是愛爾蘭大文豪喬伊斯的小說:《芬尼根的守靈夜》。這是喬伊斯最後的巨著,非常奇妙的是開頭是在句子的中間,等到近六百頁的小說過去了,結尾也結束在句子的中間,而且正好接上小說的開頭。

\n

 

\n

這樣巧妙的設計,基本上是指涉無窮無盡的輪迴循環。在小說的中段,有一首四個老人的合唱,第一句是:Three quarks for Muster Mark。依蓋爾曼自己的理解,這句話是模仿在酒吧裡面會說的,有點方言味道的喊話:「Three quarts for Mister Mark」,中文是:「給馬克先生三個夸脫(1/4加侖)的酒」。除了聲音與蓋爾曼原來的構想近似,三這個數字,正好對應我們的故事中一再出現的主題:質子由三個夸克構成,夸克的口味有三種。於是蓋爾曼就把這個基本粒子稱為quark夸克。這個字其實原本在德文及斯拉夫文就有,指的是一種起司類的酸乳製品。所以你現在如果google這個字,第二個欄就是夸克起司。

\n

 

\n

獨立的共同發明人

\n

 

\n

雖然這裡的介紹,一直圍繞著蓋爾曼,我要特別指出:SU(3)對稱與夸克這兩個重大發現,都有獨立的共同發明人。這表示時機已經成熟,使得科學社群中也有其他的研究者,很自然會得到相同的突破。獨立發現SU(3)對稱的尼門(Yuval Neeman),他的生涯就更傳奇了。尼門是以色列一位業餘物理學家,正業是內閣閣員及國會議員。他原來是軍人,年輕時已是校級軍官,曾率領一支步兵旅,在中東戰爭中建立過戰功。戰後擔任軍事幕僚,負責以色列的國家安全佈局。但他覺得他真正最有興趣的是物理,幾經交涉,上級終於同意他到倫敦使館擔任武官,業餘則可以從事物理研究。於是尼門在倫敦從頭開始物理的學習,根據他自己的說法,中間還耽擱了一年,因為他得負責購買潛水艇,及訓練操作員。終於,在尼門35歲那年,他正式卸下軍職,投身物理的研究工作。

\n

 

\n

在1960年,他獨立發現了基本粒子的SU(3)對稱,方法與蓋爾曼的思路非常類似,但時間上早了好幾個月。這篇論文還是以色列駐倫敦大使館的秘書幫他打字的,但這位秘書有點外行,論文打成單行間距,許多方程式就因此搞砸了。諸如此類的耽擱,使得他的論文反而較晚發表。後來尼門踏入政治,選上國會議員,但還是保持一年可以有一個月的時間,拿國會的薪水,做物理的事。這時已經很難分辨他的正業與副業了,後世應該會更記得,他是把上帝的秘密:SU(3),揭露給人類的物理學家。

\n

 

\n

與蓋爾曼同時獨立提出夸克想法的,還有物理學家慈外柯(George Zweig),他為夸克取的名字是Ace「么點」,就是骰子或紙牌的一點。這有點奇特,多少阻礙了他的論文發表。而蓋爾曼雖然名氣很大,要發表奇特的論文沒有問題,但他的夸克想法也不是很快就被整個科學社群接受。原因是,夸克的電荷是電子的分數倍,而這是從來沒有觀測到的。如前所述,這個問題蓋爾曼自己也沒有解法。還要再過一些時候,物理學家才得到「夸克囚禁」的共識。

\n

 

\n

夸克囚禁

\n

 

\n

原來如同當年賽博的嘀咕,夸克是永久被囚禁、束縛在它們所組成的粒子之中,無法被個別分離出來的。如果我們一直加能量,試著把夸克從粒子中拉出來,夸克彼此的吸引力,很特別地並不隨夸克距離增加而變小。於是越加越多的能量反而產生許多新的夸克,而這些新夸克會與被拉開的舊夸克,組合出許多新的粒子。所以實驗上看到的是,加了能量後,只是產生更多的粒子,依舊無法將夸克獨立於粒子之外。這也就難怪我們從未觀測過比電子小的電荷。

\n

 

\n

「夸克囚禁」大概是史上第一次,物理的對象是無法獨立被觀察的。那我們真的能相信它的存在嗎?到底夸克是不是有直接實驗的觀察證據呢?很幸運的是,這個時候在史丹佛大學正好開始了一個加速器的實驗SLAC,以三公里長的加速器產生高速的電子,撞擊質子。隨著能量增加,越來越多質子在被撞擊時,會碎裂產生一群新的粒子,而這時電子開始出現許多大角度的偏折。根據偏折角度及能量,來記錄電子的數量,所得到的結果非常奇特。SLAC的科學家很努力地找到了數學的規則,但完全無法理解這個規則的涵義是什麼。

\n

 

\n\n史丹佛大學直線加速器中心(SLAC)鳥瞰圖。(東方IC)\n\n

 

\n

這時費曼剛好來訪問,了解了情況之後,費曼一回到飯店房間,當晚就恍然大悟:這個規則正好就證實了質子不是基本粒子,它有組成的粒子成分,而且電子一次只撞擊其中的一顆組成粒子。聽眾一定都已經猜到這是什麼了,但也不知道是不是瑜亮情節,費曼與他的朋友們堅持把這個成份粒子稱為部分子,而完全不提夸克。意思是即使夸克不對,部分子的實驗結果解釋還是成立的。這件事後來讓蓋爾曼耿耿於懷。當然,不需很久,物理學家就已經公認,這個實驗結果就是夸克組成質子的直接證據。

\n

 

\n

覺與象兩者之間,竟可以如此不同

\n

 

\n

在今天節目的開頭,我們提到其實只要三個穩定的基本粒子:質子、中子與電子,就可以解釋自然界的現象,其餘的基本粒子,因為壽命短,在自然界是不存在的。聽眾可能當時會有這樣的疑問,那我們何必在意這些數目又多、又稍縱即逝的東西呢?現在我們有了答案了:沒有這些稍縱即逝的粒子,我們不會看出穩定的質子與中子,其實是屬於一個八人團隊。從團隊的角度來看,才使我們能夠發現質子與中子並不是基本粒子,而有更基本的組成成分。這是我們現在所了解的世界:基本粒子多是由三個夸克所構成,後來知道夸克口味還有另外三種,因為太重,一開始我們的能量太低,無法把它們製造出來,所以夸克共有六種口味。夸克與反夸克也可以形成粒子,就是介子。

\n

 

\n

電子、緲子、微中子則不是由夸克組成,這樣的粒子也有六個,稱為輕子,它們依舊是基本粒子。

\n

 

\n

佛學裡面經常出現「覺」與「象」兩者的對照,覺悟的覺,現象的象。象是千變萬化,甚至說炫目誘人的,但修道者從其中得出覺,才醒悟到:象原來是虛幻的。這倒不見得是說:覺就比象重要,畢竟覺是由象而起,如同小說描述一個具體人物細微、卻稍縱即逝的印象:一支煙、一個茶杯的口紅印、一片泡在紅茶裡的瑪德蓮餅乾,就是這些有的沒的,使這個人物更引人入勝。但我個人覺得,最令人吃驚的應該是覺與象兩者之間,竟可以如此不同,好似我們一直都被欺騙了似的。許多我們自然以為是真實,其實不一定是真實的。誰能想到,極度微小、構成日常世界基礎、無比穩定的質子,仔細往內瞧,裡面還有一個嶄新的世界呢。

\n

 

\n

下一回的【物理好好玩】,我將和大家分享:「光與變慢的時鐘」,歡迎大家繼續收聽。

\n

 

\n

【本集節目是由鏡好聽製作播出的《物理好好玩》】 

\n

每月第一個週二   上線全新一集

\n

圖:東方IC     錄音師:孫藝庭     製作人:林文珮 

\n

 

\n

想聽愛聽就在鏡好聽,訂閱《鏡好聽》並下載 APP 收聽,只給你最好的聲音。

\n

| 立即訂閱:https://www.mirrorvoice.com.tw/mirrorvoice-plus 

\n

| 免費下載 APP:https://mirrormediafb.pros.is/LY67K 

\n

| Facebook:https://facebook.com/mirrorvoice2019 

\n

| Instagram:https://instagram.com/mirror_voice 

\n

| 合作、節目建議歡迎來信:[email protected]

', OrderedDict([('content:encoded', '

EP11|這盤缈子是誰點的?——基本粒子與佛學及文學的牽扯:夸克的故事

\n

 

\n

在這個節目上,跟大家聊了近一年的物理,這還是第一次完整揭露:我個人的專業是理論基本粒子物理。這是延續原子、電子的發現,繼續追究物質組成成分的努力。粒子物理研究者有一個獨享、專屬的小物,這是一本物理小手冊,長得有點像毛語錄那樣,讓物理學家攜帶方便。我還記得當年念研究所時,看到老師、學長隨身帶著,討論到一半就拿出來查閱,實在很酷。等到我第一次拿到自己的那一本,感覺好像我終於真的成了這幫派的一份子。

\n

                  

\n

小手冊裡面列出了基本粒子的性質,比如翻到第十六頁,我就可以找到電子。電子的質量是原子的萬分之一,平均壽命是〔10的28次方〕年。這麼長的壽命,是超過宇宙的年紀,因此我們就說它是穩定的。但不是所有基本粒子都是穩定的,在電子的正下方,它的好兄弟:緲子,壽命就只有〔10的-6次方〕秒,意思是每百萬分之一秒,這顆緲子就有一半機會會衰變。

\n

 

\n

衰變聽起來很像慢慢地變老,在這裡的意思,就是緲子消失、變化為別的基本粒子,我覺得比較像佛家的轉世。在小手冊內緲子這一欄,接下來就列出緲子所有可能的衰變產物。最可能的是衰變為電子加上兩顆微中子,機會幾乎是100%。但還是有萬分之一的機會,可以衰變為兩顆電子加上一顆正子再加上兩顆微中子。

\n

 

\n

自然界並沒有緲子,但緲子卻會從天而降

\n

 

\n

細心的聽眾可能會開始感覺狐疑,如果緲子壽命就只有百萬分之一秒,那就算曾經出現,也早就滅絕了,不是嗎?的確,所以雖然電子到處都有,而且是構成物質的基本成分,自然界並沒有緲子。但緲子卻會從天而降,原來是宇宙射線撞擊大氣層上空的氣體原子所產生,在1937年被發現。宇宙射線是由高速質子組成,來源至今不明。質子撞擊後,根據相對論最有名的公式:E=〔mc的2次方〕,能量可以轉化為質量,就產生了緲子;質量是電子的兩百倍,但只有質子的十分之一。而這個現象啟發了科學家:質子或電子,在高速撞擊時會產生新的基本粒子,這就成了所有粒子實驗的原型。

\n

 

\n

但沒事為什麼要去撞出一個平常不存在的新粒子呢?當然你可以學登山者的名言,爬高山是因為山在那裡。物理學家也可以說:花大錢撞出新粒子,因為它們是可以存在的。但緲子的出現非常突兀,這也是真的。有一位大師就模仿餐廳裡,大夥兒聚餐點菜的對話,開玩笑說:「這盤緲子是誰點的?」在自然世界,只要有質子與中子組成原子核,外面再配上電子形成各式原子,就能組成所有物質。質子、中子及電子就被稱為宇宙的基本組成成分,而且每一顆電子都完全一樣,每一顆質子也完全一樣,不會有個別差異。所以只要三種的基本粒子,就能解釋宇宙所有現象,這實在是非常戲劇性的簡單化,比我們熟悉的金、木、水、火、土五行還厲害。現在,憑空又多冒出了緲子,看起來,真的是多點的。

\n

 

\n

粒子動物園

\n

 

\n

既然點了就得吃,粒子出現了就得研究。就在此時,偏偏物理學家還真的發明了辦法,來製造出一大堆基本粒子。物理學家開始建造粒子的加速器,加速電子或質子到非常高的能量,一開始是撞擊固定的靶,技術夠了就開始讓高速粒子對撞。你就想像兩顆子彈對撞,大概就是這樣的情況。在50年代,大約數十個基本粒子被發現,到了60年代,數字就來到成百成千。這些粒子基本上都如緲子是會衰變的,壽命甚至更短,所以在自然界是不存在的。但你要說它們是人造的好像也不太對,因為只要能量夠高,它們自然就會產生,只是很快就衰變了。

\n

 

\n

當然最離譜的是數量,開頭提到的粒子物理小手冊,事實上是另一本如電話簿般的基本粒子物理綜述的濃縮本,這本大部頭列出了所有基本粒子,以及它們的性質。它需要像大辭典一樣的篇幅,才能容納。著名的物理學家費米說:「粒子一個一個出現,越來越難感覺它們很基本。早知道研究基本粒子這麼麻煩,當初乾脆就做植物學家不就好了。」有人就真的把這種情況稱為粒子動物園。

\n

 

\n

但物理學家是很實際的一群人,如果基本粒子物理越來越像植物學,那我們就向植物學家學學他們的本事。植物學家最厲害的是分類,那我們就把找到的這一堆基本粒子好好的分類吧。把性質相近的歸成一類,科學家竟然幫質子與中子找到了一群共八個夥伴,彼此質量接近,好像部隊的一個班。把這一班依照電荷、以及其他的性質分配在一張圖上,這個班的成員形成了一個六角形,除了六個頂點,各有一個班兵,在六角形的中心,還有兩個班兵。物理學家如超有耐心的植物學家,對其他基本粒子重複同樣的過程,發現在比較輕的粒子中,還有另一個六角形的班。妙的是組成這一個班的粒子,性質與質子南轅北轍,毫不搭嘎。可是它們都組成同樣的形狀,這要不是八卦圖、紫微斗數,就是上帝透過這個形狀,在暗示我們,一個巨大的秘密。

\n

 

\n

蓋爾曼是這個工作的主要貢獻者,他與更有名的費曼是同一個時代、但小十歲的大師。同樣在紐約市出生,父母都是歐洲猶太移民。蓋爾曼極度聰明自負,有個故事為證:在一個紀念物理大師費米生日的研討會上,大部分致詞者,都舉出他們與費米來往的故事,而一致的要點都是他們本來覺得自己很聰明,直到遇見費米,才相形見絀。只有蓋爾曼上台時說,他的情況和大家正好相反,費米在遇見他,也就是蓋爾曼之前,也自覺很聰明。

\n

 

\n

八個點組成的六角圖

\n

 

\n

但聰明如蓋爾曼,還要過個好幾年,他才破解出這個秘密。我以前有一個老師Coleman是蓋爾曼的學生,他告訴我們的版本,我個人覺得好像有一點誇大。真實的情況,可能是蓋爾曼偶然從一位數學界的同事那裡得知,他在想的問題,50年前數學家卡當(Élie Joseph Cartan)就解決了。但我還是把我老師的版本講給大家聽。1960年底,就是聖誕夜那天,下著暴風雪。蓋爾曼疲憊地結束一天的工作,依舊還未破解這個八個粒子構成的六角形。他隨手拿了一本法國數學家卡當的法文著作,想在睡前可以翻一翻,分散一下注意力。我的老師特別強調,到了這時候,已經沒有太多物理學家能讀法文,否則應該老早就有人發現這件事。因為秘密的解法就在書上,實在太過明顯了。當蓋爾曼在家裡,隨意翻開了書,竟然在這一本與物理完全無關的數學著作中,看到了一模一樣的八個點組成的六角圖。這顯示看似混亂、令人絕望的這些基本粒子,背後有一個簡單的數學原則存在。蓋爾曼自然欣喜若狂,可能是這種感覺很類似禪學悟道的狂喜,他直接跳過法國,把這個基本粒子物理中的數學原則,稱為八正道。這是佛學中,佛陀所開示,得到正覺的八個方法,簡言之,就是八個修道的法門。

\n

 

\n

還好物理圈也覺得這個聯想太牽強了,所以八正道這個詞並沒有流行。大家還是依循法國數學抽象的傳統,把這個原則稱為SU(3)對稱。這是任何三個類似物件,當它們組成許多綜合狀態時,原來三者的類似性會表現出來的數學性質。具體的結果就是:這些綜合態,會一群一群形成團隊,有點像表演界的男團、女團,團隊中的綜合態成員彼此的性質類似。而被允許組成的團隊,可以由簡單到複雜,有規則地一個一個列出來。八個成員組成的六角圖,就是比較簡單的一個團隊組合。有了SU(3)對稱這個數學原則,成千上萬的基本粒子可以組成團體,依據成員的相似性,我們可以對這些粒子的行為,作很多有用的預測。這些預測果然在未來幾年的實驗中,被精確地證實了。其中最戲劇性的:蓋爾曼發現,理論上應該有一個十人的演唱團體,但卻少了領頭的主唱,而且他對這個主唱的性質一清二楚。於是大家分頭肉搜,就在蓋爾曼指出這件事一年之後,這個主唱的基本粒子Ω,就在加速器中被發現了。

\n

 

\n

SU(3)對稱這個數學原則已經確定,但物理的理由是什麼呢?更奇怪的是,這個原則背後的那三個類似的物件到底是什麼?答案似乎非常明顯而直接,以至於可能很多人都想到了。在1963年3月,蓋爾曼到哥倫比亞大學物理系演講,演講前,聽眾通常會一起與講者午餐,這一天接待的是賽博(Nathan Seiberg)。午餐中,賽博就問蓋爾曼:如果這三個類似的物件就是更基本的粒子,而現在的所謂基本粒子例如質子、中子,都是由它們所組成,那不就可以完全解釋SU(3)對稱這個數學原則了嗎?蓋爾曼當時很認真的回答:「讓我來告訴你,為什麼這是一個很笨的主意。因爲如果這樣假設的話,從數學推算,這三人組有兩個帶正電荷,會是電子的2/3倍,有一個帶負電荷,會是電子的1/3倍。您閣下應該也很清楚,我們從沒有觀察到比電子電荷更小的電荷量。」賽博當場似乎也同意了,但私下仍嘀咕:那要是這三人組就是永久被鎖住了,沒辦法獨立看到,那不就行了嗎?

\n

 

\n

石破天驚的一步

\n

 

\n

可惜這些後來證實完全正確的嘀咕,不是公開的討論。蓋爾曼自己記不記得都是問題。但他不久就回過神來,在1964年跨出這石破天驚的一步。基本粒子可能並不基本,而是由更基本的東西組成。只要能朝這個方向去想,要搞清楚組合的規則,就非常容易了。質子與中子以及它們的八人團體,再加上其他可以類似分團的基本粒子,都是由三個更基本的粒子所組合而成。這有點像中子與質子組成原子核一樣,但更加簡單,因為每一次組合一定是三個。而這三個粒子有三種選擇,好像在冰淇淋店點了三球的冰淇淋,每一球你有三種口味可以選。蓋爾曼很幽默地把這三種選擇,就稱為三種口味,分別稱為上面的上、下面的下、奇異的奇。質子就是兩球的上加一球的下,而中子就是兩球的下加一球的上。他們都沒有奇。而剛剛提到的主唱粒子Ω就是由三個奇所組成。

\n

 

\n

就這樣,人類對物質基本組成成分的了解,由分子、原子、原子核、質子、中子,像剝洋蔥一樣,又往前跨出了一大步。現在就缺一個名字了。要怎麼稱呼這三個更基本的粒子呢?命名是發明人的特權。根據蓋爾曼後來的自傳,他是先決定了聲音kwork,但找不到一個比較優雅的辦法來拼這個音。或許又是某天晚上吧,他睡前看的不是數學,而是愛爾蘭大文豪喬伊斯的小說:《芬尼根的守靈夜》。這是喬伊斯最後的巨著,非常奇妙的是開頭是在句子的中間,等到近六百頁的小說過去了,結尾也結束在句子的中間,而且正好接上小說的開頭。

\n

 

\n

這樣巧妙的設計,基本上是指涉無窮無盡的輪迴循環。在小說的中段,有一首四個老人的合唱,第一句是:Three quarks for Muster Mark。依蓋爾曼自己的理解,這句話是模仿在酒吧裡面會說的,有點方言味道的喊話:「Three quarts for Mister Mark」,中文是:「給馬克先生三個夸脫(1/4加侖)的酒」。除了聲音與蓋爾曼原來的構想近似,三這個數字,正好對應我們的故事中一再出現的主題:質子由三個夸克構成,夸克的口味有三種。於是蓋爾曼就把這個基本粒子稱為quark夸克。這個字其實原本在德文及斯拉夫文就有,指的是一種起司類的酸乳製品。所以你現在如果google這個字,第二個欄就是夸克起司。

\n

 

\n

獨立的共同發明人

\n

 

\n

雖然這裡的介紹,一直圍繞著蓋爾曼,我要特別指出:SU(3)對稱與夸克這兩個重大發現,都有獨立的共同發明人。這表示時機已經成熟,使得科學社群中也有其他的研究者,很自然會得到相同的突破。獨立發現SU(3)對稱的尼門(Yuval Neeman),他的生涯就更傳奇了。尼門是以色列一位業餘物理學家,正業是內閣閣員及國會議員。他原來是軍人,年輕時已是校級軍官,曾率領一支步兵旅,在中東戰爭中建立過戰功。戰後擔任軍事幕僚,負責以色列的國家安全佈局。但他覺得他真正最有興趣的是物理,幾經交涉,上級終於同意他到倫敦使館擔任武官,業餘則可以從事物理研究。於是尼門在倫敦從頭開始物理的學習,根據他自己的說法,中間還耽擱了一年,因為他得負責購買潛水艇,及訓練操作員。終於,在尼門35歲那年,他正式卸下軍職,投身物理的研究工作。

\n

 

\n

在1960年,他獨立發現了基本粒子的SU(3)對稱,方法與蓋爾曼的思路非常類似,但時間上早了好幾個月。這篇論文還是以色列駐倫敦大使館的秘書幫他打字的,但這位秘書有點外行,論文打成單行間距,許多方程式就因此搞砸了。諸如此類的耽擱,使得他的論文反而較晚發表。後來尼門踏入政治,選上國會議員,但還是保持一年可以有一個月的時間,拿國會的薪水,做物理的事。這時已經很難分辨他的正業與副業了,後世應該會更記得,他是把上帝的秘密:SU(3),揭露給人類的物理學家。

\n

 

\n

與蓋爾曼同時獨立提出夸克想法的,還有物理學家慈外柯(George Zweig),他為夸克取的名字是Ace「么點」,就是骰子或紙牌的一點。這有點奇特,多少阻礙了他的論文發表。而蓋爾曼雖然名氣很大,要發表奇特的論文沒有問題,但他的夸克想法也不是很快就被整個科學社群接受。原因是,夸克的電荷是電子的分數倍,而這是從來沒有觀測到的。如前所述,這個問題蓋爾曼自己也沒有解法。還要再過一些時候,物理學家才得到「夸克囚禁」的共識。

\n

 

\n

夸克囚禁

\n

 

\n

原來如同當年賽博的嘀咕,夸克是永久被囚禁、束縛在它們所組成的粒子之中,無法被個別分離出來的。如果我們一直加能量,試著把夸克從粒子中拉出來,夸克彼此的吸引力,很特別地並不隨夸克距離增加而變小。於是越加越多的能量反而產生許多新的夸克,而這些新夸克會與被拉開的舊夸克,組合出許多新的粒子。所以實驗上看到的是,加了能量後,只是產生更多的粒子,依舊無法將夸克獨立於粒子之外。這也就難怪我們從未觀測過比電子小的電荷。

\n

 

\n

「夸克囚禁」大概是史上第一次,物理的對象是無法獨立被觀察的。那我們真的能相信它的存在嗎?到底夸克是不是有直接實驗的觀察證據呢?很幸運的是,這個時候在史丹佛大學正好開始了一個加速器的實驗SLAC,以三公里長的加速器產生高速的電子,撞擊質子。隨著能量增加,越來越多質子在被撞擊時,會碎裂產生一群新的粒子,而這時電子開始出現許多大角度的偏折。根據偏折角度及能量,來記錄電子的數量,所得到的結果非常奇特。SLAC的科學家很努力地找到了數學的規則,但完全無法理解這個規則的涵義是什麼。

\n

 

\n\n史丹佛大學直線加速器中心(SLAC)鳥瞰圖。(東方IC)\n\n

 

\n

這時費曼剛好來訪問,了解了情況之後,費曼一回到飯店房間,當晚就恍然大悟:這個規則正好就證實了質子不是基本粒子,它有組成的粒子成分,而且電子一次只撞擊其中的一顆組成粒子。聽眾一定都已經猜到這是什麼了,但也不知道是不是瑜亮情節,費曼與他的朋友們堅持把這個成份粒子稱為部分子,而完全不提夸克。意思是即使夸克不對,部分子的實驗結果解釋還是成立的。這件事後來讓蓋爾曼耿耿於懷。當然,不需很久,物理學家就已經公認,這個實驗結果就是夸克組成質子的直接證據。

\n

 

\n

覺與象兩者之間,竟可以如此不同

\n

 

\n

在今天節目的開頭,我們提到其實只要三個穩定的基本粒子:質子、中子與電子,就可以解釋自然界的現象,其餘的基本粒子,因為壽命短,在自然界是不存在的。聽眾可能當時會有這樣的疑問,那我們何必在意這些數目又多、又稍縱即逝的東西呢?現在我們有了答案了:沒有這些稍縱即逝的粒子,我們不會看出穩定的質子與中子,其實是屬於一個八人團隊。從團隊的角度來看,才使我們能夠發現質子與中子並不是基本粒子,而有更基本的組成成分。這是我們現在所了解的世界:基本粒子多是由三個夸克所構成,後來知道夸克口味還有另外三種,因為太重,一開始我們的能量太低,無法把它們製造出來,所以夸克共有六種口味。夸克與反夸克也可以形成粒子,就是介子。

\n

 

\n

電子、緲子、微中子則不是由夸克組成,這樣的粒子也有六個,稱為輕子,它們依舊是基本粒子。

\n

 

\n

佛學裡面經常出現「覺」與「象」兩者的對照,覺悟的覺,現象的象。象是千變萬化,甚至說炫目誘人的,但修道者從其中得出覺,才醒悟到:象原來是虛幻的。這倒不見得是說:覺就比象重要,畢竟覺是由象而起,如同小說描述一個具體人物細微、卻稍縱即逝的印象:一支煙、一個茶杯的口紅印、一片泡在紅茶裡的瑪德蓮餅乾,就是這些有的沒的,使這個人物更引人入勝。但我個人覺得,最令人吃驚的應該是覺與象兩者之間,竟可以如此不同,好似我們一直都被欺騙了似的。許多我們自然以為是真實,其實不一定是真實的。誰能想到,極度微小、構成日常世界基礎、無比穩定的質子,仔細往內瞧,裡面還有一個嶄新的世界呢。

\n

 

\n

下一回的【物理好好玩】,我將和大家分享:「光與變慢的時鐘」,歡迎大家繼續收聽。

\n

 

\n

【本集節目是由鏡好聽製作播出的《物理好好玩》】 

\n

每月第一個週二   上線全新一集

\n

圖:東方IC     錄音師:孫藝庭     製作人:林文珮 

\n

 

\n

想聽愛聽就在鏡好聽,訂閱《鏡好聽》並下載 APP 收聽,只給你最好的聲音。

\n

| 立即訂閱:https://www.mirrorvoice.com.tw/mirrorvoice-plus 

\n

| 免費下載 APP:https://mirrormediafb.pros.is/LY67K 

\n

| Facebook:https://facebook.com/mirrorvoice2019 

\n

| Instagram:https://instagram.com/mirror_voice 

\n

| 合作、節目建議歡迎來信:[email protected]

')])]
...more
View all episodesView all episodes
Download on the App Store

知識好好玩By 鏡好聽

  • 4.4
  • 4.4
  • 4.4
  • 4.4
  • 4.4

4.4

33 ratings


More shows like 知識好好玩

View all
大人的Small Talk by 大人學

大人的Small Talk

244 Listeners

一起文學吧 by 鏡好聽

一起文學吧

11 Listeners

啟點文化一天聽一點 by 每天陪你進步一點點

啟點文化一天聽一點

125 Listeners

哇賽心理學 by 哇賽心理學

哇賽心理學

133 Listeners

文森說書 by 文森

文森說書

82 Listeners

泛泛泛科學之思想實驗室 by PanSci

泛泛泛科學之思想實驗室

10 Listeners

那些電影教我的事 by 水尢水某

那些電影教我的事

130 Listeners

《The Real Story》By 報導者 by 報導者 The Reporter

《The Real Story》By 報導者

304 Listeners

下一本讀什麼? by 閱讀前哨站 瓦基

下一本讀什麼?

190 Listeners

迷誠品 by 誠品 eslite

迷誠品

40 Listeners

法學叫獸的X話群組 by 鄉下叫獸、水某、東海狐、成功喬

法學叫獸的X話群組

18 Listeners

一個人的收藏 by 姚謙x鏡好聽

一個人的收藏

1 Listeners

診間裡的女人 by 林靜儀×鏡好聽

診間裡的女人

9 Listeners

香港來的風 by 張潔平×鏡好聽

香港來的風

5 Listeners

鄭麗君的思想操場:自由六講 by 鄭麗君x鏡好聽

鄭麗君的思想操場:自由六講

12 Listeners

娛樂住海邊 by 鏡週刊x鏡好聽

娛樂住海邊

0 Listeners

博音 by 曾博恩

博音

199 Listeners

別人的工作最有趣 by Fiona

別人的工作最有趣

7 Listeners

哇賽讀心書 by 哇賽心理學

哇賽讀心書

19 Listeners

朝聖──永恆的安娜普納 by 陳德政x鏡好聽

朝聖──永恆的安娜普納

7 Listeners

親愛的少年 by 王意中X鏡好聽

親愛的少年

1 Listeners

瑪法達:星座萬物論 by 瑪法達x鏡好聽

瑪法達:星座萬物論

2 Listeners

好好評新聞──公評人來了! by 鏡電視外部公評人辦公室X鏡好聽

好好評新聞──公評人來了!

0 Listeners

周慕姿放心說 by 周慕姿

周慕姿放心說

50 Listeners

鄧惠文-心事有人知 by 寶島聯播網

鄧惠文-心事有人知

24 Listeners

我城與我們 by 鏡好聽

我城與我們

0 Listeners

當我們與世界交響 by Taiwan Connection x 鏡好聽

當我們與世界交響

4 Listeners

藝文大師好好聊 by 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 x 鏡好聽

藝文大師好好聊

2 Listeners

許書華的診間連線 by 鏡好聽

許書華的診間連線

0 Listeners

山之事──給漫遊者的探索手札 by 農業部林業及自然保育署

山之事──給漫遊者的探索手札

0 Listeners

你的心理師上線中 by 鏡好聽

你的心理師上線中

0 Listeners

投資不踩雷 by 鏡好聽

投資不踩雷

0 Listeners

人性指南下載區 by 鏡好聽

人性指南下載區

0 Listeners

裴社長吃喝玩樂 by 鏡好聽

裴社長吃喝玩樂

1 Listen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