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好好玩

莊子與愛因斯坦的淵源:淺談宇宙論【張嘉泓|物理好好玩S1EP09】


Listen Later

['

EP09|莊子與愛因斯坦的淵源:淺談宇宙論

\n

 

\n

《莊子》的第一篇〈逍遙遊〉,是這樣開始的:「北冥有魚,其名為鯤,鯤之大,不知其幾千里也。」說的是一條大魚,大到無法言說。大就是〈逍遙遊〉的重點,在短短兩千字的文章中,出現了23次:大知、大樽、大樹、大若垂天之雲。莊子的意思是:胸懷能大,眼光能大,細微、短暫的現象,才不會拘泥你的心靈,人才能自由逍遙、遊於無窮。

\n

 

\n

在文章中,莊子順手提到了一個很特別的想法:當我們望向浩大的天空,天色蒼茫、整齊平靜無瑕,這是天空真實的樣貌嗎?現代的我們知道上空的風可是劇烈又多變,用莊子自己的語言,天空該是充滿塵埃、野馬似的生物之息。因此,蒼蒼天色,並不是真的因為天空沒有變化,其遠而無所至極也。實在太大,太遠到無法言說,以致看的人無法分辨而已。

\n

 

\n

愛因斯坦的宇宙論原則 

\n

 

\n

莊子的「大」是有層次的,他說朝生暮死的菌菰一定無法想像海龜的歲數,而海龜也無法了解大樹的年紀。我小時候讀到這裡,就暗自揣想:那麼要懂真正的逍遙,就得領會極致的大,那大的極致會是什麼?莊子自己的答案是:只要你能想像言喻的大,就還有更大的。所以只有無可言說的大,才是極大。我後來才學會希臘哲學家的思考方法,他們會反過來進行:把所有可以言說的都包括進來,那肯定是最大的了吧。

\n

 

\n

這就是宇宙這個詞的意思。天文學家觀察天體與天象已經很久了,但真正把宇宙整體當成一個對象來研究,要到20世紀初才開始。愛因斯坦對於宇宙,在1917年提出了一個和莊子非常神似的想法。夜晚的天際,滿布星辰。璀璨的星光,與星際的黑暗,形成強列的反差與對比。但你或許也注意到了,星星在夜空中的分布,其實非常均勻,而且如果你的近視越深、視力解析度越差,均勻度就越高。換句話說,如果我們把眼光放到很大很遠,精細度變得很粗,這時,宇宙應該近似是均勻的吧?這是不是很像莊子提過的「蒼天一色」?

\n

 

\n

現在這個想法,就被稱為愛因斯坦的宇宙論原則,它引爆了二十世紀宇宙學的大爆發,科學家透過四個具體的觀測發現:這個把所有可以言說的都包括進來的宇宙,竟然可以很簡單地理解。這四個觀測就是我們今天的主題。

\n

 

\n

宇宙的大究竟有多大? 

\n

 

\n

先讓我們來感覺一下,宇宙的大究竟有多大?有很長一段時間,宇宙指的就是銀河系,因為科學家以為銀河系以外就一無所有了,如此光走過「這個宇宙」大概需要十萬年。由大約千億顆恆星組成的銀河系,我們就說它的大小是十萬光年。要到1920年代,天文學家才確認,在觀測中看到的仙女座星雲M31,並不是在銀河系之內的雲狀氣體塵埃,而是與銀河系彼此獨立而且更大的星系,距離約兩百五十萬光年,估計約包含一兆顆恆星。而銀河系與仙女座星系又同屬於一個約有50個星系的本星系群,本星系群的大小則有六百萬光年。

\n

 

\n

如此巨大的本星系群,相對於整個宇宙其實還是很小。若我們離開在地的本星系群,來到更大的範圍,就如同遊子離開了家鄉,迎向廣大的世界,大致就可以稱為宇宙論的眼光或尺度了。

\n

 

\n

從這個尺度來看,星系或星系群的軌道運動就感覺很慢,我們可以把它們都看成是靜止的。現在可觀測到的星系,估計就至少有千億個之多,而每一個星系,又各包含約千億顆恆星。要容納這樣多、彼此又相距甚遠的星體,宇宙一定很大。現在可觀察到最遠的星系GN-z11,它的光就整整花了134億年才到達地球。這樣的大,必定是莊子所無法想像、但卻肯定心所嚮往的。

\n

 

\n

科學界開始建造一系列巨大的望遠鏡 

\n

 

\n

我們可以大膽地猜想,從這樣巨大的眼光來看,莊子與愛因斯坦的宇宙論原則就可以適用了。天文學家對大區域的天體分布作了精確統計,果然證實,如果把宇宙大致劃分為大小為二千萬光年左右的一個個區塊,忽略區塊內小範圍的細節,那麼天體的分布的確是非常均勻的,這是第一個觀測。意思是:朝向天際任一個方向作天文觀測,結果大致上會是一樣的。而這也代表宇宙大體來說,是相當區域平衡、沒有地方差距的,無論在宇宙中的任一個位置,看到的宇宙也完全一樣。

\n

 

\n

三月介紹黑洞的節目中,我提到愛因斯坦1916年的廣義相對論:在星體附近,因為重力作用,時間空間會是彎曲的。而1917年愛因斯坦的宇宙學論文擔心的是一個相關的問題:用宇宙論的眼光來看,宇宙若是均勻的,星體的均勻分布,應該會在大尺度,造成時間與空間的均勻彎曲。但愛因斯坦確信,如果把所有可言說的都包括進來,宇宙一定是處於靜止狀態的,這與彎曲的時間有點不一致。奇怪的是,在廣義相對論中,愛因斯坦也真的找不到他所相信、這樣的靜態解。

\n

 

\n

就在愛因斯坦提出宇宙論原則不久之後,科學界開始建造一系列巨大的望遠鏡,而且天文學家把接收到的星光,依照光的波長分解後測量強度。這樣的光譜分析實驗,其實就等同於交通警察的測速儀。因為所測得的波長會隨發光物體的速度而有變化,我們很容易就能利用光譜的結果,決定遠處星體的速度。

\n

 

\n

遠方的星系竟然都是離我們遠去 

\n

 

\n

天文學家斯里弗在1910年做了一系列測量,發現遠方的星系竟然都是離我們遠去,有人這樣形容:「星系都像逃離瘟疫那樣,躲避我們」。遠離的速度非常快,其中一個星系達到每秒六萬公里,這是遠大於銀河系本身大約每秒六百公里的移動速度。大約十年之後,哈伯開始利用當時全世界最大的望遠鏡,來研究這個問題。這是2.5公尺直徑,洛杉磯附近威爾遜山天文台的虎克望遠鏡。

\n

 

\n

他的隊友更精確地測量星系速度,而他自己則對十八個較遠的星系作了距離的測定,將兩個數據一比對,哈伯發現星系遠離我們的速度,竟然與距離成正比。這是第二個觀測,後來就稱為哈伯定律,簡言之,離我們越遠的星系,離開得越快。這個現象有一個自然的解釋:地球是宇宙的中心。但我們早知道這是癡人說夢,而且宇宙是均勻的,所以不會有所謂的中心存在。唯一的另一個可能性,整個宇宙是按照原來星系的分布,整體一起變大。這個驚人的結果,就稱為宇宙膨脹。

\n

 

\n

請注意我們所觀察到的,不是星系本身的運動。剛剛已經說過,星系本身的軌道運動很慢,可以視為是靜止的。有些科普作者會用膨脹的舞台、或膨脹的空間格子來形容這個現象。我個人最喜歡的比喻是葡萄乾麵包,在烘培過程中,麵包會發酵膨脹,等比例變大。那麼靜止於麵包中的葡萄乾也會彼此遠離,而且距離越遠的兩顆葡萄乾,彼此遠離的速度越快。當然,這樣的比喻也不能太當真,聽眾一定得記得,這裡所討論的宇宙除了星系與星際物質之外,是空無一物的,而不像麵包。

\n

 

\n

宇宙天生就是動態的

\n

 

\n

於是,把所有可以言說的都包括進來的這個宇宙,竟然不是如愛因斯坦所期待的是紋風不動,而天生就是動態。愛因斯坦一開始非常不能接受這樣的結果,但有些物理學家並不意外,因為早幾年,蘇聯的弗利曼,以及比利時的勒梅特神父,就分別在差點被埋沒的論文中指出:動態宇宙其實是愛因斯坦自己的宇宙論原則,以及自己的廣義相對論,合起來的自然結果,只是這兩個原則的創立者不願承認而已。

\n

 

\n

弗利曼的論文沒受到注意,一般認為是因為愛因斯坦的批評,而勒梅特神父將論文發表在比利時當地的期刊上,其他國家的科學家根本很難看到。科學的發現之路,常有這樣的崎嶇迂迴之處。但既然在觀察上,動態宇宙現在被哈伯所確立了,科學家們就很快重新發現並接受了這兩位先驅者的貢獻,可惜弗利曼在論文發表後不久,就因病過世了。

\n

 

\n

讓我們更精確地,再描述一次宇宙膨脹:根據物理定律,動態宇宙的演化,使得靜止的星系,彼此的距離會隨時間而增加,而且增加的快慢與距離成正比。更厲害的是:演化的方式,可以由宇宙中物質與能量的密度精確計算出來。但並不是所有的尺寸大小都會一起變大,在宇宙膨脹的同時,銀河本身的大小是由組成的物質質量決定,質量並不會隨宇宙膨脹而有變化,因此銀河大小也是維持不變的。

\n

 

\n

把時間越往回推,宇宙一定越來越小 

\n

 

\n

如果宇宙持續在膨脹之中,那麼把時間越往回推,宇宙一定越來越小。物理學家驚覺,一直往前回推,有一個時候,宇宙中所有的物質與能量,會聚集在一個很小、很小的區域。有一本教科書作了估計,在這個時候,整個宇宙的大小就是紙面上一個直徑約一公分的小圓。如此,密度一定極高,溫度肯定很嚇人!在高溫時,所有物質會頻繁地撞擊、彼此激烈作用,無論是分子、原子或原子核都會被拆散。所以早期宇宙中的物質,就像一鍋混合地非常均勻的湯!這樣的均勻混合,科學上稱為達到熱平衡。這樣的狀態,只要知道溫度,就可以完全掌握。

\n

 

\n

科學家這才恍然大悟:原來這個把所有可以言說的,都包括進來的宇宙,竟然不會因龐大而複雜,反而如莊子所預見,其實非常簡單,而可以理解。在這個時間點、宇宙存在的狀態,就稱為大霹靂。聽眾千萬不要誤會,大霹靂是有一個外在的引燃者。我們的宇宙已經把所有都包括進來了,在科學的考慮中,已經沒有宇宙之外的東西了。

\n

 

\n

大霹靂之後,宇宙持續膨脹,溫度則會因此而下降。從一個非常簡單的狀態出發,科學家就可以用已知的物理定律,對於宇宙隨時間的演化,作非常清楚而且精確的計算。大霹靂後多長時間,宇宙的溫度有多高,哪些物質開始進行何種反應,都可以算,早期的宇宙根本就是一個試管中的化學實驗。

\n

 

\n

宇宙到了第三分鐘,溫度大約是十億度

\n

 

\n

溫伯格寫了一本很有名的科普傑作:最初三分鐘,就是在描述這個過程。讓我們舉個例子,宇宙到了第三分鐘,溫度大約是十億度,原本自由的、湯狀的質子與中子,開始形成原子核。首先中子與質子形成氫同位素氘的原子核,氘原子核彼此撞擊,很快就可以合成一個氦的原子核。物理學家作了一個計算,可以得出如此生成的氦原子核數量,這個數量接下來的變化很小,因此就決定了現在宇宙中,氦元素與為數最多的氫元素之間的比例。

\n

 

\n

換言之,現在的氦元素就是在宇宙誕生第三分鐘生成,而一直遺留到現在的原始遺跡!作者伽莫夫就俏皮地模仿達爾文的劃時代著作《物種源始》,將這篇論文的標題取為「化學元素源始」。

\n

 

\n

當然,到這裡還多少是物理學家的玄想。1960年所意外看到的宇宙背景輻射,提供大霹靂理論一個直接的觀察證據。話說,早期宇宙還有一個很重要的成份,那就是光,更精確一點說應該稱為輻射電磁波,早期宇宙的物質都帶電,運動時會放出,也會吸收電磁波。於是兩者的作用不斷發生,彼此也會達到熱平衡。這樣的輻射電磁波,具有非常獨特的性質,尤其是強度與波長的關係,就特別被稱為黑體輻射。這樣命名是因為在日常自然,這是黑色物體所放出的熱輻射所近似具有的特徵。所以早期宇宙,可以想像成物質泡在黑體幅射的熱湯之中,兩者的溫度會是一樣的。

\n

 

\n

瀰漫在宇宙中,如海一樣的背景微波 

\n

 

\n

隨著宇宙持續膨脹,輻射電磁波會隨之冷卻,溫度愈來越低。但因為宇宙是等比例均勻膨脹,原來是完美黑體的輻射,就會一直維持黑體輻射的特徵,直到現在。1960年代,美國貝爾實驗室有一個20英尺的微波天線,研究穿越大氣層的通訊。這個先進的天線,據說一直收到一個雜訊,大家也不以為意。後來的諾貝爾獎得主彭季爾斯與威爾遜,卻把它當回事,很仔細地檢查所有可能的雜訊來源,確定它不是儀器的雜音,也不是地表的餘溫。無論把天線朝向天際哪一個方向,都偵測到一模一樣的訊號,如同背景一般。他們開始在論文中宣傳這個結果,就在不遠處的普林斯頓大學正好有一群天文物理學家,他們立刻就認出這就是他們期待已久的大霹靂鐵證,我們的第三個觀測。

\n

 

\n

這應該是有史以來最意料之外、與原先設定目標最不搭嘎的實驗了。原來研究地表通訊的天線,所量到的是瀰漫在宇宙中,如海一樣的背景微波。進一步的測量發現這個熱輻射是完美的黑體,在所有的方向,溫度大約都是3K,等於攝氏零下270度。

\n

 

\n

原來大霹靂時的黑體輻射,經過漫長宇宙歷史的冷卻,現在只剩3K。但關鍵是它依舊維持黑體輻射的特徵,這就證明宇宙的演化經過這麼多年,完全沒有經歷意外、我們無法預料的波折,一切照著劇本走。宇宙的歷史從現在,可以直接連續不中斷地追溯到137億年前的大霹靂。中間的過程,原則上一目瞭然。神秘的宇宙,不再是一個正確的說法,因為它已毫無秘密了。

\n

 

\n

一張冷熱交錯的宇宙圖像 

\n

 

\n

1990年科學家從人造衛星上測量,再次確認了宇宙背景輻射是完美的黑體輻射,但同時發現,背景輻射的溫度,有些方向比較熱,有些方向比較冷,溫度差非常微小,大約是萬分之一度。科學家記錄下每一個方向上的溫度,於是得到一張冷熱交錯的宇宙圖像。這並不意外,幾乎可說是在科學家的預料之中。

\n

 

\n\n宇宙輻射背景圖(取自維基百科)\n\n

 

\n

讓我們又回到早期宇宙,物質與背景輻射,一開始激烈地交互作用,但後來就分道揚鑣了。這件事發生在大霹靂之後約30萬年,此時,溫度約3000度,電子與原子核彼此吸引,開始形成了原子,而這時的溫度已經不夠高,沒有足夠熱能將兩者拆散了,這個時間就稱為復合紀元。復合後的原子是電中性,不會招蜂引蝶的,因此與背景輻射的那段激烈過去,就此劃下句點,幾乎就沒有再來往了。真正分手這一刻,稱為光子去耦紀元。大概原子與輻射還有點藕斷絲連吧,所以比復合紀元稍微晚了一點,大約是38萬年。分手的瞬間,雙方還是彼此留下了記憶。

\n

 

\n

我們常喜歡比喻說,宇宙早期時,物質與光不斷作用,是模糊不透光的。但從光子去耦紀元起,宇宙就變成透明的了,意思是背景輻射,即使遇到物質也沒有感覺了,等於完全隔離,輻射不再被改變。那麼背景輻射上面的痕跡,或說記憶住的溫度差,就是去耦紀元時,物質在最後一次見面時所留下來的。這有點像外遇小說,諾貝爾獎得主皮博斯則把它比喻為化石,但我更喜歡說這張溫度的分布圖像是宇宙最早的一張照片,記錄了137億年前、宇宙剛誕生38萬年時,物質的面貌,精確一點說,記錄下的就是那一刻宇宙中物質分布的不均勻,後來就演化成今日的星系與星體。

\n

 

\n

這就是我們最後一個觀測,而就如同我們可以由老照片發掘過去的故事,這個圖像幾乎使我們對宇宙的過去以及演化細節,可以追究得一清二楚。包括剛剛一再出現的宇宙年紀,現在已可以測量,精確到約千分之一。宇宙的曲度,物質與輻射的比例,星系等結構如何形成,這一些原來只能玄想的問題,現在都有定量、而且前後一致的結論。這就稱為宇宙論的標準模型。

\n

 

\n

我們所了解的部分,只佔宇宙總量的4% 

\n

 

\n

當然標準模型也不是對所有的問題都有答案,背景輻射的圖像其實預測宇宙的總能量與質量中,有26%的黑暗物質、70%的黑暗能量,這兩個成分科學家都還完全不清楚它們究竟是什麼。所以我們所了解的部分,只佔宇宙總量的4%。所以台大梁次震宇宙學中心的陳丕燊主任是這樣說的:這場宇宙學的考試,科學家的得分只有四分,顯然是不及格的。但也顯示我們還處在科學發展的西部開墾時代,前方還有廣闊的知識土地,等待我們去探索。

\n

 

\n

寫到這裡,我不禁想到莊子〈逍遙遊〉的結尾,惠子嘲笑莊子的言論,好談論大,就像路邊臃腫扭曲、毫無用處的大樹。宇宙論有什麼用?的確沒有,大概也就是乘天地之正,御六氣之變,如此而已。不像上個月介紹的半導體,能製造出如此的財富與便利,宇宙論對人,除了一張老照片,其實真的一點用處也沒有。

\n

 

\n

而莊子對惠子的回答是這樣的:今有大樹,患其無用,何不樹之於無何有之鄉,廣漠之野,徬徨乎無為其側,逍遙乎寢臥其下,無所可用,安所困苦哉。

\n

 

\n

下一回的【物理好好玩】,我將和大家分享:「電影《愛在黎明破曉時》的愛情實驗」,歡迎繼續收聽。

\n

 

\n

【本集節目是由鏡好聽製作播出的《物理好好玩》】 

\n

每月第一個週二   上線全新一集

\n

圖:Shutterstock    錄音師:曾海芬     製作人:林文珮 

\n

 

\n

想聽愛聽就在鏡好聽,訂閱《鏡好聽》並下載 APP 收聽,只給你最好的聲音。

\n

| 立即訂閱:https://www.mirrorvoice.com.tw/mirrorvoice-plus 

\n

| 免費下載 APP:https://mirrormediafb.pros.is/LY67K 

\n

| Facebook:https://facebook.com/mirrorvoice2019 

\n

| Instagram:https://instagram.com/mirror_voice 

\n

| 合作、節目建議歡迎來信:[email protected]

', OrderedDict([('content:encoded', '

EP09|莊子與愛因斯坦的淵源:淺談宇宙論

\n

 

\n

《莊子》的第一篇〈逍遙遊〉,是這樣開始的:「北冥有魚,其名為鯤,鯤之大,不知其幾千里也。」說的是一條大魚,大到無法言說。大就是〈逍遙遊〉的重點,在短短兩千字的文章中,出現了23次:大知、大樽、大樹、大若垂天之雲。莊子的意思是:胸懷能大,眼光能大,細微、短暫的現象,才不會拘泥你的心靈,人才能自由逍遙、遊於無窮。

\n

 

\n

在文章中,莊子順手提到了一個很特別的想法:當我們望向浩大的天空,天色蒼茫、整齊平靜無瑕,這是天空真實的樣貌嗎?現代的我們知道上空的風可是劇烈又多變,用莊子自己的語言,天空該是充滿塵埃、野馬似的生物之息。因此,蒼蒼天色,並不是真的因為天空沒有變化,其遠而無所至極也。實在太大,太遠到無法言說,以致看的人無法分辨而已。

\n

 

\n

愛因斯坦的宇宙論原則 

\n

 

\n

莊子的「大」是有層次的,他說朝生暮死的菌菰一定無法想像海龜的歲數,而海龜也無法了解大樹的年紀。我小時候讀到這裡,就暗自揣想:那麼要懂真正的逍遙,就得領會極致的大,那大的極致會是什麼?莊子自己的答案是:只要你能想像言喻的大,就還有更大的。所以只有無可言說的大,才是極大。我後來才學會希臘哲學家的思考方法,他們會反過來進行:把所有可以言說的都包括進來,那肯定是最大的了吧。

\n

 

\n

這就是宇宙這個詞的意思。天文學家觀察天體與天象已經很久了,但真正把宇宙整體當成一個對象來研究,要到20世紀初才開始。愛因斯坦對於宇宙,在1917年提出了一個和莊子非常神似的想法。夜晚的天際,滿布星辰。璀璨的星光,與星際的黑暗,形成強列的反差與對比。但你或許也注意到了,星星在夜空中的分布,其實非常均勻,而且如果你的近視越深、視力解析度越差,均勻度就越高。換句話說,如果我們把眼光放到很大很遠,精細度變得很粗,這時,宇宙應該近似是均勻的吧?這是不是很像莊子提過的「蒼天一色」?

\n

 

\n

現在這個想法,就被稱為愛因斯坦的宇宙論原則,它引爆了二十世紀宇宙學的大爆發,科學家透過四個具體的觀測發現:這個把所有可以言說的都包括進來的宇宙,竟然可以很簡單地理解。這四個觀測就是我們今天的主題。

\n

 

\n

宇宙的大究竟有多大? 

\n

 

\n

先讓我們來感覺一下,宇宙的大究竟有多大?有很長一段時間,宇宙指的就是銀河系,因為科學家以為銀河系以外就一無所有了,如此光走過「這個宇宙」大概需要十萬年。由大約千億顆恆星組成的銀河系,我們就說它的大小是十萬光年。要到1920年代,天文學家才確認,在觀測中看到的仙女座星雲M31,並不是在銀河系之內的雲狀氣體塵埃,而是與銀河系彼此獨立而且更大的星系,距離約兩百五十萬光年,估計約包含一兆顆恆星。而銀河系與仙女座星系又同屬於一個約有50個星系的本星系群,本星系群的大小則有六百萬光年。

\n

 

\n

如此巨大的本星系群,相對於整個宇宙其實還是很小。若我們離開在地的本星系群,來到更大的範圍,就如同遊子離開了家鄉,迎向廣大的世界,大致就可以稱為宇宙論的眼光或尺度了。

\n

 

\n

從這個尺度來看,星系或星系群的軌道運動就感覺很慢,我們可以把它們都看成是靜止的。現在可觀測到的星系,估計就至少有千億個之多,而每一個星系,又各包含約千億顆恆星。要容納這樣多、彼此又相距甚遠的星體,宇宙一定很大。現在可觀察到最遠的星系GN-z11,它的光就整整花了134億年才到達地球。這樣的大,必定是莊子所無法想像、但卻肯定心所嚮往的。

\n

 

\n

科學界開始建造一系列巨大的望遠鏡 

\n

 

\n

我們可以大膽地猜想,從這樣巨大的眼光來看,莊子與愛因斯坦的宇宙論原則就可以適用了。天文學家對大區域的天體分布作了精確統計,果然證實,如果把宇宙大致劃分為大小為二千萬光年左右的一個個區塊,忽略區塊內小範圍的細節,那麼天體的分布的確是非常均勻的,這是第一個觀測。意思是:朝向天際任一個方向作天文觀測,結果大致上會是一樣的。而這也代表宇宙大體來說,是相當區域平衡、沒有地方差距的,無論在宇宙中的任一個位置,看到的宇宙也完全一樣。

\n

 

\n

三月介紹黑洞的節目中,我提到愛因斯坦1916年的廣義相對論:在星體附近,因為重力作用,時間空間會是彎曲的。而1917年愛因斯坦的宇宙學論文擔心的是一個相關的問題:用宇宙論的眼光來看,宇宙若是均勻的,星體的均勻分布,應該會在大尺度,造成時間與空間的均勻彎曲。但愛因斯坦確信,如果把所有可言說的都包括進來,宇宙一定是處於靜止狀態的,這與彎曲的時間有點不一致。奇怪的是,在廣義相對論中,愛因斯坦也真的找不到他所相信、這樣的靜態解。

\n

 

\n

就在愛因斯坦提出宇宙論原則不久之後,科學界開始建造一系列巨大的望遠鏡,而且天文學家把接收到的星光,依照光的波長分解後測量強度。這樣的光譜分析實驗,其實就等同於交通警察的測速儀。因為所測得的波長會隨發光物體的速度而有變化,我們很容易就能利用光譜的結果,決定遠處星體的速度。

\n

 

\n

遠方的星系竟然都是離我們遠去 

\n

 

\n

天文學家斯里弗在1910年做了一系列測量,發現遠方的星系竟然都是離我們遠去,有人這樣形容:「星系都像逃離瘟疫那樣,躲避我們」。遠離的速度非常快,其中一個星系達到每秒六萬公里,這是遠大於銀河系本身大約每秒六百公里的移動速度。大約十年之後,哈伯開始利用當時全世界最大的望遠鏡,來研究這個問題。這是2.5公尺直徑,洛杉磯附近威爾遜山天文台的虎克望遠鏡。

\n

 

\n

他的隊友更精確地測量星系速度,而他自己則對十八個較遠的星系作了距離的測定,將兩個數據一比對,哈伯發現星系遠離我們的速度,竟然與距離成正比。這是第二個觀測,後來就稱為哈伯定律,簡言之,離我們越遠的星系,離開得越快。這個現象有一個自然的解釋:地球是宇宙的中心。但我們早知道這是癡人說夢,而且宇宙是均勻的,所以不會有所謂的中心存在。唯一的另一個可能性,整個宇宙是按照原來星系的分布,整體一起變大。這個驚人的結果,就稱為宇宙膨脹。

\n

 

\n

請注意我們所觀察到的,不是星系本身的運動。剛剛已經說過,星系本身的軌道運動很慢,可以視為是靜止的。有些科普作者會用膨脹的舞台、或膨脹的空間格子來形容這個現象。我個人最喜歡的比喻是葡萄乾麵包,在烘培過程中,麵包會發酵膨脹,等比例變大。那麼靜止於麵包中的葡萄乾也會彼此遠離,而且距離越遠的兩顆葡萄乾,彼此遠離的速度越快。當然,這樣的比喻也不能太當真,聽眾一定得記得,這裡所討論的宇宙除了星系與星際物質之外,是空無一物的,而不像麵包。

\n

 

\n

宇宙天生就是動態的

\n

 

\n

於是,把所有可以言說的都包括進來的這個宇宙,竟然不是如愛因斯坦所期待的是紋風不動,而天生就是動態。愛因斯坦一開始非常不能接受這樣的結果,但有些物理學家並不意外,因為早幾年,蘇聯的弗利曼,以及比利時的勒梅特神父,就分別在差點被埋沒的論文中指出:動態宇宙其實是愛因斯坦自己的宇宙論原則,以及自己的廣義相對論,合起來的自然結果,只是這兩個原則的創立者不願承認而已。

\n

 

\n

弗利曼的論文沒受到注意,一般認為是因為愛因斯坦的批評,而勒梅特神父將論文發表在比利時當地的期刊上,其他國家的科學家根本很難看到。科學的發現之路,常有這樣的崎嶇迂迴之處。但既然在觀察上,動態宇宙現在被哈伯所確立了,科學家們就很快重新發現並接受了這兩位先驅者的貢獻,可惜弗利曼在論文發表後不久,就因病過世了。

\n

 

\n

讓我們更精確地,再描述一次宇宙膨脹:根據物理定律,動態宇宙的演化,使得靜止的星系,彼此的距離會隨時間而增加,而且增加的快慢與距離成正比。更厲害的是:演化的方式,可以由宇宙中物質與能量的密度精確計算出來。但並不是所有的尺寸大小都會一起變大,在宇宙膨脹的同時,銀河本身的大小是由組成的物質質量決定,質量並不會隨宇宙膨脹而有變化,因此銀河大小也是維持不變的。

\n

 

\n

把時間越往回推,宇宙一定越來越小 

\n

 

\n

如果宇宙持續在膨脹之中,那麼把時間越往回推,宇宙一定越來越小。物理學家驚覺,一直往前回推,有一個時候,宇宙中所有的物質與能量,會聚集在一個很小、很小的區域。有一本教科書作了估計,在這個時候,整個宇宙的大小就是紙面上一個直徑約一公分的小圓。如此,密度一定極高,溫度肯定很嚇人!在高溫時,所有物質會頻繁地撞擊、彼此激烈作用,無論是分子、原子或原子核都會被拆散。所以早期宇宙中的物質,就像一鍋混合地非常均勻的湯!這樣的均勻混合,科學上稱為達到熱平衡。這樣的狀態,只要知道溫度,就可以完全掌握。

\n

 

\n

科學家這才恍然大悟:原來這個把所有可以言說的,都包括進來的宇宙,竟然不會因龐大而複雜,反而如莊子所預見,其實非常簡單,而可以理解。在這個時間點、宇宙存在的狀態,就稱為大霹靂。聽眾千萬不要誤會,大霹靂是有一個外在的引燃者。我們的宇宙已經把所有都包括進來了,在科學的考慮中,已經沒有宇宙之外的東西了。

\n

 

\n

大霹靂之後,宇宙持續膨脹,溫度則會因此而下降。從一個非常簡單的狀態出發,科學家就可以用已知的物理定律,對於宇宙隨時間的演化,作非常清楚而且精確的計算。大霹靂後多長時間,宇宙的溫度有多高,哪些物質開始進行何種反應,都可以算,早期的宇宙根本就是一個試管中的化學實驗。

\n

 

\n

宇宙到了第三分鐘,溫度大約是十億度

\n

 

\n

溫伯格寫了一本很有名的科普傑作:最初三分鐘,就是在描述這個過程。讓我們舉個例子,宇宙到了第三分鐘,溫度大約是十億度,原本自由的、湯狀的質子與中子,開始形成原子核。首先中子與質子形成氫同位素氘的原子核,氘原子核彼此撞擊,很快就可以合成一個氦的原子核。物理學家作了一個計算,可以得出如此生成的氦原子核數量,這個數量接下來的變化很小,因此就決定了現在宇宙中,氦元素與為數最多的氫元素之間的比例。

\n

 

\n

換言之,現在的氦元素就是在宇宙誕生第三分鐘生成,而一直遺留到現在的原始遺跡!作者伽莫夫就俏皮地模仿達爾文的劃時代著作《物種源始》,將這篇論文的標題取為「化學元素源始」。

\n

 

\n

當然,到這裡還多少是物理學家的玄想。1960年所意外看到的宇宙背景輻射,提供大霹靂理論一個直接的觀察證據。話說,早期宇宙還有一個很重要的成份,那就是光,更精確一點說應該稱為輻射電磁波,早期宇宙的物質都帶電,運動時會放出,也會吸收電磁波。於是兩者的作用不斷發生,彼此也會達到熱平衡。這樣的輻射電磁波,具有非常獨特的性質,尤其是強度與波長的關係,就特別被稱為黑體輻射。這樣命名是因為在日常自然,這是黑色物體所放出的熱輻射所近似具有的特徵。所以早期宇宙,可以想像成物質泡在黑體幅射的熱湯之中,兩者的溫度會是一樣的。

\n

 

\n

瀰漫在宇宙中,如海一樣的背景微波 

\n

 

\n

隨著宇宙持續膨脹,輻射電磁波會隨之冷卻,溫度愈來越低。但因為宇宙是等比例均勻膨脹,原來是完美黑體的輻射,就會一直維持黑體輻射的特徵,直到現在。1960年代,美國貝爾實驗室有一個20英尺的微波天線,研究穿越大氣層的通訊。這個先進的天線,據說一直收到一個雜訊,大家也不以為意。後來的諾貝爾獎得主彭季爾斯與威爾遜,卻把它當回事,很仔細地檢查所有可能的雜訊來源,確定它不是儀器的雜音,也不是地表的餘溫。無論把天線朝向天際哪一個方向,都偵測到一模一樣的訊號,如同背景一般。他們開始在論文中宣傳這個結果,就在不遠處的普林斯頓大學正好有一群天文物理學家,他們立刻就認出這就是他們期待已久的大霹靂鐵證,我們的第三個觀測。

\n

 

\n

這應該是有史以來最意料之外、與原先設定目標最不搭嘎的實驗了。原來研究地表通訊的天線,所量到的是瀰漫在宇宙中,如海一樣的背景微波。進一步的測量發現這個熱輻射是完美的黑體,在所有的方向,溫度大約都是3K,等於攝氏零下270度。

\n

 

\n

原來大霹靂時的黑體輻射,經過漫長宇宙歷史的冷卻,現在只剩3K。但關鍵是它依舊維持黑體輻射的特徵,這就證明宇宙的演化經過這麼多年,完全沒有經歷意外、我們無法預料的波折,一切照著劇本走。宇宙的歷史從現在,可以直接連續不中斷地追溯到137億年前的大霹靂。中間的過程,原則上一目瞭然。神秘的宇宙,不再是一個正確的說法,因為它已毫無秘密了。

\n

 

\n

一張冷熱交錯的宇宙圖像 

\n

 

\n

1990年科學家從人造衛星上測量,再次確認了宇宙背景輻射是完美的黑體輻射,但同時發現,背景輻射的溫度,有些方向比較熱,有些方向比較冷,溫度差非常微小,大約是萬分之一度。科學家記錄下每一個方向上的溫度,於是得到一張冷熱交錯的宇宙圖像。這並不意外,幾乎可說是在科學家的預料之中。

\n

 

\n\n宇宙輻射背景圖(取自維基百科)\n\n

 

\n

讓我們又回到早期宇宙,物質與背景輻射,一開始激烈地交互作用,但後來就分道揚鑣了。這件事發生在大霹靂之後約30萬年,此時,溫度約3000度,電子與原子核彼此吸引,開始形成了原子,而這時的溫度已經不夠高,沒有足夠熱能將兩者拆散了,這個時間就稱為復合紀元。復合後的原子是電中性,不會招蜂引蝶的,因此與背景輻射的那段激烈過去,就此劃下句點,幾乎就沒有再來往了。真正分手這一刻,稱為光子去耦紀元。大概原子與輻射還有點藕斷絲連吧,所以比復合紀元稍微晚了一點,大約是38萬年。分手的瞬間,雙方還是彼此留下了記憶。

\n

 

\n

我們常喜歡比喻說,宇宙早期時,物質與光不斷作用,是模糊不透光的。但從光子去耦紀元起,宇宙就變成透明的了,意思是背景輻射,即使遇到物質也沒有感覺了,等於完全隔離,輻射不再被改變。那麼背景輻射上面的痕跡,或說記憶住的溫度差,就是去耦紀元時,物質在最後一次見面時所留下來的。這有點像外遇小說,諾貝爾獎得主皮博斯則把它比喻為化石,但我更喜歡說這張溫度的分布圖像是宇宙最早的一張照片,記錄了137億年前、宇宙剛誕生38萬年時,物質的面貌,精確一點說,記錄下的就是那一刻宇宙中物質分布的不均勻,後來就演化成今日的星系與星體。

\n

 

\n

這就是我們最後一個觀測,而就如同我們可以由老照片發掘過去的故事,這個圖像幾乎使我們對宇宙的過去以及演化細節,可以追究得一清二楚。包括剛剛一再出現的宇宙年紀,現在已可以測量,精確到約千分之一。宇宙的曲度,物質與輻射的比例,星系等結構如何形成,這一些原來只能玄想的問題,現在都有定量、而且前後一致的結論。這就稱為宇宙論的標準模型。

\n

 

\n

我們所了解的部分,只佔宇宙總量的4% 

\n

 

\n

當然標準模型也不是對所有的問題都有答案,背景輻射的圖像其實預測宇宙的總能量與質量中,有26%的黑暗物質、70%的黑暗能量,這兩個成分科學家都還完全不清楚它們究竟是什麼。所以我們所了解的部分,只佔宇宙總量的4%。所以台大梁次震宇宙學中心的陳丕燊主任是這樣說的:這場宇宙學的考試,科學家的得分只有四分,顯然是不及格的。但也顯示我們還處在科學發展的西部開墾時代,前方還有廣闊的知識土地,等待我們去探索。

\n

 

\n

寫到這裡,我不禁想到莊子〈逍遙遊〉的結尾,惠子嘲笑莊子的言論,好談論大,就像路邊臃腫扭曲、毫無用處的大樹。宇宙論有什麼用?的確沒有,大概也就是乘天地之正,御六氣之變,如此而已。不像上個月介紹的半導體,能製造出如此的財富與便利,宇宙論對人,除了一張老照片,其實真的一點用處也沒有。

\n

 

\n

而莊子對惠子的回答是這樣的:今有大樹,患其無用,何不樹之於無何有之鄉,廣漠之野,徬徨乎無為其側,逍遙乎寢臥其下,無所可用,安所困苦哉。

\n

 

\n

下一回的【物理好好玩】,我將和大家分享:「電影《愛在黎明破曉時》的愛情實驗」,歡迎繼續收聽。

\n

 

\n

【本集節目是由鏡好聽製作播出的《物理好好玩》】 

\n

每月第一個週二   上線全新一集

\n

圖:Shutterstock    錄音師:曾海芬     製作人:林文珮 

\n

 

\n

想聽愛聽就在鏡好聽,訂閱《鏡好聽》並下載 APP 收聽,只給你最好的聲音。

\n

| 立即訂閱:https://www.mirrorvoice.com.tw/mirrorvoice-plus 

\n

| 免費下載 APP:https://mirrormediafb.pros.is/LY67K 

\n

| Facebook:https://facebook.com/mirrorvoice2019 

\n

| Instagram:https://instagram.com/mirror_voice 

\n

| 合作、節目建議歡迎來信:[email protected]

')])]
...more
View all episodesView all episodes
Download on the App Store

知識好好玩By 鏡好聽

  • 4.4
  • 4.4
  • 4.4
  • 4.4
  • 4.4

4.4

33 ratings


More shows like 知識好好玩

View all
大人的Small Talk by 大人學

大人的Small Talk

244 Listeners

一起文學吧 by 鏡好聽

一起文學吧

11 Listeners

啟點文化一天聽一點 by 每天陪你進步一點點

啟點文化一天聽一點

125 Listeners

哇賽心理學 by 哇賽心理學

哇賽心理學

133 Listeners

文森說書 by 文森

文森說書

82 Listeners

泛泛泛科學之思想實驗室 by PanSci

泛泛泛科學之思想實驗室

10 Listeners

那些電影教我的事 by 水尢水某

那些電影教我的事

130 Listeners

《The Real Story》By 報導者 by 報導者 The Reporter

《The Real Story》By 報導者

304 Listeners

下一本讀什麼? by 閱讀前哨站 瓦基

下一本讀什麼?

190 Listeners

迷誠品 by 誠品 eslite

迷誠品

40 Listeners

法學叫獸的X話群組 by 鄉下叫獸、水某、東海狐、成功喬

法學叫獸的X話群組

18 Listeners

一個人的收藏 by 姚謙x鏡好聽

一個人的收藏

1 Listeners

診間裡的女人 by 林靜儀×鏡好聽

診間裡的女人

9 Listeners

香港來的風 by 張潔平×鏡好聽

香港來的風

5 Listeners

鄭麗君的思想操場:自由六講 by 鄭麗君x鏡好聽

鄭麗君的思想操場:自由六講

12 Listeners

娛樂住海邊 by 鏡週刊x鏡好聽

娛樂住海邊

0 Listeners

博音 by 曾博恩

博音

199 Listeners

別人的工作最有趣 by Fiona

別人的工作最有趣

7 Listeners

哇賽讀心書 by 哇賽心理學

哇賽讀心書

19 Listeners

朝聖──永恆的安娜普納 by 陳德政x鏡好聽

朝聖──永恆的安娜普納

7 Listeners

親愛的少年 by 王意中X鏡好聽

親愛的少年

1 Listeners

瑪法達:星座萬物論 by 瑪法達x鏡好聽

瑪法達:星座萬物論

2 Listeners

好好評新聞──公評人來了! by 鏡電視外部公評人辦公室X鏡好聽

好好評新聞──公評人來了!

0 Listeners

周慕姿放心說 by 周慕姿

周慕姿放心說

50 Listeners

鄧惠文-心事有人知 by 寶島聯播網

鄧惠文-心事有人知

24 Listeners

我城與我們 by 鏡好聽

我城與我們

0 Listeners

當我們與世界交響 by Taiwan Connection x 鏡好聽

當我們與世界交響

4 Listeners

藝文大師好好聊 by 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 x 鏡好聽

藝文大師好好聊

2 Listeners

許書華的診間連線 by 鏡好聽

許書華的診間連線

0 Listeners

山之事──給漫遊者的探索手札 by 農業部林業及自然保育署

山之事──給漫遊者的探索手札

0 Listeners

你的心理師上線中 by 鏡好聽

你的心理師上線中

0 Listeners

投資不踩雷 by 鏡好聽

投資不踩雷

0 Listeners

人性指南下載區 by 鏡好聽

人性指南下載區

0 Listeners

裴社長吃喝玩樂 by 鏡好聽

裴社長吃喝玩樂

1 Listeners